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养初探

2018-09-18 13:16李曼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教育合力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素养

李曼

摘 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其自身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教育历来是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它关乎学生的未来,因此,培养高中生的核心素养尤为重要。心理健康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认识偏差、师资力量薄弱、培养途径单一以及家庭、社会、学校没有形成合力等问题。为此,学校应正确认识和定位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校心理健康管理机制,加强对心理健康培养工作的规范和指导,加强心理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素养;教育合力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06-0012-04

一、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内涵

2016 年 9月13日,国家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内容包括三大维度、六大核心素养、十八个要点。核心素养反映了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包含主体性、社会性和文化性三个方面。其中主体性是关于个体自身发展的素养,包括身体(生理)、精神(心理)及个性品质等方面的素养。因此精神(心理)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由此凸显出发展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教育部在2012 年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了发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发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以及全面健康的发展,可见培养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对于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应该具有的基本的认知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有效的调控情绪的能力和良好的人格品质等。六大核心素养中提到的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和责任担当都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会学习主要体现在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能调控自己的学习;健康生活主要体现在学生要珍爱生命,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健全人格,善于规划未来等方面;责任担当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培养集体荣誉感及团队互助意识。这些核心素养与心理健康的内容都是一致的,都强调了认知能力、人格完善和人际关系。

高中教育历来是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它关乎学生的未来,因此培养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尤为重要。

二、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心理健康培养的认识存在偏差

2012年教育部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了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各教育部门及相关学校对高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培养的重要性、长远意义和认识程度不够透彻。学校因整个地区的心理健康培养欠发达,或者因高考等各种原因,把心理健康培养作为一种应付上级领导检查的形式,甚至有些学校没有发动全体师生参与到心理健康培养中来,对心理健康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搞几次心理讲座、参加几次素质拓展训练、准备一个办公室作为心理咨询室、年终期末准备一些相关的文字材料等就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了。正是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高中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培养工作无法收到实效,从而不利于培养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

(二)心理健康培养师资力量的制约

心理健康培养工作是一项兼具专业性和科学性的工作,需要有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在各校长的领导下,应以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及全体教职员工组成的团队共同参与、分工负责、各司其职。但调查发现,很多高中学校的心理健康培养师资力量薄弱,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这些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少,非专业兼职教师多,而且这些兼职教师的心理专业基础较差,另外,普通教师因为自身的心理状况欠佳,所以更难调动他们投入到心理健康培养工作中来的积极性。另外,整个地区和学校对心理健康培养的重视度不够、课程管理体制的不健全等也影响了学校心理健康培养的组织氛围,进而影响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认同感。

(三)心理健康培养的途径单一、狭窄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培养工作渠道很多,比如开设心理健康课、开办心理社团与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讲座与素质拓展活动、组织学科渗透与班主任工作渗透、利用校园文化环境施以影响等。但是部分经济不发达地区,学校不仅没有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课程,而且没有专职的心理教师,只是组织简单的讲座与活动体验,这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形成并不能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学生和家长只能自行寻求社会咨询机构及专业医院帮助,或者学校请社会专业人士给予疏导。因此,学校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心理健康课程、社团活动、讲座等,全面展开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

(四)学校心理健康培养没有形成合力

一门学科都应该有它的学科体系与系统性,而现行的高中心理健康培养工作散漫,没有一套统一的课程教材,课时安排与教学方法的使用也比较随意;此外,各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相互联系较少,没有学科归属感,缺乏专业交流与培训的机会不多,因此,不同学校之间心理健康培养工作开展程度差异很大。另外,心理健康培养是一个长期持续发展的工作,不仅是心理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而且也需要各任课教师及班主任等人员的积极参与,只有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发展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

三、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正确认识和定位心理健康核心素养

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开展需要学校各级人员的积极参与、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心理素养真正全面、健康的发展。既然它是一个系统过程,我们就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就如学校心理辅导的高级目标是寻求发展一样,我们要建立发展性的心理健康培养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和体验为形式,培养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

(二)健全学校管理机制,加强对培养工作的规范和指导

1.完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在组织机构方面,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养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双重配合管理。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成立心理健康培养工作督导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教育局领导、专家和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以加强对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监管、培养工作。其次,学校层面可以形成校级领导、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和校心理咨询室三层管理培养的模式。

