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娜 付静 邓一鸣 徐颖娴
摘 要:江南丝竹是非遗音乐中传承工作进展较为成功的品类,自2006年江南丝竹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至今,江南丝竹社团也随之逐步完成了规范化和体制化转型。苏州地区江南丝竹社团是地方传统音乐的传承载体和传播组织,社团多元且与时俱进的传承模式和发展策略、以及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是江南丝竹传承有道的重要因素,这些经验对于我们非遗音乐及其吴地传统音乐社团的传承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苏州地区;江南丝竹社团;传承
一、江南丝竹社团概况
江南丝竹,是发源于苏州太仓、盛行于江浙沪地区的地方性乐种,她的传承与吴地各江南丝竹乐班社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因扎根民间、深入群众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自2006年起,江南丝竹乐班社作为非遗品类的传承载体和传播组织,赶上了发展的大好时机,但商业社会下的文化产业竞争对这类传统音乐社团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一时间,以太仓五洋丝竹乐团为代表的新兴江南丝竹社团应运而生,并勇于开创、蓬勃发展。按照社团性质、运作模式,吴地江南丝竹社团可以概括为两大类:
(一)传统江南丝竹班社
传统的江南丝竹班社表演形式多样,渗透在苏州地区民间习俗中,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在婚嫁之事时的助兴演奏。民俗学家顾颉刚在《苏州史志笔记》就有感叹“我父及予一归家即为亲友借钱之对象,其日常生活唯有吃茶、赌钱、饮酒、装点婚丧喜庆之排场。”[1]此外,江南丝竹演奏在当地传统集会活动中也十分多见,如每年一度虎丘曲会上的丝竹乐合奏,明朝张岱在《陶庵梦忆·虎丘中秋夜》中记载了虎丘庙会时的情景“月上之时,大吹大擂,丝管喧哗……”;再如位于苏州常熟一带城镇农历七月十二日龙舟节的“水上丝竹”,龙舟舱内4—5人,持笙、箫、笛、二胡、琵琶等乐器奏起江南丝竹[2]等。
分布在苏州地区各城镇中的传统江南丝竹班社,按性质大体可分为“清客串”与“职业班”两种:“清客串”属业余性质,乐手们经常在私宅、市民广场、茶馆等地演奏,切磋技艺,陶冶情操,自娱自乐,所有的演出不收取报酬,成员多为文人阶层的丝竹爱好者;“职业班”则是以演奏江南丝竹获取一定报酬的专职从艺班社,他们主要生存于苏南农村社区,服务于民间的婚丧嫁娶,亦是一种艺术职业。“职业班”的成员多是家族相传或随民间艺人学习。但由于职业班成员的逐渐流失,现在的“职业班”逐渐转型为半职业性乐班社,如苏州白马涧的范家音乐班、苏州藏书顾家音乐班等。苏州藏书顾家音乐班的顾再欣先生感叹道:“原先爸爸和师兄弟一起,加上姐夫、哥哥、我、我弟弟,弟弟的儿子、外甥,成为了家族性的音乐班,和爸爸比较要好的老先生就一直在顾家音乐班里。可是现在年轻人都去外面做生意经商了,侄子经商,爸爸学生的儿子也退出了,外甥开大巴士。原来弟弟和弟弟的儿子,爸爸的徒弟,爸爸的两个老朋友(已去世),加上我,六个人最好的搭配拆散了……。①
苏州地区“传统江南丝竹班社”演奏曲目大致分为三类:一、《云庆》、《四合如意》、《欢乐歌》、《中花六板》等江南丝竹传统八大曲中的乐曲;二、《柳青娘》、《万年欢》、《小开门》等昆曲曲牌,通常用于活动开场;三、《姑苏好风光》、《太湖美》、《步步高》等当地较为流行的民歌小曲、也包括《小城故事》等耳熟能详的歌曲。传统江南丝竹班社经历了由堂名到音乐班的演变,表演形式和演奏曲目不断迎合时代变迁下的乡镇市民的审美喜好。
(二)新兴江南丝竹班社——五洋丝竹乐团
五洋丝竹乐团,位于江南丝竹之乡太仓,是太仓目前最具影响力的江南丝竹乐团,也是众多新兴江南丝竹社团中的一个成功范例。乐团以其精湛的演奏水準和规范先进的管理理念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与报导,影响力不断扩大,被誉为“准专业”领域江南丝竹界的领军乐团。五洋丝竹乐团的性质既不是“清客串”,也不是“职业班”,属于政府部门与企业集团挂钩合办的市镇专业丝竹音乐演奏社团。她“联姻名企(早期为恒通电气公司、现在为江苏五洋集团)”及“4A级社会组织”的运行管理模式得益于非遗保护工作原则与相关政策,在苏州地区各重大江南丝竹演出中起到了骨干作用,也为江南丝竹音乐的振兴与传承起到了示范作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借鉴性。
五洋丝竹乐团现任团长为高雪峰先生,固定驻团成员共有9人,分别担任竹笛、二胡、大阮、大提琴、笙、中胡、扬琴、板鼓、箫、古筝等乐器声部,其中核心团员6人、兼职乐手3人。乐团成员多为中老年,45岁以上的成员有8人,29岁的琵琶演奏者王吉为乐团注入了新的活力。
