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清林
摘 要:教育家是将教育理论与课堂教学、教育管理实践融会贯通,并自成一家的高端人才。归纳起来,教育家作为一职业群体,他们对教育事业有着崇高的理想和追求,以教书育人、奉献社会为己任,孜孜不倦地提升自身文化底蕴和专业素养,以创新变革的姿态引导教育发展,立言立论,建功立业。教育家内在要求的高标准决定了其稀缺的特性,也决定了教育家培养的长期性。教育家的培养重在教育工作者的自我认知、自我设计及自我发现。教育工作者要始终贯之以“以教为业”“以教为才”“以教立功”“以教成名”“以教立言”“以教成家”的职业习惯和操守,不断要求和提升自己,同时有关部门应当给予扶持和评价,表彰先进,最终培养一批杰出教育家队伍,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家;共性标准;教育家成长;评价与奖励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06-0016-08
第六,勤于研究是教育家特有的基本功。教育家与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研究。一名教师,一名校长,必定是热爱教育事业、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并做出优异成绩的人,同时亦对教育有研究,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理念,并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在教育界有一定的影响,这样就可以称之为教育家。教育家是实实在在研究教育的人,是通过研究促进教学和推进管理,并能够在教育研究上矢志不渝、勤于耕耘、做出突出贡献的人。
在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试验上,教师要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且通过这种研究,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一名教师的成长,第一阶段,是由一名不成熟的教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称职教师,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强化教学反思,并向同行学习;第二阶段,是由合格教师走向成熟教师,这一阶段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加强研究、反思与探索,并逐渐掌握教学艺术,成为名师;第三阶段,是进入学科教育深度领域、教育思想领域,对学科教学或者教育理论、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成一家之言,成为教育家。大多数教师往往止于第一阶段,只有较少一部分教师和校长能够进入第二阶段,而能进入第三阶段的更为凤毛麟角。然而教师和校长能否进入第三阶段,关键在于潜心研究,勤于思考。教师是思想者,始终要抱有一颗研究之心,在不断学习、持续实践、不断探索中增加知识积累、文化积累、情感积累和思想积累,在积累的基础上丰富自己,成长自己,强大自己。
在学校管理研究方面,教育家之所以能够取得突出的教育实绩和成效,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的教育实践中,包含着对实践本身的有效研究。校长能否注重研究,将成为他教育实践过程中一个内在的构成要素。成功的教育实践,必然包含着有效的研究。教育家型的校长必然是一个研究者,而且是一个行动研究者,既不是一个单纯的教书匠,也不是一个单纯从事教育研究的理论工作者,而是一个研究型教育工作者。作为一线校长的研究,不能离开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管理实践而去研究,需要针对教学、管理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行动研究、实验研究、反思研究,对自己的工作不断反思,对经验不断思考,从而上升到理论层面。在教育政策、法制和区域性教育改革试验研究上,调查研究是教育行政干部的基本功,区域教育管理靠政策、法制、制度,靠战略与规划的整体设计。区域教育的领导者、管理者首先必须是一个区域教育的研究者。区域经济的迅速形成和发展,使得我国的教育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点。全国整体性的国民教育从根本上规定了区域教育的性质和方向,但区域教育还必须结合区域实际,努力探索符合区域特点的发展道路。国民教育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区域教育的充分发展和均衡发展。因此,区域教育研究有助于产生原创性研究成果,可以通过战略研究、规划研究、政策与发展研究、区域性教育制度改革创新研究,促进区域教育健康发展。教育家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研究力,教育家教师、校长、教育局长必须是思想者,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勤于反思,善于反思,勤于感悟,善于感悟。教育家要有悟性,要感受并沉思周围的世界,让教育活动进入自己的心灵,经过心灵陶冶之后的就是感悟,随之产生出思想。教育家唯有对实践进行反思与升华,才是成为教育家的真正途径。教育家要用力工作,用脑工作,用心工作,心跟学生在一起,跟教师在一起,跟教育在一起。作为教育家,通过自己长期的学习、反思与实践,形成系统的教育思想及理论,这是教育家与一般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差异所在,也是他们之间的分水岭。
