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
摘 要:主要分析了高职《种子加工包装与贮运》课程的地位、特点和教学现状;采用了课程内容与企业行业对接、个性化教学、成立生产班组、学徒制试点、云课堂、信息化等手段构建高效课堂,克服传统教学中出现的困难,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以期为高职其他农学类课程高效课堂建设提供思路。
关键词:高效课堂;种子加工包装与贮运;个性化教学;高职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8)11-0005-03 中图分类号: F326.1 文献标志码: A
1 高效课堂的意义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实用人才、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任。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但是在高职农业类课程教学中,常出现学生职业认同感不高、基础差、缺乏兴趣、学到的內容与就业所需不匹配、实训内容与企业脱节等问题,传统教学课堂模式很难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高效课堂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2 课程地位
《种子加工包装与贮运》在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提高种子商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种子专业学生就业必备的核心技能之一。随着世界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种子加工与贮运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中的作用日趋重要。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种子科学技术的发展,种子加工与贮藏的理论、技术和相关设备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全面掌握作物种子加工与贮运的理论和技术,熟悉相关设备,能独立完成常见作物种子的加工与贮运工作。
3 课程特点
3.1 内容多且战线长
课程内容包括种子的物理特性、种子干燥原理与技术、种子清选原理与技术、种子处理与包装技术、种子加工工艺流程、种子贮藏生理、种子贮藏有害生物及其防治、种仓与入库管理、种子贮藏技术以及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等[1]。受农作物生长特性的影响,种子加工的整个流程在一个常规的教学学期内几乎无法完成,导致实训内容不饱满。另外,种子加工机械通常体积大、费用高,学校很难配齐整套加工设备,导致实训设备不足,实训教学与行业标准贴合度不高。
3.2 实践性强
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基础理论在加工线上的具体应用,不仅要学会原理,还要动手操作各类种子加工机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3.3 实践环节时间安排受限
开设该课程的相关院校几乎没有一条完整的种子加工与贮藏的生产线,所以实践环节大部分安排在相关企业和基地进行。因此,实践教学通常只能安排在种子公司种子加工和贮藏的关键时期进行(种子收获以后和种子销售前)[2]。这需要教师结合种子公司生产实际来安排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基础理论知识,熟悉加工程序,最后掌握操作技能。
3.4 灵活性强
由于作物种类、生产方式、所处环境等存在诸多不同,因此很难形成全国通用的、适用于所有作物种子的加工与贮运技术标准。这就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学会举一反三、灵活应变,找到最佳的操作方案。如种子仓库根据外界环境和种子自身状况的不同,有时需要密闭,有时则需要通风。
4 课程教学现状
4.1 缺乏实训设备,实践环节薄弱
由于校内缺乏相关种子加工设备,因此未开展实训项目。一般在课程结束前安排学生参观种子加工包装车间。学生普遍反应,通过参观能对加工设备有感官上的认识,但印象不深且不能很好掌握,更不会操作设备。种子加工的各个环节,如清选、精选、干燥、包衣、包装等并未安排实训,学生只能通过教师课堂的讲授、图片、视频的展示等接触这些知识,应用操作不够,学完后仍不懂原理,不会操作设备。
4.2 原理抽象,难以理解
由于种子加工的相关设备体积大、价格昂贵,学生很少有机会能直接操作设备。再加上机械内部工作过程不可视,学生很难理解机械的工作原理,只能靠想象和死记硬背。
4.3 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课程教学多为按照课本知识内容进行逐章讲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让学生掌握其基本技术原理,但缺少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关注。如种子清选与精选,虽然学生能够掌握相关原理,但是却并不知道每一种原理的适用情境,以及选用错了会有什么后果。学生虽然能够按照教师的讲解以及课本的内容准确无误地回答,作业基本一致,但不利于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参观以及图片、视频展示虽然能够看到正在运作的机械,但是对其内部工作原理却看不见、摸不着。故对种子加工课程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积极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至关重要。
4.4 考试形式仍倒向理论
该门课程的考核以期末闭卷的理论考试为主,试题内容主要是考核对原理、步骤、工序的记忆,对操作过程的考核几乎没有。然而,掌握理论与学会实操之间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因此,缺乏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
4.5 学生上课无激情,习惯被动接受
传统教学使得学生主动思考较少,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对于教师为什么讲这部分知识,该知识有什么用、怎么用,不求甚解。
4.6 课程内容与企业行业脱节
课程教学内容多以选用的教材为参照,按章节逐一讲授,没有根据当地的农作物进行取舍和侧重,也没有根据当地主要企业在加工实际中的主次环节而调整教学重难点。与企业联系不够密切,没有对岗位进行深入的调查。
5 高效课堂举措
5.1 教学内容与企业、行业标准对接
校企共同研讨岗位标准:在对历届毕业生、华中地区种子行业协会和企业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然后经企业、专家充分论证,明确企业所需种子加工相关的工作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和就业岗位标准。