在科学管理方面,学校应制定出统一的工作标准、合理的评估制度,以保障学校心理健康培养工作的顺利推进。如专项经费保障(咨询室书籍购买、社团活动物品采买、心理咨询室基本设備的购置等),专业人员与待遇保障(专兼职教师的值班费用,外出参观与学习等),时间保障(心理课课时设置、高三的心理疏导时间安排等),人性化评估制度(学生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评估应包括学习、生活与人际交往等各方面,教师的评价体系包括专家与同事督导等多样化的激励考核方式,学校的评价体系应就学校的地区差异等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2.加强对心理健康培养工作的规范与指导

对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养工作加强规范与指导需要从两方面做起:一方面,要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从学校实际出发,应针对高中生开设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的学习,心理咨询室和社团也应结合相应主题的讲座与素质拓展,积极配合开展相应的活动。具体来说,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围绕高中生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主题进行,并兼具开展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课程的学习。课余间隙可以围绕具体某一个阶段的主题来开展讲座与活动,比如体验放松、缓解考试焦虑等。心理咨询室应开展日常的咨询,心理社团可以围绕“5·25心理健康节”开展心理剧、心理素质拓展、心理电影展播、心理小报、高三祝福语活动等来协助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宣传工作。另一方面,规范心理档案及日常心理咨询材料。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方式,教师不仅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状态、个性特点、心理健康状况等,而且可以及时解决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学习与生活达到理想的状态。除此之外,规范教师心理档案有利于学校领导及时了解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必要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进而使每一位教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与此同时,规范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相关材料,比如心理健康计划与安排、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资质证书、讲座与公开课材料、学生危机干预材料、知心姐姐信箱信件、心理小报与宣传栏材料、素质拓展游戏相关材料等,将其整理形成系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资料,以备于上级领导检查及日常心理健康工作的查询。

(三)建设强大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

学校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场所,而教师在培养高中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养工作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心理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质量直接决定心理健康教育所能达到的要求,好的教师队伍是高中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落到实处的强大动力。

1.建立心理健康专职教师队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心理健康专职或兼职教师,并逐渐增加心理健康教师的数量。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一些学校专业心理教师资源匮乏,而非专业的心理教师,可能只能观察学生的问题行为,并不能从心理学层面上加以分析,进而不能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不利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学校建立心理专职教师队伍是必要的,同时学校也要鼓励和提倡兼职心理教师及其他学科教师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培养工作中来。

2.严格规范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培训和考核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动态的发展,需要教师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并进行相应的考核。比如参加教师的岗前培训、入职培训、教研活动、中小学心理健康培训会议、各级各类的心理健康优质课比赛等,通过这些规范的专业培训与学习,不断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另外,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对心理健康教师要制定一个考核标准,比如学历标准、教师资格证书及心理咨询师证书标准等。学校应通过严格规范心理教师专业培训与考核,加强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更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

(四)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间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受到遗传、环境、学校教育等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的。理想的家庭教养方式、合适的学校教育模式和良好的社会风气都有利于对高中生的核心素养的塑造,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形成。

1.社区与学校形成合力

高中生作为社会中的重要个体,要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影响。良好的社会风气、秩序和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比如加强保障学生的法制建设、加强治安、宣传家乡城市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等。学校可以与社区合作,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贫困学生寻求社会援助,也可通过社区活动(如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机构,利用网络、电视和广播宣传等),开展一些家庭心理健康咨询和宣传普及活动。比如关于留守儿童的社区讲座、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等。社区和学校形成合力,可为高中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消除不良社会因素,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2.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联动教育网络

因为家庭为高中生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所以学校可以利用教师资源,定期为家长开展讲座,并结合对社区资源和社会环境的利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教育网络,促进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培养。

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整体观,对学校育人及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提出了要求。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和六大核心素养都说明了培养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对高中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作用。作为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场所——学校,应该正确认识和定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校心理健康管理机制,加强规范和指导心理健康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从而科学发展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志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维度[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7,32,(4):1~6.

[2]宋春艳,郝春东.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育问题[J].教育现代化,2017,8,(33):121~125.

[3]李云珍.晋江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调查与思考[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5.

[4]王福兰.近十年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7):59~62.

[5]黄 萍.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15.

[6]卢秉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J].绥化学院学报,2007,27,(2):154~155.

[7]胡小丽.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D].新疆:石河子大学,2015.

[8]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9]张 萍.促进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J].中国教育学刊,2009,(5):46~48.

猜你喜欢
教育合力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素养
一例小学生入学适应的案例
为心灵安个家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合力机制研究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