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珊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医学类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学生工作的重要意义,分析了辅导员学生工作面临的困难,提出了辅导员做好学生工作的有效措施。要以学生为中心,树立理论与技能并重的理念;努力提高学生医德素养;以学习与个人修养为重,促使个人能力全面提高。
【关键词】 医学生;职业教育;辅导员;学生工作
教育部第24号令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作为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角色转变的重要阶段,辅导员不仅仅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更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一、医学类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学生工作的重要意义
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撼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和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渠道。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全面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是实现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建设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需要。医学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一方面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应培育学生对于生命的尊重以及对于职业的热爱。
医学类高职院校应贯彻“行天使之使命,守医德之典范”的理念,体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学生誓词核心思想—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因此,鉴于大学生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对周围人和事物的防备心重等特点,辅导员的学生工作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医学类高职院校中,辅导员应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原则,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的职责,在培养他们成才的同时教育他们成人。从思想、生活和成长中去关心他们,当好学生思想教育的“指挥员”、生活的“管理员”、健康成长的 “引路人”。
二、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面临的困难
新形势下,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更加彰显,需要辅导员耐心、细心和爱心去引导学生。而在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
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成绩处于高考生总体成绩的中等偏低水平,理论基础薄弱,抱着为求学历而入学的心态,学习积极性不高,偏科现象严重。
2、自我定位模糊,所学专业不了解,缺乏学习主动性
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缺乏有效的衔接,刚入校的新生在高中三年拼搏后,并未完全实现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都有一种高考后的放纵和自由的想法。同时,对于所学专业特色和专业素养的要求不明确,致使学生入校后,自控能力差、学习态度散漫、主动性不高。
3、职业目标不明确,信念不坚定
医学生在选择就读专业时具有盲从性、自我性,脱离了个人兴趣爱好和市场需要。文化基础差,另外在大学面对新环境、新专业、新要求,并未及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采取合理的学习方法,遇难则退,出现学生重技、轻实践的意识,进而出现学生理论知识薄弱,实践能力不足的现象。
4、集体观念弱,自我意识强
随着“90后”、“00后”入学,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的溺爱使学生养成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在学校集体生活中,以个人利益为重,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不强,组织纪律欠缺,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能力较差。
5、自控力差,心理素质不高
新时代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呈现出他们一方面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另一方面又是团体意识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现象。网络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大量且复杂的网络信息涌入,造成学生沉迷于这一虚拟世界,荒废学业,逃避现实,寻求自我心理的满足,更严重的是使学生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严重。部分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成绩不好,与高学历学生相比,会感到自卑;部分学生面对挫折承受能力差,对于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感情等方面的困难,会感到失落与自我否定;部分学生对于就业压力和困难,不能理性看待,出现的迷茫与无措等情形的出现,使学生出现不同的心理隐患。没有正确的梳理、及时的发泄和救治,终将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然而,该阶段的学生拥有可塑性强、创新力高、逻辑思维能力敏捷等优势,辅导员的正确指引、帮助与关爱,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学生工作是辅导员工作中的挑战,要想做好辅导员工作,成为学生可亲、可信、可敬的亦师亦友,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三、医学类高职院校辅导员做好学生工作的有效措施
医学类高职院校辅导员学生工作,必须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國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要求,应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贯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原则,将学生“带进理论课堂,走进社会实践”,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创新医药卫生人才。
1、以学生为中心,树立理论与技能并重的理念
医学类职业教育时间短、任务重。辅导员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在理论学习阶段,做好学生入学教育,督促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找好定位,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督促学生做好深刻地自我认识与剖析,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和长远发展,树立理想与目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端正学习态度,主动涉猎本专业的动态以及时事热点,增长见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社会实践阶段,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到医院、诊所等医疗机构见习,将理论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培养职业素养,及时查漏补缺,同时也为参与学校统一安排的实习做准备。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医学生到卫生技术人员的角色转变,以医者的角度,看待、解决问题,处理好医者与患者、医者与医者等之间的关系。
2、提高学生医德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进班级、进团支部、进宿舍。定期召开有益于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班会;发挥班级团支部的作用,培养学生对于家人、同学、学校、社会以及国家的归属感、责任感与荣誉感,站在“感恩与回馈”的角度传播正能量,组织学生参加自愿者活动,实现医学生的价值;以学生宿舍为单位,明确奖惩制度;实现医学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相互促进。
3、以学习与个人修养为重,促使个人能力全面提高
坚持奖惩严明的准则,实行学生平时表现、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等方面量化考核,并贯彻执行。在学习中,树立明确的奖惩制度,鼓励为主,批评、指引为辅的方法,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在生活中,明确寝室长负责制,以“辅导员-班委-寝室长”的主线,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与自信心;在课余时间,组织多种形式班级活动,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与向心力,提高个人人际沟通能力。
在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并重的原则下,加强对于学生正确思想方向的引导、个人行为的约束,进而引起学生对于学习、生活和人生的感悟与思考,深刻且透彻地认识医学生的责任与使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 刘志国,刘志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7.Z2:54-56.
[2] 郑佳琳,卢景国,崔群颖.改进医学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对策的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6.12.74-76.
[3] 汪泉,李志敏,宫婕.高校专业教师兼职班主任工作之刍谈[J].教师,2015.29.115.
【作者简介】
卢 珊(1989-)女,贵州遵义人,硕士学历,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