第七,创新变革是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创新变革是教育家的突出特质,教育家要有创新的意识、开拓的勇气。早在近一百年前,陶行知先生就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中对教育家提出了创造精神、开辟精神,他说:“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教育家是在创新变革实践中产生的,教育不应被动地走向未来,而应当主动地创造未来。教育家要迎接挑战,就必须自觉把握和探索教育规律,面对诸多教育难题需要破解,面对诸多成规陋习需要突破,教育家应当成为教育思想的创新者,陈旧教育制度的变革者,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者,教育改革的实践者,教育创新的试水者。畏首畏尾、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缺失创新的人,不可能成为教育家。教育改革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历史进程,教育要与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社会在不断进步,经济在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创新,这就要求教育不断发展、不断变革、不断创新。教育的进步,必须建立在教育科学与教育技术进步的基础上,而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的进步必须依赖于教育家的不断创新变革。不管是教学内容的变革,还是教育思想的创新,乃至教育技術、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创新,都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创新,特别是那些引领教育发展的教育家,他们总是站在时代的前沿和改革的风口浪尖上,破旧立新,推进教育内容,教育理论、方法、技术的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教学体系。教育家的劳动应该是一种真正的创造性劳动,它很接近于科学研究。教育家的创新力,应该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时偕行的思维品质,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教育家的创新变革,必须建立在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入研究之上,通过实践研究提升教育品质、生成理论,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统一。教育家要紧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善于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善于捕捉新机遇,采取新措施,建立新机制。脱离实践的教育理论,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脱离实践的教育工作者也不可能成长为教育家。教育家在工作中肯于钻研,敢于创新,形成与本校、本地实际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管理体系、区域教育管理体系,乃至相应的教育思想体系。几千年的教育发展史就是一部教育家不断创新的历史,放眼中外历史上所有的伟大教育家,他们都是因为具备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开拓的勇气,才在世界教育史上奠定自己的地位。孔子开创举办私学的先河,他靠这种大无畏的创新精神开拓了春秋时期中国教育的春天;柏拉图创办阿卡德米学园,在雅典学园讲学40多年,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最优秀的人才是著名的亚里士多德,而亚里士多德不仅继承了柏拉图的很多思想,还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成为西方世界伟大的哲学家与教育家;教育部在《关于向霍懋征同志学习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霍懋征同志是一位自觉而勇敢的教育改革实验者,是新中国历次教育改革的带头人和成功经验的创造者。当代的中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教育也处于一个大变革时期,在这变革转型的重要时期,需要一流的教育家具备创新的意识、开拓的勇气,这样才能探明“新理”,开辟新的“疆界”。教育家必须成为实实在在创新教育的人,成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创新者。这是时代赋予当代教育家的历史使命。
第八,立言立论是教育实践者成为教育思想家的基础工程。教育家是教育思想家,教育思想是教育家的灵魂,教育家要有自己的办学思想,教育家必须亲身从事教育实践,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乃至教育理论,并且将其办学思想和新的教育理论用于教育实践并且取得显著实效,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教育家。教育家与教育学家在同一校长身上可以兼有,如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李吉林等等,但两者的工作性质和标志不可混淆。教育家不同于教育学家,教育学家的本职任务是提出新的教育理论和学说,并且衡量教育学家的首要标志是他们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实践性、科学性和创造性。