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创作

2018-10-21 17:40王兆祥吴征宇
黄河之声 2018年21期
关键词:民间舞作品反思

王兆祥 吴征宇

摘 要:民间舞是指由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成的,并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本文主要以民间舞的创作为研究视角,从传统(原生态)民间舞蹈渗透民族文化,日新月异的创作理念,传统理念与现代理念的作品分析,对两种创作方向的反思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对当前民间舞创作有所助益。

关键词:民间舞;作品;创作;反思

一、传统(原生态)民间舞蹈渗透民族文化

所谓传统舞蹈,即是“原生态”民间舞蹈,来源于民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所创造。

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缔造出璀璨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包括:饮食、着装、住宅、生产工具等。精神文化当中包括:文字、科学、艺术、宗教、风俗、传统等。它起源于人类劳动生活,由人民群众自创自演,表现该民族区域的风土人情及文化传统。一般是本民族的民间舞蹈在民族居住区域内流传,同时因民族的语言、信仰、习俗的相同以及民族的杂居等原因,而出现一些跨民族、跨地区的舞蹈形式。在民族迁移,大批人员的流动、移居中,又会使本民族的民间舞蹈在新居住区内流传。[1]

传统的民间舞蹈,在区域上的划分下,由于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的差异,各自都包含其风格韵味的独特性。例如:汉族地区的舞龙舞狮等民间舞蹈表演形式。舞龙也叫“龙灯舞”,从春节到元宵佳节,许多地方都有舞龙的习俗。在这种类繁多的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当中,足以可见传统民间舞蹈在区域上的差异,文化背景则不同。

歲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传统的民间舞蹈在科技落后的时代里传承至今,主要的传承方式有:家庭之间的世代传承,群众与群众之间的直接传承,艺人们口传身授的传承,各大节日里的延续性传承等。民间舞之所以传承至今日,都是靠祖祖辈辈的记忆而保留下来。

二、日新月异的创作理念

当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作品创作当中,体裁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群舞和舞剧,这六种舞台化的表演形式。1、借助人物形象进行塑造为题材的作品,叙述主人翁的人物性格以及在作品中反映出的思想感情,如作品《书痴》、《大山彝人》、《鼓童》等。2、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为题材的作品,刻画大自然的山水柔情,动植物的生机勃勃等题材,如作品《藤枝叶》、《田园曲》等。3、对事物情感上的依托为题材,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等,如作品《绒花》、《老伴》等。

在民族民间舞创作舞蹈当中,它赋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时代性”。当今社会的发展突飞猛进,在政治、经济、科技、人文等各个领域上都在与时间赛跑。正是因为民族民间舞拥有其独特的风格,所以传统动作的走向足以限制了该舞种动作上的突破。任何事物都需要在摸索、学习与发展中前行,中国民族民间舞也不例外。民间舞作品创新需要在动作上、人物上、道具上等多方面去考虑;在这几种创新当中就基本上脱离了传统舞蹈的影子,不再被那些条条框框所束缚。因此,许多编导学习了西方现代舞的编舞技法,将它与自己的思想相结合并加以实践,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添加新的创作理念,来促使民族民间舞更符合时代性,更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例如作品《一片绿叶》,编导使中国民族民间舞在作品创作上更进一步地升华。就以这种新的现代理念将民族民间舞进行加工打造,顺应了当今时代的发展与人们审美的需要。

三、传统理念与现代理念的作品分析

在传统舞蹈文化的熏陶下,民族民间舞作品创作,需运用传统的舞蹈动作结合传统的文化背景进行写造。例如民间舞蹈《盘龙祭》,从字面上来看,“盘”:意味着五谷丰登庆丰收;“龙”:在民间龙的形象一直和风调雨顺有十分密切的联系;“祭”:是指祭神、祭祖,根据宗教或者社会习俗的要求进行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系列行动或仪式。在该作品当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1、在题材方面:以民间传统祭祀活动为题材,选用了鼓子秧歌舞蹈素材进行作品打造。2、在动作方面:主要是以传统舞蹈动作的基本动律来体现鼓子秧歌的气势磅礴,技术技巧的添入来衬托民间祭祀仪式的隆重性;3、在结构方面:开场时,以圆圈进行叠罗汉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使其的气场显得额外的浑厚。在舞蹈的前半段,大多都是以圆圈、半圆为要结构特点,以队形的编排,变化出盘龙的生动形象,中间队形变化到三大竖排,从而突显双人舞技术技巧对祭祀仪式的助阵,后半段大多都是以大三角、小三角的集体动作来突显鼓子秧歌集体舞蹈的壮观场面。4、在音乐方面:舞蹈的引子部分是以一种神秘的色彩来隐现祭祀仪式前的准备,之后全都是以传统的鼓点作为舞蹈音乐,编导在现场的鼓点伴奏,使得作品更具有传统意义。像这一类传统理念而创作出来的舞蹈,基本上达到了传统的顶峰阶段,无论是动作还是题材等多方面因素都使创作传统舞蹈构成一定的局限性。