根据岗位需求,遴选教学内容: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采用反向分析法,课程内容根据职业岗位分析及职业能力标准的要求选取[3]。与传统学科型课程主线是学科知识逻辑、主体是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不同,教学内容设计和组织从实际工作任务出发,主线是职业活动,主体是职业能力的培养[4]。组织专业教师多次下企业,根据种子加工车间的工作过程和加工技术标准来选择与编排教学内容。以种子加工流程为主线,将知识和技能的讲解与示范逐层深入。
根据企业、行业实际,突出重难点: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专职教师与企业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共同完成教学[5];将种子加工包装的技术标准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结合企业种子加工的实际,以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加工流程为主线,重点讲授加工、包装与贮藏的共性知识,再根据湖北省常见农作物的特殊工艺指标进行梳理。知识的讲授根据种子加工流程的先后順序进行编排,可以使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种子加工的一般流程,突出种子加工的共性与特性。
5.2 个性化教学,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信
基于《悉尼协议》开发的自适应学习平台大数据分析,将学生按照学习风格分为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推送个性化学习任务。课中,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展示成果,以学生为主导进行探究式学习,课堂反应热烈。
5.3 成立生产班组,提高职业认同感
建设校内种子加工包装实训室,解决了在校内没有实训任务的困境。按照种子加工的工序设计实操环节,学生组建“玉米组”和“水稻组”,按照企业标准完成加工流程,能够使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前,掌握小型的种子加工包装机械的使用。学习后在企业师傅的带领下,在学徒制合作企业加工车间完成大型加工设备的操作。考核根据教师、企业师傅、学生互评进行综合评价。
5.4 学徒制试点,学时灵活充裕
农业生产受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自然条件的影响与制约,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地域性和周期性,农业类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不仅受制于农时,而且受制于学校教学周的安排(放寒暑假),经常出现实训时间与种子加工时间不匹配、实训基地不够、教师缺少实践技能、校外实训缺少指导、实训课程不系统、实训项目不全面等诸多问题,如何才能将理论课程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无缝对接,培养一名毕业就能上岗、理论与实践技能兼备的学生,一直是农业职教教师思考的问题。
现代学徒制在农业种植类专业的探索,一方面可以弥补学校实训基地不够、实训设备欠缺、实训项目不全、教师校外实训指导不够等不足;另一方面,可解决企业农忙用工难问题,更重要的是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为企业提供量身订制的员工。
通过多年探索实践,此专业形成了 “1+1+1”三段式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①。根据种子企业实际需求及学生认知规律,践行“六双”原则(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基地与生产双环境、专业与产业双对接、教师与企业师傅双责任、学生与学徒双身份、学徒制与终身教育双结合),实行“1+1+1”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徒—准员工”身份的递进转变。依托学徒制,学生在每轮岗位轮训中,都有长达2~3个月的时间深入种子加工一线,由企业经验丰富的高级技能人才亲自担任带教师傅进行指导。
5.5 云课堂开课,学习随时随地
学生在企业一线学习,带教师傅手把手示范教学,学生可以很好地掌握操作技巧,但是举一反三的能力偏弱。采用云课堂同步教学,校内教师将一些重点知识的课件、图片、微课、习题、虚拟操作系统等上传到云课堂,学生通过手机端或PC端便可以及时补充相关知识,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及时互动、交流、答疑,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并与企业师傅及时沟通作出调整。初步实现课堂即是实训、种子加工流程操作即是课堂,达到学生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双赢局面。
5.6 AR、虚拟仿真系统等信息化手段突破重难点
教师将易错、难懂的知识点拍摄系列微课,推送给学生,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自制AR,学生扫描图片即可看到加工设备工作原理。利用小麦、水稻、玉米种子加工虚拟系统,学生可进行虚拟交互体验,了解设备内部的工作过程,其解决了种子加工设备稀缺、内部不可视、原理抽象等难题。利用国家职业教育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学资源库进行日常教学,并构建了具有省级特色的课程资源库,方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
6 效果
通过《种子加工包装与贮运》高效课堂的建设,实践学时增加,内容更加丰富,知识传授形式多样化,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高涨,特别是动手能力与往届学生相比明显提高。毕业时,基本实现了在种子加工技术员岗位上的零过渡就业上岗。
参考文献:
[ 1 ] 麻浩,孙庆泉.种子加工与贮藏[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 2 ] 冯云选.《种子贮藏加工》课程实境教学探索[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06):48-49.
[ 3 ] 罗天宽,张小玲,许方程.高职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对接行业需求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5(01):75-78.
[ 4 ] 付艳,张瑜,刘华,等.高职院校《发酵技术》课程“三对接”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3):28.
[ 5 ] 王海萍,王娟,陈定,等.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六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学种养,2015(02):335-337.
(收稿日期:2018-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