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人们对美术教育逐渐给予了越来越高的重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构成内容,美术教育不僅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同时对塑造学生个性化的气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发挥着一定积极的作用。然而,在传统理念下的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都会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上,学生只能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灌输,得不到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新时期的教学背景下,为了使这种教学模式得到改善,本文在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探究了提升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希望能够促进初中生得到知识与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初中美术 课堂教学 策略探究
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想要使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得到实现,教师首先就应该带动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能够体会到美术学习的快乐。当学生能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时,其就能够积极自主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转变教学的重点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并将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作为检验其学习成效的准则。此外们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应该尽量以提升学生美术内涵为基础,从而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的教育价值。想要使这一目标得到实现,笔者认为可以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设计良好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对于哪一门学科来说,想要实现有效性教学都离不开教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够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应该尽量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抓住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使其能够自主且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现有的知识结构探究新知识,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同化;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启发性较强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需要教师能够充分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兴趣爱好等,进而能够开展针对性的教学。
例如,当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简单人物头像素描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朋友”作为绘画的主题,然后通过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为学生呈现出一些人物肖像,让学生对不同的绘画技巧进行分析与讨论,之后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是够都有自己最好的朋友、闺蜜?今天,我们的课程就以我最好的朋友为主题,每个人都画出一张肖像送给自己的好朋友。”听到这个主题之后,每位学生的表现出的热情都十分高涨,所以在绘画的时候也都十分的投入。通过这种教学环节的设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挖掘创新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倘若教师一直将知识技能的传输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就会致使学生的美术思维受到限制,这样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美术灵感。对于初中生来说,其想法有别于成年人,所以,教师不应该将才成年人的遵循的条条框框套用在学生身上,致使学生的想象力以及灵感都受到限制。虽然学生的绘画作品可能在颜色处理以及形态表达上都与成年人的审美有所不同,但是只要能够将自身感受清楚的表达出来,并且充满创造力,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表扬和肯定。当学生得到教师给予的鼓励,其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以及自信心就会得到极大的提升,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积极转变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培养
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为了能够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带充分的发挥,教师就应该积极转变自身的传统教学理念,将教学主体的位置归还给学生,并尽量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开展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尽量具有一定价值性,使学生能够在相互之间的交流中,不断通过问题的思考以及反思,得出深刻的感悟。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而教师仅仅充当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使其养成良好的自己学习习惯,对其个性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并不应该将美术知识以及技能的讲解当做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设计良好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创新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转变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使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不断收获成就感以及快乐的同时,促使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徐稳.多媒体——绘制绚丽美术课堂的新型画笔——浅谈多媒体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8(37): 176.
[2]倪跟娣.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时代教育,2018(06):133-134.
[3]顾霞.美得有“深度”——浅谈初中美术技能课中的深度教学法[J].新课程导学,2018(0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