跟随时代的脚步,贴近现代人的审美,当今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当中,许多作品都结合编导的现代理解进行创作。例如民间舞创作舞蹈:《一片绿叶》,1、在题材方面: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发展,是当今全球谈到的一个热门话题,自然界的肆意破坏损害生态平衡发展,导致沙漠化的严重性;编导在创作当中就抓住了这至关重要的一点。在动作方面:编导用胶州秧歌为基本动作素材,运用胶州秧歌里的“推扇”、“碾步”、“胸前抱扇”、“8字绕扇”、等动作,抓住了胶州秧歌“扭”和“拧”的动作特点,清晰地刻画出绿叶的娇嫩和女子的柔弱。2、在结构方面:打破了传统胶州秧歌的特殊动律,“扭”、“拧步”、“碾步”的约束,再加上三道弯的体态特征,使得空间上的变化受到局限。编导运用了自身的现代理念,将舞台的空间充分地填满,落叶的凋谢与女子拿起,很自然的把高低空间的转换给表现出来,调度的流动性同时清晰可见。多方位的动作变化与高中低三层空间的转换想结合,使胶州秧歌在创作作品当中更富有想象的空间。3、在音乐方面:开场引子阶段没有音乐的衬托,女子带着三个伤感的呼吸,仿佛像在跳出她内心深处的乐曲。音乐的旋律用的是雅尼的《夜莺》,这首音乐是他特意为来中国而作,整首曲子的旋律,溢满了中国音乐的韵味。如此蕴涵中国文化的乐曲,运用到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当中,显得该作品更能突显其艺术价值。

四、对两种创作方向的反思

当今的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创作当中,编导们的创作理念,由这两种不同的方向发展。我认为:传统理念的文化美,现代理念的时尚美,都具有民族意义的内涵所在,在这两种方向当中都能体现出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因此,我想从民族民间舞“根”的角度来看,传统理念所创作的作品是最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价值所在,不仅能保留民族文化,同时又能保住民族民间舞“根”的延续;从发展的角度来说,由于动作素材与风格韵味的限定,使得动作的走向足以限制了该舞种在动作上的突破,运用传统理念来创作民间舞迟早会达到顶峰阶段,导致的弊端则会使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停止不前。现代的创作理念,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是最具有想象空间与发展空间的,对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作品创作,能够赋予审美上的腾飞;动作、结构、灯光、音乐、题材等方方面面的创新都能给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色彩;从民族舞蹈文化“根”的角度来说:有些编导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了解甚少,风格韵味的把握性不强,没有去过民间采风体验民间的生活,可想而知,對民间舞蹈文化没有深刻的认知又怎能创作出好的民间舞作品?只顾追求作品的与众不同,在动作、结构、题材等各方面过度地打破,使得作品面目全非,无任何风格性可言,现代理念创作民间舞,使得一些编导在民间舞作品创作当中“度”的把握够不上民间舞的意义可言。

我想:运用传统的理念进行民族民间舞创作,迟早会达到顶峰阶段,导致民间舞蹈的发展只会是原地踏步,就像京剧那样,将近两百年的历史发展至今,基本上只运用传统的素材,停止不前,以当今人的审美标准来看,像80、90后的我们,基本上都没多少人喜欢看它,最根本的道理,就是没有遵循时代的脚步进行创新。所以,我认为:运用现代理念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进行创作利大于弊,中国民族民间舞在创新意义上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因为它遵循了时代的脚步和人们审美上的需求,有着放眼望世界的前瞻性,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有着无限的生命力。

五、结语

在现代化的社会里,原生态民间舞颇受群众的喜爱,在旅游和娱乐场所等地都能看到原生态的表演,这对民族文化的传播是一个极其有利的途径。但许多人将原生态民间舞着重以盈利为目的用于商业、旅游等各种娱乐场所,为了在商人的娱乐场所里营造出一种“别具一格”的气氛,不惜糟践原生态民间舞丑化民族形象,把音乐、道具、服装、舞蹈动作都肆意地篡改,将原生态的东西糟踏的使人简直难以想象,严重地破坏了原生态民间舞蹈的价值取向。对于社会存在的这类现象唯一的解决办法我认为就是推广,将民族民间舞创作舞蹈展现给更多的观众欣赏,比如:各大节日、公益活动、国际交流、国内的重大事件(地震、洪灾、干旱等自然灾害)等,在这些活动当中不仅要将民间舞在舞台上呈现,更应该将民族民间舞蹈以广场的形式面向群众。我认为:拯救原生态舞蹈的原汁原味不单单只靠艺术家们对原生态舞蹈的回归,而推广应该是最主要的,加强人们对民间舞蹈的认识,提高下一代孩子们的舞蹈素质教育。我想这才是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发展民间舞蹈的主要途径。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与现代,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于社会之间。只有靠这些加工后的创作舞蹈面向社会的展演,方能使人们对民族民间舞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也是对原生态民族民间舞的一种保护。我认为:是传统(原生态)的必须去挖掘它,将它发展到顶峰阶段并完好地世代传承下去;是现代的不能被传统的文化根源给牢牢捆住,适当的打破该舞种的规律是可行的,这不仅能在作品当中体现其民族风格,又能在创新的意义上体现它的艺术价值。我认为:没有传统就没现代,没有现代就没有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因该二者相互扶持,这样才能在时代的脚步上不断飞跃。

[参考文献]

[1]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1.

作者简介:王兆祥(1988-),男,江西吉安人,硕士,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民间舞教学;吴征宇(1992-),男,江西吉安人,本科,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舞蹈教学。

猜你喜欢
民间舞作品反思
地域特色舞蹈在高校课程中推广的思考
做优秀记者:如何从一般素材中“挖”重大新闻
试论新时期中国民间舞蹈的发展现状
对丁旭东音乐作品的探究和分析
中国民间舞教学中情感的重要性
民间舞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方式研究
简论20世纪的法国文学潮流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