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段学生的养成教育

2018-09-29 08:34王远军
读写算 2018年8期
关键词:自我管理养成教育

王远军

摘 要 养成教育在中小学阶段是必修的课程,尤其是对于刚步入学生时代的小学低段的学生。养成教育对于一个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好的习惯成就学生的一生,不好的习惯影响学生的一生。本文主要针对小学低段学生的养成教育进行简要的分析,提出基本的养成教育措施。

关键词 养成教育;自我管理;家校共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8-0254-02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至关的重要。习惯的养成更是学生的成长中必不可少的教育课程。在素质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学生接触的知识面更广,积极的和消极的因素互相碰撞,对学生的成长也是利弊相迎。新时期的教师应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变化加强引导,做好养成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小学生低段养成教育的涉及层面

(一)思想精神教育

培养学生的言行习惯,首先要着手于学生的思想。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以及想法等。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掌握孩子的行为,才能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思想上告诫学生哪些事情该做,哪些行为和表现可行。思想精神上的教育要贯穿于各科的教学以及日常生活中,让学生牢记言行规范。

(二)行为习惯教育

低段学生的行为常常不受自我控制,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很多时候,思想精神上的教育画面往往还存留在学生的记忆里,但刺激场景发生时,学生就会无意识地参与其中。例如:课间集体追逐、上课折纸飞机、过激游戏打闹等。这就需要行为上的制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是要有思想上的观念,再有是行为上的制约和引导。加强行为习惯的教育,也是养成教育的重要过程。

(三)性格爱好的培养

养成教育没有绝对的优劣界定,也没有绝对的划分标准。思想品质的养成是前提,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基础,性格爱好的养成是延伸。养成良好的性格,就能顺利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反之,则会发生各种问题。爱好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自身的气质并培养其超目标达成的意志力。

二、养成教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一)学生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矛盾

一般来说,学生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基本处于一个平衡状态时是一个比较和谐的教育环境。但教学中,也存在着心理发展低于生理发展的学生,如高年级的学生还停留在幼时玩过家家的游戏中。有些学生心理发展高于生理发展,如低段的学生迫切地要做高段学生甚至是大人才有能力做的事情。这样的情况就会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发生矛盾。所以,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去发现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不平衡的学生,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引导。加强教育,根据学生的思想精神、日常行为习惯和性格等特征加以分析,制定好教育方案后对其进行养成教育,并周期性地加以观察和强化。

(二)学生的意识与父母意识的矛盾

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的又一矛盾是学生的意识与父母意识的矛盾。很多时候,学生的观点和父母的观点不能一致时,就会导致养成教育的间歇性停止。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和见解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就会使得学生对发现和探索新事物失去信心,也甚至会因为和父母的认识不同而影响学生和父母的沟通和交流。这就需要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多了解、多发现、多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陪伴学生一起成长,做到言行一致,树立榜样作用。在有形和无形的作用下参与学生的思维和认识过程。

(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矛盾

对于小学低段学生来说,养成教育的有效实施来自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单一的家庭教育或是单一的学校教育都不能切实地落实养成教育的实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者在进行的过程中也往往也会发生矛盾。如,家庭教育者和学校教育者的观念不一,从而使得学习者更加困惑,这就导致学习者产生疑问,对原有的思想概念做出了排斥。对于社会经验不足的低段学生而言,他们自我思考和解决的能力受自身经验的限制,在学校教育者和家庭教育者观念不一致的情况下,学生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就要求家庭教育者和学校教育者要保持密切的联系、相互学习、交流和探讨,用最合适、最合理的方法对学习者实施教育。

三、小学生低段养成教育的措施

(一)学生的自我管理与学习

1.树立目标,日益提升

在思想教育的基础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要引导学生樹立目标。首先从近期的可预见实现的目标着手,到学生的近期目标实现次数多了,再引导学生树立月目标或者年目标,最后引导学生树立一个长期目标。目标树立后,不要让其成为一个空谈,需要教育者不断地去引导和激发,并时刻鼓励孩子去完成。

2.小组合作,互相监督

在学校的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划分学生,建立合作与监督的关系。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学习同伴的良好言行习惯,取长补短。同时,小组成员间如有人犯错误,也能第一时间被同伴知道,在老师的引导下先对同伴进行教育。

3.自我管理,榜样学习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建立评比标准和奖罚制度,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克制。如,给每个学生发放“表现记录本”。学生在教师的允许下,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打分。每个小组选一个优秀的代表作为组长,引导和监督小组的其他成员。当小组成员有某一言行符合养成教育的标准和规范后,小组长就及时在同伴的表现记录本上进行登记。如,盖小红星。当小组成员有某一言行违反养成教育的标准和规范后,小组长就及时在同伴的表现记录本上进行扣分。如,划掉小红星。小组中出现表现较好的,要引导学生向他学习。树立榜样作用,让榜样的行为影响同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去发现“榜样”,发现每一个自我管理较好的学生,让其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

(二)潜移默化的家庭环境和氛围

1.和谐的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一个主要的外在的因素。网络上流传这样一句话:“孩子是复印件,父母是原件。孩子身上有什么行为,我们也可以在其父母身上找到影子。”信息化影响下的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比较超前,因此也导致学习能力增强。许多学生对自身感兴趣、觉得有意思的、大家都在做的事情,都会进行模仿和学习。正是这样,无法辨别对错的学生就会逐渐的模范学习中养成不好的习惯。和谐家庭氛围下的学生,往往性格较好、习惯良好。反之,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过程也是必不可少的。

2.真诚的成长陪伴

学生最需要父母陪伴的阶段就是1-3年级这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想法单纯,对父母的依赖也比较强。学生会主动的且无保留的跟父母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经历的事情。对于学生的这些表现,家长要重视起来,多和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其内心的想法。在日常生活和學习中,要多些陪伴,少些忽视和应付。

(三)规范化和细则化的学校教育

1.规范学生在校的行为

学校教育中,教育者要严格执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让学生牢记规范中的条例。高度重视,发现问题及时制止。

2.细则化学生在校的各项表现

在班级管理中,细化《中小学生守则》里的每一项,制定明确的班级公约。学生在校的表现都按照《中小学生守则》和细化的班级公约进行评比,设置奖罚制度。

(四)家校共引

1.了解沟通

养成教育的过程需要学校的教育,也需要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要保持紧密的联系,教师与家长要经常互通消息,了解学生在校或是在家的情绪与状态,及时做好调整。

2.及时反馈

学生在家发生一些家长处理困难的事情可以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在校发现学生存在哪方面问题需要改进的时候也可以及时反馈给家长。家校双方共同合作、共同引导,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在习惯养成中的一些问题,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在养成教育中,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作出分析,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创设环境,正确地引导学生。做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结合,用学生最能接受的轻松快乐的方法教育引导,让学生真正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收获快乐并有效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猜你喜欢
自我管理养成教育
试论学生自我管理的实施及价值
试论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
新形式下研究生会在研究生自我管理模式中导向作用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激励机制下销售人员业务能力提高的理论分析
基于激励机制下销售人员业务能力提高的理论分析
信管专业生产实习过程自我管理的实现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民族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