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鹏
摘 要:全身反应法又被成为TPR教学法,最早由美国人詹姆士·阿歇尔于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在其产生之初,TPR教学法主要被应用于英语教学领域,随着近年来教学法的不断改革和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TPR教学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之中。本文简述了TPR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及特点,并结合该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
关键词:全身反应法 TPR教学模式 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
一、什么是全身反应法?
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最早由美国加州圣约瑟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士·阿歇尔于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它打破了传统模式下枯燥、单调、单向灌输式的授课方式,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发出指令性语言,引导学生做出相应的口头和动作反应。学生在老师有目的的指导下,逐渐学习单词、词组,甚至句子。①全身反应法是一种可以将语言和行为有效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加深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因此这种教学方法也十分适用于二语教学的课堂之中。
1.产生背景
TPR教学法最初是被作为一种新型英语教学法提出的。詹姆士·阿歇尔在研究儿童在习得母语的过程时发现,小孩子经常会用转头、微笑、哭泣、伸手、抓、走等身体语言来对成人的话语进行回应。例如,父母在对孩子说“看妈妈”或“看爸爸”时,孩子会立刻用“转头”这一肢体动作来回应成人的语言。“转头”这一动作代表说明儿童已经理解了成人的话语,但他们在优先选择了用肢体语言而非开口说话来对成人的话语进行回应。类比于儿童习得母语过程中的这种“理解先于开口”的特点,阿歇尔在大量实际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全身反应教学方法的理论。
2.理论基础
TPR教学法是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阿歇尔认为动词特别是祈使句中的动词是语言学习和运用中的重要内容。他还认为语言是抽象和非抽象的结合体。而非抽象词通常是一些具体的名词和祈使动词,学习者可通过这些非抽象词获取认知和了解语法结构。②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是一个“理解先于开口”,即先“听”后“说”的过程。语言学习过程具有相似性,所以教师也可运用全身反应的自然教学方法进行第二语言教学。
其次,TPR教学法还具有心理学基础。一方面,全身反应法吸收了心理学中“记忆痕迹理论”的观点。学习者用身体反应对输入的语言进行回应,将行为动作与语言结合起来,对学习的内容形成深刻的记忆。另一方面,TPR教学法也吸收了情感因素会在语言学习中发生作用的观点。即对语言输出不做严格要求并带有游戏活动的教学方法可以减少学生的心理负担,培养愉快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众所周知,焦虑的情绪会严重干扰学习效果,打击学习者的自信心,对他们的语言学习产生不利。阿歇尔提出,用TPR教学法进行第二语言教学,可模拟儿童母语习得的自然情景,降低学习者在课堂上的心理压力,从而减少他们在学习语言中的焦虑情绪。
3.教学原则
在TPR教学法应用于第二语言教学时,主要遵循以下三点教学原则:
第一,听力训练是教学的基础,在保证理解的前提下逐步发展说的能力。学习者如果被输入了足够多的可以理解的“听”的内容,就会自然地过渡到“说”的阶段,由“听”到“说”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第二,全身动作是发展理解能力的关键。指令是最基本的交际,学习者可以用全身动作来表现他们对所学语言的理解程度。学生在理解了教师指令后,来执行指令的过程本身就是语言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熟练的指令来教授语法结构和词汇项目。[1]
第三,不强迫学生开口发言。如果在教师在学生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强迫他们发言,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产生学习焦虑。而用大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和灵活多变的身体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开口欲望,则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兴趣,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减缓学习压力,让学生在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再开口发言,可有效避免他们因为紧张的情绪而产生语言表达障碍,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2]
二、全身反应法的优缺点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TPR教学法具有显著的优点。首先,TPR教学法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其次,TPR教学法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焦虑,帮助他们加强学习动机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将语言与身体行为联系起来,利用他们在参与课堂活动时获得的“無意记忆”和“形象记忆”,帮助学习者在重复的课堂活动中记忆语言,体验到“在做中学”的乐趣;[3]
此外,TPR教学法还有利于帮助学习者养成目的语思维。教师的指令语言是用目的语发出的,学生可根据教师的示范动作直接将目的语言与动作行为联系起来,而不需要经过母语的转换,省去了传统教学法中的“翻译”过程。利用TPR教学法进行第二语言的课堂教学,可以在一开始就帮助学生养成目的语思维,为学习者日后的语言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4]
当然, TPR教学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TPR教学法中,教师的示范动作会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的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动作模仿不到位或者花样过于繁多,都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使学生对老师的意图产生误解,久而久之会影响到师生之间的默契,甚至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5]
3.改进意见
每一种教学方法的创立都是为了服务于实际课堂教学。也就是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能够满足所有实际教学中的需求,TPR教学法也是如此。我们认为,将TPR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融合则会更有利于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6]
直观法:TPR教学法可与直观法相结合,例如在开展“动物”的汉语教学时,我们可以直接向学生展示出动物的图片,之后再带领学生对动物的形态进行模仿,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也可有效避免交际失误。[7]
情景法:让学习者在较为真实的情景中理解抽象的教学内容,先从整体上对老师要讲的语言点进行把握。比如讲“渴”这个词语时,我们很难用一个恰当的身体动作让学生明白“渴”的意思,但我们可以先给学生创设一个在沙漠里,天气很热,身边没有水的情景,学生很容易联想到“渴”的感觉,这时我们再做出一个寻找水的动作,相信学生很快就能理解“渴”这个生词的意思了。
任務型教学法:将TPR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相结合也是汉语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在做中学”,即要求学习者“用语言做事”。教师往往会给出一些“任务”,让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到新的知识,并且在“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中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例如在针对儿童的汉语课中,我们讲到“送货”这个动词,就可以设计一个“小小配送员”的活动,让“配送员”将教师指定的物品送到“买家”的手中。外在动机往往与短期成功相关。学生们不但在循环往复的“送货”过程中理解了“送货”这个词语的含义,还可获得“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可见,将TPR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相结合,在对外汉语课堂中是十分适用的。[8]
结语
实践证明,TPR教学法是完全符合第二语言教学规律和学习者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TPR 能够提供一个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和循环往复的练习中学会语言。同时,TPR教学法也有利于帮助教育者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总之,TPR教学法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课堂教学中,已展现出了充分的优势,对于其存在的不足,则可以通过我们汉语教师的共同努力来弥补,我们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将全身反应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融合,以求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9]
注释
① 冯丽娜,全身反应法解析[J],英语教学,1672-7894(2009)02-166-01
② 解晶晶,全身反应法理论特点及其在现代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学理论,1002-2589(2010)16-0258-02
参考文献
[1]冯丽娜,全身反应法解析[J],英语教学,1672-7894(2009)02-166-01
[2]高一璟,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和“全身反应法”的有机结合[J],文教资料,2011,08.
[3]梁三云,全身反应教学法评介[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5,02.
[4]莫琳艳,浅谈TPR教学法[J],教科园地,2008,05.
[5]宋娇,王晓玲,全身反应法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95-2708(2013)01-0127-04
[6]解晶晶,全身反应法理论特点及其在现代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学理论,1002-2589(2010)16-0258-02
[7]张娇,全身反应法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J],北方文学,2017(2).
[8]赵娜,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全身反应法[J],语言研究,2018(9).
[9]钟妮,全身反应法述评[J],文化教育,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