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涛 张瑞瑞
摘 要:充分挖掘教材素材,拓展教材资源,优化教学情景,巧妙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
关键词:阅读;写作;教材处理
新课标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随着我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深入开展,发现和拓展教材资源,利用语文本身的魅力,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创新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捷径。也是丰富和充实“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一种方法。
一、拓展资源显魅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语文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用好语文教材,不是简单的就教材而教教材,借助语文魅力,吸引孩子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语文素养。小学语文课本都是按主题分编的,教学中,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去考虑进行语文教学,科学地拓展教材资源,才能更好地展现语文魅力,为我所用。我们通常可以把每一单元的教材作为一部完整的电视连续剧来看待,把每一篇课文设计为电视连续句中的一部,每一课时为一集,使之成为知识连接和能力连接的一个节点,让语文精彩无限,焕发迷人的艺术魅力。
如: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走近伟人——毛泽东”,教材安排了四篇课文:《七律·长征》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也是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文章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的气概。《开国大典》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毛泽东那种常人的情态和伟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毛主席在花山》一文,深刻表现出毛主席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全面掌握了这些课文的主旨,我们在设计每一篇课文教学时,就可以从总体认识出发,以感受人物的形象为重点,再具体到每一节课,侧重不同的方面去拓展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全面感受毛澤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如:教学《长征》时,可引导学生搜集长征的相关资料,或观看反映长征的纪录片、故事片等,增加学生对长征的了解,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时,可让学生读读有关记叙抗美援朝英雄人物的文章,如:《黄继光》《邱少云》等,也可以了解毛岸英赴朝的缘由、牺牲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对故事情节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教学任务完成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与感受,写一写,作为父亲,毛泽东听到儿子牺牲这一消息后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再次与文本对话,换位思考,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拓展资源优情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语文教材承载着教师所传递的审美教育信息,这里既有进入语文范围内的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也有语文独有的语文美,如汉语的音乐美,汉字的形美、意美,文章的结构美、意蕴美,作品中的形象美等,在教学过程中,这一切都置于一定的教学情景之中,我们拓展资源,优化教学情景,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培养语文素养。
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所设置的情景丰富、鲜明,伴以教师情感的抒发、宣泄,便能激发儿童的情绪,使儿童纯真的情感参与学习活动,这样运用情景教学,儿童不再是简单的在老师的学习指导下耳听、眼看、触摸文字的表面,而是以情拨动“心弦”,用心眼去学习。
如:教学《慈母情深》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母亲的“慢镜头”“快镜头”“特写镜头”,让学生自主与文本对话,然后,教师再用微视频播放母亲工作的场面,让学结合自己的认识与感受,配乐诵读这些段落,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学之后,借机引导学生阅读梁晓生的其他作品,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三、拓展资源巧设计,促进学生创新学习
《文心雕龙》作者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材所选取的课文都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生命,学习之时,能激发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而情感的生发又是理解文章的催化剂,朦胧素淡的清幽,峥嵘崔嵬的奇特,云蒸霞蔚的壮丽,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令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教学《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经历,想一想:谁对自己表扬得多,谁对自己批评得多?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在交流中,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走进文本,找出父母对“我”同一首诗所作的不同的评价,初步激发学生认识爱,接着,让学生思辨,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表扬,或者一味地批评,结果又会怎样?让学生尽情质疑,并改写文章内容,这样设计,既减小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又提高了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总之,细心挖掘教材的有利因素,进一步拓宽语文课程的视野,构建开放、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指导学生个性化地阅读与写作,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创新学习,让阅读与写作真正成为学生灵性飞扬的一种表达,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活起来,动起来,焕发出迷人的风采!
参考文献:
[1]朱锡林,朱玉环.让孩子爱读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李映虎.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散文百家(下),2016(9):108.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