乐团除了演奏传统江南丝竹的八大曲以外,还聘请了著名作曲家张晓峰担任乐团艺术指导。张晓峰先生自2004年任太仓市江南丝竹协会首席顾问以来,为五洋乐团的发展及太仓江南丝竹传统乐曲的“整理、编配、加工”倾注了巨大心血,编配了《太仓江南丝竹新曲八首》等多首新江南丝竹作品,丰富了太仓五洋丝竹乐团的演奏曲库。为了能够拓宽乐团演奏,这两年乐团又邀请顾冠仁、周成龙等作曲家进团指导,并演奏他们的江南丝竹新作品。
五洋乐团活跃于全国各大演出平台,活动形式丰富多元,其演出类型可大致分为:接待演出、商业演出、惠民下乡演出、进校园演出、出访演出、交流学习演出及各大音乐会演出。既包括大量服务性、公益性的文化活动,又包括商业性的收费演出,打破了传统江南丝竹团体班社“清客串”与“职业班”的性质界限。此外,乐团频繁演出于国内外各大音乐舞台,为江南丝竹音乐的普及教育及乡镇社区居民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二、苏州地区江南丝竹保护传承现状分析
从以上传统江南丝竹班社与新兴江南丝竹社团的传承现状来看,目前苏州地区的江南丝竹传承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社团成员身份民间与专业相结合
从社团成员的身份来看,苏州地区江南丝竹社团成员以民间为主导力量,表现为民间与专业演奏人员的结合。在苏州地区较有名气的民间组织的江南丝竹“音乐班”中,苏州藏书顾家音乐班的顾再欣、白马涧的范家音乐班的范学好等人都是苏州昆剧院的专业笛师,顾再欣等人又被官方政府认定为各级的“传承人”,但在闲暇之余,他们还是坚持组织和参加音乐班的活动;再如太仓五洋丝竹乐团,除团长高雪峰外,乐团中9位固定成员中高音佳、张佳林、陈建中、钱小龙、孙利红、顾无畏6名为专职驻团人员,琵琶手王吉(琵琶教师)、古筝手戴燕(幼儿教师)、中阮手邵月娣(五洋乐团馆务)均属兼职型团内乐手。此外,五洋乐团让众多有演奏乐器之长的基层群众都有机会进团演奏,大大地提升了乐团的社会参与度。
(二)社团成员年龄老中青三代相结合
从年龄层次来看,苏州地区江南丝竹社团基本都表现为老、中、青三代的年龄结构,许多乐团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固定乐手+特邀乐手”的编制形式。如太仓五洋乐团45岁以上的固定乐手占8人,其中中阮手兼辅导部主任陈建中已62岁,以上的29岁的琵琶手王吉的加入也给乐团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再如位于苏州常熟的“秦川国乐社”,是苏州地区的一个由常熟理工学院教师组建的自娱性丝竹乐社,除了28岁的周云(琵琶手)以外,社团其他成员分别为50岁以上的中年、以及80岁以上的老年乐手。“秦川国乐社”坚持排练,2017年获得海内外江南丝竹邀请赛非职业组优秀奖。老中青三代人以自己的方式阐释并传承着江南丝竹,他们立足传统,与时俱进,践行着江南丝竹传统与现代元素的结合。
三、对苏州地区江南丝竹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苏州太仓是江南丝竹的发源地,一批冠以省、市级“江南丝竹”的传承人扎根于苏州地区。在这些传承人的带领下,只有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可,扩大影响力,才能得到政府部门更大的支持与关注,也才会更有利于苏州地区江南丝竹的发展。
(一)有效利用高校资源
苏州地区文化底蕴深厚,高校人才济济,是江南丝竹传播的重要营地。目前以苏州大学、常熟理工学院、苏州科技大学为代表,已经形成了“请进来,走出去”的传承模式:1.“请进来”,即邀请周边的江南丝竹社团进校园演出和进行传承培训;2.“走出去”,即高校学生走出校园的江南丝竹传承模式。如太仓五洋丝竹乐团的江南丝竹馆已经成为江苏教育学院、蘇州大学、太仓市文化馆的“江南丝竹实习基地”,音乐专业或相关文化专业的毕业生都可进馆实习等。正因为有了这些文化品牌传承窗口“根据地”,江南丝竹的传承才会由被动走向了主动。
(二)密切加强社团联盟
苏州地区各类不同性质的江南丝竹社团较多。近年来,社团之间加强了交流和学习,如太仓五洋丝竹乐团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太仓江南丝竹馆演出季系列活动,邀请周边江南丝竹乐团共同演出、通过社团之间的学习合作,进一步提高苏州地区社团的演奏水准,推进一些优秀的、新江南丝竹作品的传播等。社团相互间的取长补短、携手共进,将更有效地传承发展江南丝竹音乐。
注释:
① 2013年6月10日,于顾再欣先生家中,采访顾再欣先生。
[参考文献]
[1] 苏州地方志.地情书.苏州顾氏(上).
[2] 戴维娜.苏州地区婚庆民俗中的江南丝竹[J].艺术研究,2016,02.
作者简介:戴维娜(1977-),女,硕士,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音乐;付静,女,常熟理工学院12级学生;邓一鸣,女,常熟理工学院16级学生;徐颖娴,女,常熟理工学院17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