互联网+集体备课教研方法的创新策略研究

2018-10-21 15:12李晓霞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

李晓霞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大幅提高备课效率,变革教研方式,真正使新课程的改革落实在基层一线的教学工作中。

关键词:互联网 备课方式 创新

“互联网+”的价值与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推进越来越明显。“互联网+”给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成长平台,也是教师们互相学习、提高专业知识素养的共同体。然而,“互联网+集体备课”在具体活动方面遇到了一些挑战和问题,不过,在认真分析与研究后,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集体备课具体实践中,解决了过去遇到的一些问题,使“互联网+集体备课”的教研活动在不断地变革与创新中展现全新的活力与生机,具有新的发展前景。

一、“互联网+集体备课”教研活动遇到的挑战与问题

近年来,卢氏县教研室不断加大教研力度,集体备课已基本实现常态化、制度化。教研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如下:个人初备–集体教研(由主备人说课,其余教师学习听课,提出意见与建议)–主备人修改教案–各位教师个性化完善教案–课堂实施及反思。然而,近些年现代教研改革强劲冲击着传统的教研集体备课方式,其问题也逐渐多样化、复杂化。

(一)单一的评价方式

单一的评价方式造成许多教师不愿意同本学科的其他教师分享经验。从学校层次来看,部分学校在备课组的具体工作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没有明确的考核要求。学校往往简单地根据班级考试成绩与同学科的其他教师进行对比,导致同学科教师之间产生了对立的竞争关系,为了取得更好的名次,因此许多教师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陷入单打独斗的泥潭。

(二)缺失备课制度

备课制度的缺失使得活动效率低下,一些活动也是流于形式。部分学校对于备课组的管理滞后,甚至存在部分学校根本没有制定集体备课的评价制度的情况。有形而无实,仅仅只关注流程和形式。备课教师有没有到场,人数齐不齐成为一些学校对于集体备课的重要评价标准,缺乏对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导致备课组活动内容简单,活动主体单一,活动形式简单。“五多五少”的现象在一些学校普遍存在,“五多五少”即是一是常规事物讨论的多,实际问题探索的少;二是统一安排的多,对教师实际的需求考虑的少;三是共性内容探讨的多,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少;四是对教学经验关注的多,对实践反思研究地少;五是组长和部分老教师讲得多,其他成员交流发言的机会少。

(三)应付检查

对于备课活动不重视,不关心。仅仅看重备课的格式和书写,单纯地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忽略了备课的真正的目的与精髓。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也存在类似问题,只关注备课笔记书写好不好,结构完不完整,是否达到规范。一些老教师凭借经验去备课,不重视研究学生的自身情况和教材的变化,还存在一些教师随意从网上下载一份教案,有的还在沿用上一年的教案。集体备课缺乏原创内容,缺乏可供选择的资源,备课就成了“优秀教案”的复制版。

(四)备课组出现行政化

一些备课组组长缺乏专业知识,不能起到引领学科示范水平的运用。学科组长成了学校和教务处上传下达的传声筒,单纯地布置学校教研组或者教务处的教学任务。行政化的加深也导致部分教师不敢在教学活动上表达意见,或者说不愿意发表意见,话语权始终掌握在部分教师的手中。

二、互联网+集体备课方式的创新与变革

网络大集体备课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给一线教师、教研人员和学校提供一个平台,对于某一单元、某一课甚至某一环节从不同的个人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帮助一線老师们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提高课堂效率而进行集体研讨的一种有效的教研活动。强调教师之间的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互联网环境下,合作教研弥补了集体教研的不足。具体流程如下:

(一)个人初备、一人主备

新学期始,备课组组长根据新学期的教材内容和特点,合理分解教材重点,落实到个人。制定教学预案,突出重点,摸清学情,以便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工作。写出备课提纲,确定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完成详细的教案。熟读教材,发现疑点,以便在后期集体讨论时各个击破。其余教师在进行集体大备课之前要认真准备,做到有备而来,关于同一本教材,要提出个人独特的看法,真正发挥集体的智慧

(二)集体研讨、中心发言

主备教师提出自己的教学设想和依据,介绍备课过程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的学法指导,组长组织教师进行集体研究交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理顺,在不断的探讨与交流中完善教案。

(三)主备定稿、个人二次备课

由主备教师整理好其他教师意见和建议,再次修订教案,形成集体教案,各位一线教师根据个人教学风格和本班实际学情进行二次备课。

(四)课后反思、完善教案

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实际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交流教学反思,在下一次的集体备课中完善备课。

教师经过多次这样的“学习、反思、研究、合作、创造”过程,将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真正融为了一体,形成了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教师也由单纯的教学者逐渐成长为研究型教师,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了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盛宏立.“互联网+”集体备课——论教育集团环境下开展网络集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学苑教育,2017(02):17.

[2]张平.“互联网+集体备课”教研方式的实践与创新[J].甘肃教育,2017(02):72.

猜你喜欢
互联网创新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