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淑
摘要:数学在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工作中扮演着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理性逻辑思维的提升产生着莫大的帮助,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因此,教师必须肩负起教好数学以及带领学生学好数学的重任。但在现实的情况中,很多教师由于缺乏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停滞不前。那么,教师应当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改变这一现状,打造更加高效的课堂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并根据个人教学经验以及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教学;教学策略
众所周知,数学具有强逻辑性的特点,而学生主要依靠“感性认知”的习惯与方法完成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受此影响,很多学生不喜欢数学、学不懂数学,对教师开展更加高效的教学活动带来了影响。正因如此,教师更需要继续摸索开展高效教学的方法,解決这一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运用能力、激活学生思维三方面入手,并以此作为打造高效课堂的基本方法。
1运用趣味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行为的基础动力来源,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的把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起来,也没有看到学生学习兴趣能够为教学活动带来的影响而一味的采用“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方式去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成绩,但从学生发展的长远角度上看,这种教学模式中固有的弊端会逐渐暴露,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掩盖过它的优势,对高效教学起到反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兴趣,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摆在教学活动的第一位。
例如,教师在执教《面积》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设备完成教学活动。在课前,教师利用计算机制作动画形式的课件,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在正式的授课过程中,教师操作课件,把不同的图形组合成一座小房子、一个小人,再将这个组合图形动画化,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对课本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进而会计算它的面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利用了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法的新鲜感以及对动画的兴趣,通过兴趣迁移的方式,将学生的兴趣点转移到课堂与知识当中,促进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
2运用情境教育法提升运用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时被广泛应用。因此,教师想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成绩,提升教学效率,可以利用数学的这一特性,紧紧围绕现实生活,以现实生活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或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场景,让学生情境当中身临其境的思考问题,进而在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之间建起一座桥梁,助力学生将数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技能的过程。
例如,教师在执教《混合运算》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新学期伊始,学生在商场中购置新学期所学学习用品的场景。同时,教师组织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使这个情境更加立体。在情境当中,学生亲身参与到了购物过程中的付款与找零环节中,进一步的认识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法则以及“单价×数量一总价”、“单价+单价一总价”等数量关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利用了学生对于角色扮演的心理需求,让学生融入到生活情境中,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促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课堂中重新认识生活,进而带动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的进一步发展。
3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法激活学生思维
小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但学生的思维能力仍然处在一个欠发展的阶段同样是事实。因此而导致许多学生无法及时吃透教师在课堂中讲授的内容,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换句话说,如果教师想要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就必须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提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让思维导图成为指引学生思路的“路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方法,进而助力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例如,教师在执教《三角形的分类》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三角形的分类方法为学生设计思维导图,其一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其二为三角形中三个内角的关系;再从这两条主线中分出支线,写出在这两种分类依据下对应的三角形。这样一来,学生便能直观的看到各种三角形的基本特点,进而掌握本课的教学内容。同时,在课后,教师同样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巩固教学成果,用填空题的形式重新呈现思维导图,让学生尝试使用逆向思维完成知识的掌握过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维能力便会显著的提升,从而使学生更加高效的思考与学习,带动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的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开展更加高效的教学活动,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其次,需要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逐渐提升运用能力;最后,需要激活学生的思维,用思维导图指引学生的思维行为,进而提升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