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琳
摘要: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是关键性教学内容,既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对于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灵活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情境教学
在情境教学的视角下,教师所创设的数学情境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来展开,确保学生能够接受且掌握。同时,由于学习经验或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教师还需要灵活变换情境创设的方式,根据学生主体的具体表现,选择适合学生的方式,营造出和谐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充足的学习材料。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将教学经验分享如下。
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学现象以及数学学习中常见的生活化问题,是完成生活和数学对接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联系,利用二者之间的相似点,彰显数学的生活化。学生可能会对数学新知识的学习充满陌生或充满新奇,但学生对每天的生活了如指掌,因此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创设情境,能拉近学生与生活与学习之间的距离,也能够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数学学习。
例如,在学习“线段、直线和射线”时,教师可借助学生生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教学。学生容易弄混三者的概念,而这也正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根据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可有效开展教学,减少和避免了学生混淆三个概念的可能。根据学生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距离,以及手电筒的照射,让学生形象化的理解线段和射线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情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举例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最后再引出直线的概念,让学生便于接受也更易理解。
2注重教学情境的实践性
小学生在课上的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很容易被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物吸引注意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通过呼喊学生名字或以重音的方式讲解知识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根据针对学生心理的研究表明,学生对理论性授课的感兴趣程度要弱于动手实践的课程。因此,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可适当融入学生的动手实践,根据学生好动、爱动的特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探知数学知识,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例如,在学习“旋转与平移现象”时,教师可借助图片的演示,让学生直观了解物品产生的旋转和平移现象,并根据旋转的方向和角度,让学生掌握旋转和平移的方式。同时,在课上设计好学生的动手实践环节,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一同裁剪制作出常见的图形,再结合图形在平面内的运动,让学生来判断和分析。学生可根据自己动手实践的结果来回答教师的问题,相比直接想象和联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方式,学生也能够根据自主实践的结果来发表学习感受。另外,还可以采取同桌互相考察的方式来巩固学生本节课的所学的知识,其中一名同学利用实物卡片做好平移或旋转运动后,由另一名同学来猜卡片从原来的位置经历到现在的位置经历了哪些变化。
3重视学生对教学情境提出的假设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习惯了对学生提出种种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该计算方法,掌握該类问题的解决方法等等,在授课过程中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而在当前注重学生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课上充分发挥其自主性,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借助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材料。学生可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提出假设,随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假设的情境来展开系统性的研究。这样的方式充分尊重学生在课上的生成,能够满足学生展现自我才能的需求,也为激发学生的潜力提供了更多可能。
例如,在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面积单位,让学生分析边长为一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借助面积概念的回顾,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组内探究具体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不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研究方法,学生可根据组内小组内的讨论情况以及课本中的知识点自行设计研究方法。有些学生在组内会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假设,教师在巡回观察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让学生小组在不断探究知识原理的过程中更多的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发现规律,增强学生在课上的主观意识表现,并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
总之,教师在课上应用情境教学法时需广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了解学生的现实认知起点,并根据学生在课上的反馈及时调整创设情境的方式。同时,让学生在课上有足够参与实践的机会和时间,尊重学生在课上提出的假设情境,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双方共同进步、互相促进的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