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2018-09-21 11:11李泽慧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李泽慧

[摘 要]准确把握新课标,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精心策划课堂教学,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用有温度的课堂、有情感的教学,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8-0001-02

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并使学生逐步形成深厚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借助合适的教学策略、巧妙的教学设计和高效的教学模式。那么,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如何才能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坚持以生为本,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

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课堂教学不仅要研究教情,更要研判学情,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利用学生喜好的流行材料、影视新闻、时政热点等,减少代沟隔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语文思维分析原因、探究问题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那么,怎样的教学策略才是坚持以生为本、合适的教学策略?

1.知识呈现要活动化

知识是固定的,学习和传授的方式却是灵活多变的。例如在写人记事作文的教学中,如果只是机械地把写作要领告知学生,忽视学生学习探究的主动性,那么,作文永远是个老大难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朱自清先生的《绿》《荷塘月色》两篇文章,学生很快就能学习到“如何把文章写得内容更充实、更有文采,主题更鲜明”的好办法:一是运用对比手法——《绿》把“眼前的一汪绿”与“联想中的绿”进行对比,从而突出眼前之绿更可人;二是运用想象与引用手法——《荷塘月色》在叙述完“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后,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并展开联想与想象,由此“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从而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更有文采,主题更鲜明。只有把知识呈现设计成为一个学生主动发现知识、积极运用技能的动态活动过程,学生才会成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学习才会成为一个不断积累感受和体验、逐步提高语文素养的实践过程,这样的课堂才能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

2.教学过程要整体化

教必须立足于学,教的行为就是激发、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的行为,课堂教学本质上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但现实中往往存在碎片化的语文教学,孤立而局部地分析问题。比如教学鲁迅的《祥林嫂》,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时,既要结合祥林嫂的肖像、语言、心理、动作、情态等描写进行分析,也要引导学生结合围绕祥林嫂命运展开的有关鲁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进行分析,特别是四次有关“雪”的场景描写,有关四叔及四叔家的描写,同时还要厘清祥林嫂“三到鲁镇”情节安排的作用和柳妈等次要人物映衬的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全面而准确地了解祥林嫂的形象特点和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使学与教融为一体,使外在的语文实践活动和内在的思维情感活动相统一,实现知、情、意的和谐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目標达成要潜移默化

语文教学内容往往充满人文性、情感性,学习这些人文性、情感性的内容是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然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不能停留于“知之”,更需要“乐之”“好之”,需要感染与熏陶,需要发自内心的认同,需要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和实践中“润物细无声”。例如在短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一课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香港回归权力交接的过程和仪式。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对新闻通讯的写作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深刻领会了见证历史、演绎尊严的主题。如果一味地陈述历史事件,语文课成为以使学生“知之”为目的的说教,不仅无法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

二、优化教学方法,推动课堂教学高效展开

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至关重要。如果一堂课随意展开,达不到教学目的,学生就会失去方向,严重影响课堂效果。要做好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巧借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扩大了知识容量,而且激活了课堂,优化了课堂结构,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

在教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我先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戊戌变法》中有关梁启超先生的片段,再让学生去阅读文本。如此,学生对文中描写梁任公先生出场的语段体会特别深刻,要讲的话自然多了起来,一改过去“集体沉默”的尴尬局面,基本上都能用恰当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梁任公先生“自信而又有点自负”的性格特点。由此可见,合理地、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可使语文教学更加形象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消除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障碍,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探究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堂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讨论、思考以及阅读等,发散思维,在问题情境中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究,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够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无处不洋溢着母亲对儿子的关切之爱,但文章的字行里间也无处不体现出“史铁生对母亲满怀着愧疚之情”。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与此相关的场景和语句,开展探究性教学,让学生深入思考,准确理解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3.調动朗读热情,领悟语文精髓

《孟子》中的“诵其诗,读其书”反映了先秦以至更早时期朗读的盛况。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堂语文课的好与坏,读书是关键;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堂才有语文味,才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语文的优美在于悟,在于参与和运用。重视朗读与背诵,会使学生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大脑越来越聪颖。因为朗读是在认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准确而连贯的有声语言的活动,它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语言活动。朗读也是我们现代文化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项功夫。随着社会传播媒体阵容的不断壮大和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衍变,朗读已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早已从生活语言中脱颖而出,不但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还体现出人们对语言完美的追求。因此,课堂上的大声朗读,对于学生领悟语文的精髓,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三、拓展学习领域,融入社会生活大课堂

课堂是社会的缩影,社会是课堂的延伸。生活处处皆语文,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学习的空间。新课标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不再是孤立的小课堂,而是紧跟新时代的步伐准确地理解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之美。从另一个角度看,单靠传统的课堂教学也难以承担起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一方面要把语文学习扩展到课外、校外,扩展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另一方面要改革课堂教学,强化课堂教学同生活的联系,打破课堂教学的封闭局面。

例如在“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教学活动中,讲到恰当的修辞手法让人过目不忘时,我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举些例子。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我爽,天下爽!”“万家乐,乐万家!”……而且逐一解释它们所用修辞、精妙之处。修辞手法尚且如此,至于对作品人物形象的恰当分析、主题的整体把握、文章的整体感知等,非需要学生具备更丰富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阅历不可。很难想象,一个生活封闭、知识面狭窄的学生,如何能理解得了“翠翠”的情思与忧伤。

可见,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对于语文学习,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开发身边的语文课程资源,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切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生动教材。

[ 参 考 文 献 ]

[1] 余映潮.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 郭应曾,高青春.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中学版)[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