如果不注意教育家与教育学家的区别,将两者等量齐观,势必会抬高教育家的标准,将许多完全称得上教育家的校长拒之于教育家行列之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定性为一线教师、校长、教育行政干部对教育实践基础上的教育经验进行理论升华,形成教育实践性理论。教育工作实践者,辛勤工作在第一线,很少有理论的创新;教育理论工作者,有系统理论,但又很少参与教育实践,而教育家恰恰是将这二者结合到一起的教育工作者。教育家成长难,难在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但教育家的理论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经验,并对经验加工整理而成的教育实践性理论。教育实践性理论包括:对教育的独立见解,富有创见的教育思想,可供学习的教育方法,值得推广的学科教学法,推进教学变革的新教学模式,推动地方教育变革发展的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提高教育质量的教学改革实验。学科教学内容和中小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教学型教育家立言立论的基本任务。大中专院校教师的教学具有独特性,不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其学科课程体系都存在一定的创新性,都是教师个人创新的成果,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如果只会照本宣科,只会抄袭他人的讲义,就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中小学教师执行国家统一制定的课程标准,使用统一审定的教材,但在课程实践中,都存在一个国家课程校本化、文本课程转化为执行性课程的过程,就一线教师的立言立论来说,需要编写出有特色、有推广价值的教材。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的形成可以借鉴他人的理论和经验,但必须是在自己的实践中形成的独特教育思想,借鉴他人的经验,模仿先进经验,都是必要的,但仅仅借鉴、学习、模仿是不够的,跟在别人后面照抄他人永远成不了教育家,而必须在自己的实践中,通过系统思考、反复实践,并在不断创新基础上形成的教育理论,才是教育界宝贵的精神财富,才会对教育改革发展发挥引领指导作用。凡是教育家,都有自己独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并将其付诸实践,通过实践检验不断修改完善,其理论在本学科、本校、本地实践中运用后,在教育教学实验中取得明显成功效果,并获得本校、本地、本学科广大教师的认可。教育家思想体现教育智慧,应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推广性,教育理论要实现具体化、操作化,如果没有操作办法,仅有先进理念,那么这样的理念不可能有真正的辐射力,教育改革还是不能成功。提倡百家争鸣,鼓励各种教学流派和学科流派在与不同观点和理论的争论中,不断修正、丰富、完善。只有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不断被磨合与积累,并经过自己的再思考、再提升,才能慢慢修炼出自己的教育智慧。教育家与一般教师、一般教育管理工作者不同,教育家能够把经验上升为理论,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而后者积累的是日常点滴经验,没有理论的升华,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教育家与教育学家也不同,教育学家注重“学问”,侧重理论,进行的是学术研究,不关心或很少从事实际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研究。而教育家则不局限于此,他把自己的学术思想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升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再把理论运用到实践,如此循环反复,不断升华。他们在报刊杂志发表研究报告、文章,必须是其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理论成果,而不是一般性的泛泛之论;他们编著的教材应该被国家、地方认可并推荐使用,在同类学科专业学校选用;他们出版的著作、专著必须是有较大影响力的教育论著。
第九,当代中国的教育家需要有中华人格国格风骨,积极推进西方教育的中国化。在20世纪初,我国学术界出现了一批大师级人物,其共同特点是具有中学和西学双重文化背景。就各个国家来说,那些著名的大学问家,均是精通本国文化又精通外国文化的。本国文化为根,外国文化为用。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把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分成两类:一类叫亡国,另一类叫亡天下。亡国,是一家一姓的“国”覆灭,被新的王朝替代,文化没有发生变化,对社会震动不大;亡天下,是原有的“国”亡了,文化也被异质文化所置换,作为文化意义上的“根”,已被消灭,是亡国加上灭种。民族文化是民族存亡之本,民族文化越弱,民族凝聚力就越弱,如同一盘散沙,而民族文化一旦消解,则民族将走向消亡。从辛亥革命到21世纪初,中国失去了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全盘引进西方学校制度、西方文化与科学技术,中国教育的传统文化因素越来越弱。2014年,上海地区小学一年级课本中删去了8首中国古诗,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上海的教科书事件可以说是中国教育领域里不胜枚举的“去中国化”倾向的沧海一粟。中国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思想,乃至课程和教学越来越西方化,中华文化越来越被西方异质文化所置换。