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良,程林润*,卞晓波,祁 雪,蒋梅巧,钱秋平
(1.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金华 321000;2.金华市婺城区农业技术推广站,浙江 金华 321000)
地膜覆盖是中原二作组早春马铃薯主要栽培措施之一[1],能够有效解决早春冻害等问题[2]。可以提早播期,提早成熟,提早上市,错开集中上市时间,有效提高农民效益[3,4]。对于浙中地区覆盖地膜,既是提高产量及经济效益的优良栽培技术,又是提高成本及减少环境污染的一大途径[5]。所以解决农户效益的基础,就是确定适宜的品种。而“秋播无种薯,春播种薯贵”,也是浙中地区成本与效益的难关。本文通过马铃薯品种地膜覆盖的品种比较,选择适宜地膜覆盖的优良品种,解决适宜品种及种薯问题,提高农民整体效益,也为下一步试验提供相应数据。
试验设在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前作为甘薯,试验田块为泥质沙壤土,肥力中等,土壤有机质含量19.8%、碱解氮 107.0mg/kg、有效磷 15mg/kg、速效钾53mg/kg,pH值4.92,排灌条件较好。12月底结合翻耕整地,施腐熟鸡粪7500kg/hm2作基肥,播种前条施复合肥(N∶P∶K=15∶15∶15)750kg/hm2。
供试的11个马铃薯品种(品系)分别为中薯5号、N108、N143、中薯 3 号(以下简称中 3CK1)、东农 303(以下简称东农CK2)(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提供)、希森3号、费乌瑞它和兴佳2号(浙江省农科院作核所提供)。其中兴佳2号分为浙江5月收获春薯良种(以下简称兴2-1)、浙江10月收获秋薯良种(以下简称兴2-2)、浙江自繁原种(以下简称兴2-3)和东北原种(以下简称兴2-4)。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行距0.8m,株距 20.8cm,种植密度 60000株 /hm2,3行区,长 7.64m、宽 2.4m,小区面积 18.34m2,参照《马铃薯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6],按期记载植株长势情况,并实收测产。
各种薯剔除小于70g的小种薯,余下均切割成35~50g、至少带一个芽眼的薯块,用磷肥和多菌灵混合拌种,播种后覆盖0.01mm的白色地膜。其他田间管理同当地马铃薯田块。
11个材料的物候期存在较大差异(表1),东农 CK2出苗期最早、生育期最长,但东农303是极早熟品种,生育期过长,会导致薯型变化不均匀、不规则,商品性变差,与农户需求不相符,经济效益降低,建议覆膜早收。当地农户种植东农303,一方面是为了小型薯出售,上市较早,效益较高;另一方面是降低收获人工成本,尽早播种下一茬作物,增加收益。兴2-2出苗最晚,休眠期不够,出苗率达90.33%时,日期为3月31日。其他出苗期和出苗率基本正常,波动较小。收获期以适应当地生产决定,并非所有品种成熟期达到。
兴2-2出苗期晚,导致其株高是参试品种(系)中最矮的,为47.0cm,主茎数最多,为3.6个;其他兴佳2号表现正常,其中浙江自繁原种兴2-3长势最旺。所有参试品种(系)中3CK1株高最高,为68.8cm,主茎数也少,为1.2个(表2)。金华地区春薯一般采用白色地膜覆盖,而且由于土层较浅,黏性高、易结块,造成露青,对匍匐茎一般要求中长较好。兴佳2号匍匐茎较短,容易出现露青,建议中期培土。
各参试材料均没有发生二次生长。中薯5号、兴2-3、兴2-4、希森3号、N108和中3CK1都发现裂薯,而自留种兴2-1和兴2-2未发现裂薯。各品种均发现露青,一方面匍匐茎较短,另一方面结薯集中,覆盖土层薄,而且当地种植中很少中耕培土。
马铃薯疮痂病是近年来金华地区发生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商品性,选育品种N108和N143抗病性较好,发病率低于CK,而秋季自留种兴2-2出苗迟,发病率轻。兴2-4在4个兴佳2号中表现抗性较好。费乌瑞它抗性较弱(表3)。
表1 各参试品种(系)物候期
表2 各参试品种(系)植株形态特征
表3 各参试品种(系)块茎性状
试验结果(表4)表明,品系N108和N143与对照有显著性差异。N143平均单薯重达104.6g,单株结薯数6个,商品薯率最高,为90.0%,折合产量39782kg/hm2,居第二位,比对照增产25.51%。兴2-4折合产量第一位,为42341kg/hm2,平均单薯重为138.4g,单株结薯数最多,为5.1个。兴佳2号系列中,东北原种产量稳定,其次为浙江自繁原种,而秋季自留种产量极低。希森3号与往年产量相比差异较大,但整个生育期内与往年相比并没有差异性表现。
表4 各参试品种(系)产量比较
浙江省属于马铃薯中原二作区,但部分地方每年一般会种植三茬作物,春季马铃薯未达到成熟便已收获,致使块茎膨大期淀粉和干物质积累量不足,地膜覆盖可以有效改进部分品种的适宜性。全生育期较短也成为金华地区筛选适宜品种的特异性条件,而地膜覆盖也能有效促进出苗期提前。通过本次品种(系)进行栽培试验,N108和N143表现良好,适宜金华地区种植。兴佳2号各个不同来源中,东北原种表现最好,浙江自繁种较东北原种差一些,可能还是受繁种期气候影响。“秋薯-春种”中休眠期的打破依旧是值得关注的一个主要难点,地膜覆盖对其影响较弱。自留种表现不稳定,退化情况不一,其优点是成本低。东北原种较优异,但成本高,这也是农民成本与效益的主要矛盾,“春播-秋繁”是有效降低种薯成本的理想化途径,其中还有很多难题等待解决。近年来,疮痂病是困扰很多农户的主要病害,本次试验中抗性一般,各有优缺点,其中抗疮痂病方面都要优越于对照。但由于浙江地区马铃薯春秋两种,田块连作,以及自留种的退化,更易造成疮痂病发生。
王迪轩等[7]等研究表明,综合控制生育环境和贮藏环境可有效控制休眠期。寇爽等[8]研究表明,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能有效调节马铃薯休眠期。张小静等[9]研究了块茎品质与环境因子的互相关系和作用机理,作为特异性气候,运用当地大棚设施等解决限制因素,探讨是否可以筛选出休眠期适宜、抗病和增产增收的优良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