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 庆,李 俊,闻 永,杜位良,万 川,岳朝驰,李远志,何 彬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泸州 646000)
溃疡性直肠炎是一种原因尚不十分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肠病(IBD),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一个亚型,其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等,肠镜检查可见直肠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质脆、出血、脓性分泌物附着等。该病病程长,缠绵难愈,易反复发作, 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目前,该病西医以对症治疗为主,侧重于缓解临床症状,常用药物种类为氨基水杨酸制剂、免疫抑制剂、微生态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虽起效快,但长期使用具有不良反应大、停药后易复发等缺点[2]。而单纯应用中药治疗起效慢,疗效不满意。故本研究探讨了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溃疡性直肠炎的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并确诊为溃疡性直肠炎患者90例,年龄18~65 岁,均符合《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3]中溃疡性直肠炎诊断标准,自愿参加本试验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急性暴发型者,结肠镜检查见黏膜溃疡累及乙状结肠中段以上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病、肝肾功能损害、血液系统疾病者,合并肛周脓肿、嵌顿痔等其他肛管直肠疾病者,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孕妇或哺乳期妇女。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规范,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23~65(44.65±10.39)岁;病程(6.23±2.46)年(5个月~9年)。B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28~64(45.33±9.84)岁;病程(6.17±2.78)年(7个月~10年)。C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21~60(46.21±10.15)岁;病程(6.51±3.04)年(6个月~10年)。3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3组均给予低渣、低纤维和富含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禁食辛辣刺激、生冷、油腻性食物,给予患者心理指导,嘱其注意休息,同时给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剂(商品名:艾迪莎,法国爱的法制药集团生产,进口药注册证号H20040727,每次0.5 g,每天3次)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商品名:美常安,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20030087,每次500 mg,每天2次)口服。在上述治疗基础上,A组给予甲硝唑注射液100 mL加地塞米松10 mg混合液保留灌肠,B组给予生理盐水100 mL加锡类散6 g混合液保留灌肠,C组给予康复新液100 mL加锡类散6 g混合液保留灌肠,均每天1次。将上述混合液(药液温度控制在37~40 ℃ )连接一次性输液管,剪掉针头,输液管末端涂少量液体石蜡插入患者肛内15~18 cm,将药液缓慢滴入直肠(40~60滴/min)。灌肠前嘱患者排空大便, 精神放松,取侧卧位, 抬高臀部, 灌肠后分别保持左侧卧位、仰卧位、右侧卧位及胸膝位,使药液与病变部位充分接触,保留药液2 h以上。3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间隔2 d后进入下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详细记录3组患者主要症状(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进行评分;疗程结束后复查结肠镜,比较3组治疗前后内镜下肠黏膜病变评分;6个月后随访3组复发情况。
1.4评分标准
1.4.1主要症状评分标准 参照《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3]自拟。①腹泻:正常计0分,<3次/d计1分,3~5次/d计2分,≥6次/d计3分。②腹痛:无计0分,轻微、隐痛、偶发计1分,隐痛或胀痛每天发作数次计2分,剧痛或绞痛且反复发作计3分。③黏液脓血便:无计0分,少量脓血计1分,中等量脓血计2分,多量脓血或便鲜血计3分。④里急后重:无计0分,便后消失计1分,便后稍减轻计2分,便后不减轻计3分。
1.4.2肠黏膜病变评分标准 参考Baron分级[4]评分方法:正常黏膜图像计0分, 轻度病变(血管纹理模糊,黏膜充血但无出血)计1分, 中度病变(黏膜呈颗粒样变化,中度接触性出血)计2分,重度病变(黏膜溃疡并自发性出血)计3分。
2.13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3组主要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3组主要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C组明显低于A组和B组(P均<0.05),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3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比较分)
2.23组治疗前后肠黏膜病变评分比较 治疗前,3组肠黏膜病变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3组肠黏膜病变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C组明显低于A组和B组(P均<0.05),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治疗前后肠黏膜病变评分比较分)
2.33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后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
2.43组复发情况比较 6个月后随访,A组复发9例(30.0%),B组复发8例(26.7%),C组复发3例(10.0%),C组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P均<0.05),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溃疡性直肠炎发病机制复杂,病因不清,现多认为其发病与免疫、遗传、感染、精神等因素有关,但均无足够的证据。国外研究发现,约75%的初发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溃疡性直肠炎,约50%的溃疡性直肠炎患者进展为左半结肠炎或全结肠炎[5]。我国大部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也从直肠开始发病,呈逆向性向近端发展,逐渐累及乙状结肠、降结肠甚至全结肠,因此防止溃疡性直肠炎进展具有重要意义[6]。目前西医针对该病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多采用微生态制剂联合美沙拉嗪方案治疗[7]。因为溃疡性直肠炎患者肠道内存在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情况,补充益生菌可以改善肠道菌群失调情况,缓解临床症状,因而益生菌在溃疡性直肠炎治疗中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受到重视[8]。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含有屎肠球菌和枯草杆菌2种活菌,可直接补充正常生理活菌,抑制肠道内有害细菌过度繁殖,调整肠道菌群,近年应用较多。美沙拉秦缓释颗粒剂所含的5-氨基水杨酸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E2、白三烯B4和血小板活动因子等易引发结肠黏膜炎症递质的合成来抑制炎症的发生,其缓释剂型可以使5-氨基水杨酸在病变局部释放,从而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肠道炎症症状,但停药后病情容易复发[9]。
中医学认为溃疡性直肠炎当属“泄泻”“下利”“休息痢”“滞下”等范畴,多为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或劳倦内伤等所致,主要病机为湿热之邪内蕴肠腑,久蕴成毒,湿热毒邪与肠腑气血相搏,日久血腐肉败成脓,治宜清热解毒、祛腐生肌[10]。本研究所用锡类散源于清代尤在泾的《金匮翼》,由象牙屑、青黛、壁钱炭、人指甲、珍珠、冰片、人工牛黄等组成,方中象牙屑清热镇惊、拔毒祛腐生肌;青黛、珍珠清热凉血、解毒、收敛生肌;人工牛黄、冰片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人指甲及壁钱炭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祛腐生肌、收敛止血之功,且相关研究证实锡类散有抗溃疡及调节免疫功能作用[11]。康复新液是采用天然昆虫药材美洲大蠊精制而成的纯中药制剂,有效成分为多元醇类、肽类和黏糖氨酸等,具有抑酸、抗炎、改善黏膜创面微循环、促进肉芽组织增生、加速病损组织修复再生等功能[12]。动物研究发现,康复新液能降低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并升高IL-10 含量,调节抗炎细胞因子和促炎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抑制机体炎症,促进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修复,恢复免疫调节平衡和改善结肠组织病理变化[13-14]。康复新液联合锡类散保留灌肠,可使药物直达病处,且灌肠后采取不同体位可使药液与病变部位充分接触,使有效成分迅速分布于直肠溃疡表面,迅速被黏膜吸收,可减少口服给药对胃的刺激、消化酶对药物的分解破坏作用和肝脏首过消除效应,有利于药物充分发挥疗效;而保留药液2 h以上可延长药物作用时间,从而促进溃疡愈合。
本研究结果显示,3组治疗后主要症状及肠黏膜病变均明显改善,且C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A组和B组;3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随访C组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说明在口服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剂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的基础上联合康复新液加锡类散混合液保留灌肠,更能有效缓解溃疡性直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肠黏膜病变,降低复发率,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本研究纳入病例较少,观察、随访时间较短,远期疗效有待评价,有待多中心、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