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

2018-09-25 06:49罗雅玲
赢未来 2018年8期
关键词:养成策略行为习惯初中生

摘要:初中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快速阶段,伴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与高速发展,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初中阶段既是学生成长的危险期,也是教师教育的关键期。抓住初中生在青春期身心发育的特点,巧妙利用“自我教育”、“习惯训练”、“榜样示范”、“环境熏陶”等方式,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学校落实德育课程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提升适应能力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初中生;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首次担任班主任的第一个军训早练,我配合着教官,站在队伍旁,仔细地观察着眼前这群稚嫩而略显紧张的新生,他们绝大多数正认真地听口令,投入地看示范,专注地学动作。但是总有个别学生,显得特别不合群地开小差,讲小话,时不时搞点小动作。缺乏经验地我也是毫不客气,一脸严肃,把这些同学分别叫到队伍旁边进行思想教育,如此一番,虽有效果,却还有学生依然我行我素,改变不大。

初次担任班主任,我抱着一种“严师出高徒”的执着心态,勤跟班勤交流,但是对于少数顽固派,普通的讲道理却是很难撼动他们的心理,并让他们在行动上作出改变的。为什么会这样?几番耐心谈话下来,我恍然大悟,学生之间行为表现的差别其实就是习惯的差别,正如美国作家爱默生所言,“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领导者”。因此,对于屡屡不守规则的学生而言,我最需要做的不是讲道理,而是从学生的行为习惯着手,带领他们去改变。明确我的改造对象是学生的坏习惯,我也做好强大的心理准备,习惯的改变是一个长期反复并且需要技巧的过程。

1.自我教育——获得认同比及时纠正更有说服力;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是说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就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坚固,甚至就变成天性了,以至于以后所取得的成功、创造的奇迹,很多方面都是由小的时候,习惯所支配的。这句话也同样暗示我们,习惯的培养有关键期,在儿童的成长阶段,越早越好。

对于初中的新生而言,他们的行为习惯已经一定程度上受到其所处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来自他们的家庭、原来的学校、所接触的形形色色的人与事,这当中必定有好的影响也会有不好的影响。因此学生的行为差别都带着一定的背景差别。

当一个学生初次表现出某种不好的行为,班主任应该尽量带着可以接受能够宽容的情绪来看待此事。初次提醒显得很重要,那是班主任在学生心理的一次重要印象。如果班主任一上来就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那么师生关系会在开始就陷入僵局,问题也难以得到解决。尽量不要当面为难学生,并且在私下交流的时候,也应该给学生留足了面子。以交流的口吻询问学生的想法,如果学生比较紧张或者不愿意交流,还可以以聊一些轻松话题的形式作为切入点。尽量让学生敞开心扉,才能聆听他的真实想法。初次交流,了解他的态度很重要,如果他的态度是积极的,愿意改变的,那么我们也应该愉快表示愿意看到他的进步;如果他的态度是消极的,抗拒的,那么我们也应该表示可以理解,并顺着他的思路进行放大,让其思考此类行为是否会对集体带来不利甚至是伤害,以此明确立场,让他明白行为准则和道理所在。若班主任单方面不能与其顺利沟通,还可以及时和家长反馈,并建议家长私下耐心地与学生交流。

通过“问答式”交流,一方面既要让学生明白老师的善意,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的自我反思,学生行为方式的改变一定首先源于思想态度的转变。学生了解到对方的善意与目的,也能反思到自己的不足与不利,才会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去进行行为转变。

2.习惯训练——长期跟踪与及时反馈十分必要;