顾炎武所描绘的“亡天下”局面正在成为当今中国的现实。弱化、失去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将成为“亡国性”的教育,即“亡中国”的教育。无人格谓之非人,无国性谓之非中国人。就一定意义上说,抛弃中华文化传统的教育正在成为“亡中国天下”的罪魁祸首,正在成为促进中国的国格人格消亡的推手。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过一句关于文化的名言,他說:“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文化时,我们美国人将不战而胜了!”今天的台湾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年轻人主张“台独”?今天的香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年轻人主张“港独”?根本原因就是上百年的日本皇民文化、美国西方文化、英国殖民文化教育的结果。当今中国,如果依然在教育领域丧失中华文化的自信、中华教育的自信,一味地西方化,那么“台独”、“港独”将在中国大陆重演。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唤醒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作为当今中国的教育家应该首先觉醒:中国教育被西方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紧要关头。当今中国的教育家,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在进一步对外开放的环境下,在学习西方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同时,推进西方学校教育的本土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在这方面,民国时期的教育家树立了榜样,在民国时期,一大批具有中国传统士人风骨的教育家,在民族觉醒、奋起抗敌的政治氛围下,大力促使大学教育本土化、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本土化,收回教会的教育权,对引进的西方学校教育制度进行本土化改造,掀起了研究和讲授国学的热潮, 在大学教科书编写和讲授方式上推行中国化。正是在推进中西方文化的结合、推进西方学校教育中国化的进程中才产生了一大批教育家,比如,张伯苓在兴办南开大学时坚持推进“土货化”办学方针,晏阳初、梁漱溟等人大力推进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陶行知的乡村师范教育本土化,茅以升的高等工程教育本土化,陈鹤琴、张学门的学前教育本土化等等。从当代社会来说,作为教育家不能只是简单地去模仿别人的经验,学习借鉴外国的学科专业、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是必要的,但必须结合我国教育实际,进行本土化改造。大量实践表明,照搬照抄外国教育模式、课程体系,不可能成为教育家,只有把外国的学科、理论、经验与本国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本土化改造,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才能为教育家群体的涌现提供现实条件和人文基础。
第十,对当代和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重要影响是教育家的不朽业绩。先成才,后成名,再成家,社会影响力是教育家实力的体现,教育家的社会影响力是对教育家资格的实践检验,也是决定教育家历史地位的基本依据。作为教育家,其专业成就被当地同行认可,在一定地域范围、一定学科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教育家的社会影响通过教学、办学、著述等多种方式发挥作用,特别是通过自身的信念、思想、德行、智慧、能力、业绩等依托各种渠道向外辐射并作用于受教育者、作用于教育事业、作用于社会进步的过程。教育家的影响力从根本上来说,最重要的是三大要素,即人格、思想和业绩。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对校长和教育行政干部教育管理实践的影响,对教育工作者教育科研的影响。教育家创造了教育的丰功伟业,具有独特而鲜明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制度、模式、政策、思想是能够示范与迁移的,是能够带动、引领一个地区,甚至能影响一个时代教育发展的,他们用创新精神改变着教育行业现状,用实际行动促进着社会进步。
四、教育家成长与教育家办学重在自我认知、自我设计与自主发展
(一)教育家成长六步曲
1.以教立业
要成长为教育家,首先要做教师。教师职业是教育家成长的起点、开端。人们常说,三十而立,教育是百业之基,教师是万岗之本,没有教育,百业萧条,没有教师,万岗无才。大学毕业之后的职业选择对自己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立身当以立学为先,立学当以读书为本,立业当以任教为荣。那些有志于做教育家的人,首先应选择做教师。在教师岗位这片沃土上,首先向老教师学习,熟悉学科教学,掌握课堂教学基本功,成为学科教学中的行家里手;同时,要学会做班主任,用自己的优良言行影响、教育学生,对待学生秉持耐心、细心与爱心的原则,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影响学生的成长道路。经过五年、八年乃至十年默默无闻的工作,赢得学生的爱戴、同行的敬佩和领导的赞誉。
2.以教成才
由一般教师成长为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或副教授、教授;由教师、职员成长为幼儿园园长、中小学校长、高校校长、分院院长,成为学校管理者;由一般教育行政干部,成长为教育领导干部。而成长为教育实践家,是进入教育家的第一层阶梯,即教育家边界的入口与根基。
