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安丽
摘要: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面对的问题是:优生学习没动力,冒不了尖,后进生连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如何才能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要的数学?带着以上的问题,我在课堂教学以及课后作业模式上尝试了新的改变——分层教学。
关键词:分层教学;数学教学;价值
通过日常教学观察,我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再把三个层次的学生适当搭配,分成4或6人合作小组,各小组间的层次(四人小组ABBC,六人小组AABBCC)、人数、性别比例基本平衡,最后选择组织管理能力和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组长。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使之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我是这个小组的一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差异较大,我采取分层教学,对A组同学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并尝试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对B组同学以“扶”为主,“扶”中有“放”;对C组同学仍以“扶”为主,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课堂上,优等生通过自主、合作完成训练题A;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由老师带领完成训练题C,其余学生由老师提示完成训练题B。学习过程中同学相互帮扶,由A组同学协助老师辅导B、C组同学。由于年龄相仿、思维方式相近的他们沟通起来相对容易,课堂气氛活跃,通过协助老师辅导B、C同学,A组同学强化了知识点且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很容易从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中得到等量关系,从而设立未知数列出方程。然而此方程可变形为多种表达形式。
在例题1的讲解中,我带领全班同学寻找题中等量语句,并改写成“=”形式后,安排A组同学继续寻找题中不同的等量关系,并独自设立未知数列出方程;其余的4道习题则放手让A组同学通过自主、合作完成。此环节,对A组同学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并尝试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对B同学以“扶”为主,“扶”中有“放”,在A組同学继续独立完成例题1的同时,我带领B组同学根据老师所设未知数独立列出方程,例题2则由B组独立寻找题中等量语句,在老师引导下改写成“一”的形式后,独立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其余3题则放手让学生根据老师提示或A组同学的辅导独立完成,重在带领B组同学进行常规教学。
对C组同学仍以“扶”为主,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在此教学环节中,我将全程带领c组同学完成后所有习题,此时,A组、B组同学正在根据不同的要求完成例题l。
通过分层提示,学生间的互相帮扶、以及小老师讲解,全班同学们较顺利地完成书上给予的3道练习题,即行程问题、产量问题、增长率问题。由于提问是分层次性的,难度设置上层层深入,老师尽量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不同的体会与感受,并能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小组合作成员的共同努力,每个小组成员必须尽最大努力,才能实现小组目标,从而达成班级目标,与此同时,自身也有所收获和提高。因此评价不能只针对个人,还要针对小组,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回答同一个问题,A组同学来回答可得一分,B组同学回答可的2分,C组同学回答则可得3分。为给小组多加分,小组成员会互相帮扶鼓励C组同学回答。通过这种方式,既激发了学生合作的积极性,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课堂中,原本整日默默无闻,不敢张嘴的C组同学,在组长及其他组员的教导下敢于张嘴,勇于表现自我,特别是在成果展示的平台上,我们常常听到的就是他们的声音,学生的自信力增强了,学习兴趣自然高涨。
课后作业也根据学生的程度进行分层布置,按基础题、提高题、创新题布置分层作业。每一层次的同学完成自己本层次的作业,并积极完成更高层次的作业。A层次同学完成c层次的一部分基础作业及本层次作业,A层次同学在完成基础作业时可以仅写答案,不写详细过程,但在完成本层次作业时要求书写规范;B层次同学同样需要完成c层次的一部分基础作业及本层次作业,并尝试完成A层次的部分作业;C层次同学必须完成C层次作业,并尝试完成B层次部分作业。这样分层作业的优点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对分层作业的批改方面也应有分层要求。对于A层同学批改要求应相对严格一些,对B层和c层同学应有更多的激励,以能使B层、C层同学能有更多的积极性坚持学习好数学。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分层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分组的问题:当班级中A组学生人数很少,则无法实现ABBC的分组模式,小组间互相帮扶的效果不明显。同时由于班级人数较多,空间有限,影响了小组的活动的展开,例如:小组讨论时不够空间使用小黑板;时间不足无法让每个小组进行展示等等。
尽管分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种种困难,但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每一个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提高学习数学成效方面仍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如何进一步在日常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分层教学,这也是需要我们今后共同去探索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