与学生约定改正期限,最长不超过一个月,在一个月内,班主任必须及时跟踪学生不良行为表现的转变情况,并主动与学生反馈,也可以与学生约定好,由学生进行主动反馈。这个策略对于习惯迟到的,自习课讲话的,卫生意识差的同学有一定效果。而对于学习习惯不好导致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或者行为举止不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学生,班主任还需要对症下药进行策略指导。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过程,无论对于学生或者老师都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在这个期间,学生的好习惯行为与坏习惯行为会不断发生冲突,愿意改正的学生在重蹈覆辙的状况下都比较容易沮丧。因此班主任要做的是,及时肯定学生表现进步的一面,对于他暂时的失败也尽量鼓励,但明确立场不是纵容。甚至还可以和学生商量好,采用一定的游戏机制,表现进步有奖励,表现退步也有惩罚,此举必须征得学生和家长的认同,内容尽量以为班级劳动,参加适度运动为宜。

习惯训练养成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甜头,在正面的鼓励下,学生会越来越愿意去做这件事。

3.榜样示范——巩固思想认知与强化行为习得的重要途径

榜样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此作了充分的论证。班杜拉认为,从动作的模拟到语言的掌握,从态度的习得到人格的形成,均可以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和模仿加以完成。榜样教育的过程是人、行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想方设法激活人、行为和环境的因素,特别要充分发挥替代性强化和认知的中介作用,使人们更加理性地理解榜样的精神实质和时代内涵,并有选择性地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成为自己信念的一部分,通过实践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明确榜样示范在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重要意义,我们还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对学生进行榜样示范。

首先要明确榜样示范的对象。可以来自于学生身边的同学,这些同学在群体中特别自觉自律,行为习惯好,日常表现也颇受同学老师欢迎,将身边同学作为榜样示范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理共鸣,并有利于其进行观察模仿;榜样示范的对象还可以来自教师,因教师在学生心里普遍具有一定威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很容易成为学生模仿的素材,因此教师自身也必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榜样示范的对象还可以是师生共知的名人或者成功人士。成功人士的成就绝非偶然,善于从中挖掘关于名人良好行为习惯的素材,可以收获较好的教育效果。其次要明确具体事例。通过生动的事例进行说明,更有感染力也更有助于学生的模仿学习。最后要有一定表彰,在号召同学向模范学习的同时,对于有类似行为的或者已经有所转变的同学要及时进行表彰,以增加习得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同时也会对其他有意识转变的学生产生较强的号召力。

4.环境熏陶——注重班级班风建设,凝聚集体力量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于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班级班风正,则和睦团结聚人气,每一位学生

个体都将从中受益,并以此为荣,自我效能感更强,反之则人心不齐,凝聚力不足,战斗力也不佳,班级士气已被削弱,学生个体的干劲也会被打压。注重班级班风建设,注重环境熏陶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一步。作为班主任,需要利用好每一次班级活动的机会,明确各类活动的班级目标(例如:考试中班级排名目标,卫生评比中班级表现目标,体育运动的班级竞赛目标,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目标),并有效组织班团干开展各类活动,充分发挥活动的载体作用,渗透育人文化,以此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环境的建设除了班级,还需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加强家校联系,及时与家长沟通反馈,充分挖掘校园里及社会中的育人文化,有效利用环境中的正能量素材,对于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净化具有重要作用,对于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同样有积极意義。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他们正面临着身体与心理的巨大变化,自我意识增强的他们,常常会表现出具有该年龄特征的叛逆行为,尤其以男生更容易外显。虽然这些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一定挑战,但是与初中生快速发展相伴的“可塑性强”的特点也为我们对其进行行为养成教育带来了机遇。抓住学生习惯养成的又一个关键期,对于青少年的德育培养有重要意义。

为师的意义,不仅是教会他们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习惯养成。正如巴金所言,“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

参考文献:

[1]武欣慧 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2]王广德 浅谈初中生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3]顾文霞 德育工作案例——一切从“心”开始;

作者简介:

罗雅玲 出生年月: 1988年10月 性别: 女 民族: 汉族 籍贯(精确到市): 广西玉林市 当前职务: 教师 当前职称: 二级 学历: 本科研究方向: 初中生教育教学研究 作者单位:  柳州铁一中学

猜你喜欢
养成策略行为习惯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优化幼儿午睡管理的实践研究
阅读视角下理工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策略
探讨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生卫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