3.以教立功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探索,不断实践,对当地教育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事业发展起到重大影响;在教育科研工作中,勇于创新,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有重大突破,并经实践检验和应用推广,创造显著的社会效益,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公认;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敢于改革,能结合实际运用现代化管理科学的理论。在办学体制、机制、模式上改革创新,对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突出。校长办学业绩突出,做出典型,可以冠以“优秀校长”“杰出校长”“功勋校长”“劳动模范”等称号。而为教育建功立业是教育家成长的重要阶段。
4.以教成名
名师特指那些具有先进、独到的教育思想,突出的教学业绩和丰硕的教育科研成果,且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教育教学专家,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楷模;名师就是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尊重的教师,是具有影响力、感召力、亲和力、创造力最强的教师;名师是学者之师,即学习之道之师、学问之道之师,学深、学高、学精、学通,是本学科教学的学术前卫,引导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名师是做人之道之师,即指导学生如何做人的教师,名师是行为示范之师,是道德楷模,身正、品正、行正、德正,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道德高尚的人,名师是研究之道之师,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名师成就名校,名师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支撑;名校造就名师,名校成为名师成长的摇篮,但名师未必都是名校教师。名校长是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领域乃至社会各界影响广泛并具有知名度的杰出教育人才。校长是教育思想之魂,办学方向之魂,名校长要具有先进办学理念、系统办学思想、独特管理风格、卓越领导水平、显著办学成效、良好个性修养和广泛社会影响,并发挥强有力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校长的主体责任就是领导、推动学校的发展进程,这一责任的落实依靠的是校长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名校长是教育管理人才的精英,是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能够提出学校发展远景的设计师,是能够打造优秀团队的精神领袖,是追求卓越办学成就的领跑人。名校长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们具有独特的办学思想、突出的办学业绩,以及对社会、对国家、对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名校长并不都是名校的校长,普通学校的校长同样可以成为名校长。校长成功与成名的过程,是校长办学思想逐渐形成、办学目标不断实现、学校管理不断完善、办学经验不断丰富、办学成果不断积累、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无论是名校还是一般校的校长,只有具有独特、科学的办学思想,并且办学业绩突出,才有可能成为名校长。
5.以教立言
古人有言:“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教育是一种富有挑战性与生成性的智慧生活,教师、校长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是“传承”之上的“创造”,是“立功”之后的“立言”。所谓教育家的“立言”,是指在先进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冲破素质教育面临重重阻力而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教育实践中,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特色化建设中形成的教师课程研究成果,是指在教育教学研究与反思中形成的教师成长辑录,是指校长对自己管理创新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是指教育局长在区域教育管理实践中形成的研究试验成果,是指更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工作者发表的论文、研究报告、课题成果以及专著。鼓励教师勇于立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激励成長中的教育家敢于创新,敢于坚持素质教育的办学方向,勇于创造性地改革探寻,在自己长期教育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基础上升华为教育理论而成为有实践基础、有理论体系的教育思想家。
6.以教成家
