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如云
摘要:语文教材中的文学名著富含美的因素,因此教师在进行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带领学生深入挖掘名著中的美,接受美的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
关键词:名著阅读;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目前,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文学名著的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以审美教育视觉下的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来激发学生对于文学名著的学习能力和审美兴趣,并且进一步令学生认识到文学名著语言文字的创作过程和情感的表达方式,促进学生情感思维的成长和发展。
一、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现状
1.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带有很大盲目性和随意性
有些教师在名著阅读教学中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因而也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很多教师甚至认为开展名著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高考成绩,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不能使学生获得高分,因而在教学中不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
2.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方式存在形式主义
众所周知,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可是部分教师在实施审美教育过程中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片面追求合作探究,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美的引导。
3.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评价方式单一
从当前来看,教师主要通过考试的手段评价学生的阅读水平,语文本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集合体,可教师总是追求它的工具性,而人文性则被置于不被重视的角落里。如此一来,应试教育下的名著阅读教学审美教育效果自然很差。
二、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
1、通过文学名著阅读中的审美教育,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文学作品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是作者以语言文字为工具,从很多的角度刻画出自然、社会中的一些现象,这些社会现象通过文学作品的深化,让人们从侧面分析出现实社会的种种情感。很多文学作品具有批判的功能,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可以学到很多智慧,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例如,学生通过阅读《威尼斯商人》,可以感受出当时资产阶级社会的冷酷无情,也可以辨别出唯利是图的商人夏洛克的本性。这对于他们提高辨别是非能力有重大帮助。
2、通过文学名著阅读中的审美教育,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文学名著阅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文学世界包罗万象,包括了人类的历史和社会的整体面貌,它是对整个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映,并不断加工而形成的文学名著,它可以帮助学生从中了解到一些未知的事情,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智商和情商。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达到读者与作者的共鸣,提高思想境界。例如,学生通过阅读《老人与海》,可以感受到老人自己在大海中孤独地与命运抗争,即使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是命运就是一个不断挑战的过程,只有敢于向命运挑战,不低头,不认输,才是人类活着的意义。通过阅读这篇名著,学生从中感受到许多启发,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通过文学名著阅读中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爱国主义教育深深地存在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文学名著中有很多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除了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名著,还有许多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著作,其文学作品的最终意义都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例如,学生通过阅读《呐喊》,能够感受到作者写文章的寓意是为了让当时的国人看到后可以清醒过来,文章中愤怒的语气也是为了激励半梦半醒的中国人,希望中国早日崛起。学生读完这样的著作,必定会觉得荡气回肠,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意识。
4、创建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的问题性教学,激发学生的活跃性思维
对于高中语文文学名著的阅读教学,不能够只停留于传统的授课模式,在进行文学名著的教学中需要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感情思维,从而令学生进入到文学名著所创造的情景当中,真正地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并且从中得到自己的感悟。因此,在审美教育视觉下的高中语文文学名著的阅读教学中,必须要创建问题型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和理解文学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文学名著时,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造成祥林嫂如此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究竟是什么毁掉了祥林嫂的一生?这些问题都可以使得学生自然而然地开展对于文学名著的探讨和思考,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学名著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并且,通过这种问题性的教学,还可以有效地活跃学生的思维,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价值观。
总之,对于高中语文文学名著的阅读教学是需要细细地品味文学作品中含蓄的语言美、独特的人物美以及丰富的文化美,语文教师自身应当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这样才能够在阅读教学中将审美的观念传递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对于文学名著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參考文献:
[1]王小明,唐惠忠.潜心涵泳,深入探究: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尝试[J].语文知识,2014(1):36-39.
[2]闫晓庆.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9):119-120.
[3]郭效航.高中语文课前活动的实践与意义[D].河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