一名普通教师、普通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兢兢业业的工作和自我修炼,经过立身、成才、立功、成名、立言、成家等六个阶段,最后成长为教育家。在这六个发展阶段中,最大的难点在于立言。许多名校长距离教育家只有咫尺之遥,关键在立言。立言不能抄袭,不能胡编乱造,必须是建立在自己真实实践基础之上的纪实之录,是对经验的理性升华。
(二)教育家的三个层级
第一个层级:准教育家,包括成长中的教育家和教育专家。
第二个层级:教育家。
第三个层级:杰出教育家。
教育家的成长,是一个比较复杂、漫长、艰辛的内外兼修的过程。它首先是教育工作者个人修炼的过程,他必须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专长和品德修养:要真正投身于教育实践,专注于教育实践,坚持教育实践,绝不离开教育实践一线;要不断反求诸己,反思、研究、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不断从“知不足”到“自反”,从“知困”到“自强”;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既学习专业知识,又学习教育理论,并广涉百科,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扩展智慧,增长才干;要苦其心志,修心养性,澡身浴德,砥节砺行。这样一个修炼的过程,就是知识和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是智慧和才能、精神和人格不断升華的过程,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向教育家量变而质变的内在发展过程。
教育家的成长也需要合适的土壤和环境:一是要有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二是要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三是要在体制上确立教育工作者的主人翁地位,给教师、校长真正的教育自主权,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教育信念和思想,创造性地从事教育工作。
(三)教育家的评价与认定
第一,教育家队伍建设重在自我认知。即人们要敢于争当教育家,敢于用教育家办学的标准和条件要求自己。首先要自认。如果一个人连当教育家的愿望都没有,教育家队伍建设从何谈起。教育家不是自封的,但必须是首先自认的,自己要敢于鼓励、激励自己去当教育家,这是教育家队伍建设的起点。其中最重要的意义,不是快出教育家,而是强调校长、教师心中要有“成家”的梦想,要努力像教育家那样工作和生活。心在哪儿,希望就在哪儿。“努力像教育家们那样工作和生活”,如此坚持下去,教育家的队伍里就很可能有你我的身影。
第二,强化专业社会组织评价,在自我申报基础上,按照既定条件和标准,写出自我认定报告,通过专家评估,对于符合条件的年轻教育专家,颁发“成长中的教育家”称号,对于年龄偏大,年过五十的人可以评定为教育专家。这两类都可称为准教育家。
第三,被评为准教育家的,需要制定教育家成长计划,发展优势,明确弱势,弥补不足,强化实践锻炼和业务培训。其所在学科,可以申请为教育家成长跨越实验学科;其所在学校,可以申报为教育家成长实验基地学校;其所在地区,可以申报为教育家成长实验区。
第四,在自我申请基础上,由有关专业社会组织组织专业队伍到现场进行评估认定。符合条件标准的,颁发“教育家”证书。
第五,对于获得教育家称号的人,经过几年锻炼提高,可以继续申报杰出教育家称号。经过有关机构的评估认定,颁发“杰出教育家”称号。
(四)自我认知和主体自觉是教育家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
教育家成长的关键在“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激励自我是成为教育家的基础和根本;完善自我、战胜自我是成为教育家的关键;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是成为教育家永不满足的目标。
教育家不是自封的,但必须是自信自认的,要敢于争当教育家,勇于按照教育家的目标和标准努力进取,这是成功的起点。因此,教育家成长与教育家办学重在自我认知,自我设计,自主发展。对于教育家的自我认知是普通教师成长为教育家的基础和关键,所谓自我认知就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在教育家成长中了解自己的人将获得更多对自己生活的控制从而实现职业成功与满足。如果我们对自己的价值观、兴趣和技能有更清晰、更敏锐、更坚定的自我认知,就更可能解决职业生涯问题和制定生涯决策。教育家成长和教育家办学关键在于自我认知,自我认知关键要有当教育家的自信,坚持教育家办学的自信,如果连这点自信也没有,那就不可能成为教育家,也就不可能在教育家办学路上做出突出贡献。
主体自觉是教育家成长和教育家办学的内生性动力源泉。内生性动力本质上是一个人对于自我身份认同下的主观能动性,教育家内生动力的内涵,本质上就是一种主观能动性。教育家的内生动力,注重的是教育家身份认同与追求下的主观能动性,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家追求意识的引领下,在本职工作中自然而生的对于教育家办学的高度认可并为之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综合素质和主观动力。在这种动力之下,成长中的教育家应将教育理想与实践完美地融合起来,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体系,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在教育界、思想界产生较大影响。如果想成为教育家型的名教师、名校长、名局长,缺乏成为教育家的主体性、主动性、自觉性,则不可能在单纯的外界要求下、外力影响下成长为教育家,也不可能实现教育家办学。因此,自我认知和主体自觉是教育家成长和教育家办学的决定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