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俊
摘要:推进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中职学校的首要任务。本文以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为例,对以质量主线的教学管理实践进行了梳理,并对未来的改革发展作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中职学校 质量主线 教学管理
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明显成绩,为社会输送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职业教育供给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因此,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育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经济转型与产业行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是当前中职学校的首要任务。
一、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要求,中职学校由于受外部环境、硬件条件和生源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管理难度大。受中职招生特点影响,学校生源基础比较薄弱,学生文化素养参差不齐。加之近年来网络对学生思想和生活的影响,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出现了学风不浓、学业不勤、纪律松弛等现象,学生在校体验满意度不尽人意。
(二)师资水平待提高。教师存在教学倦怠感,师资队伍结构需进一步优化,青年教师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有待提高,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脱节,综合素质有待提升,教师教学教研能力考评机制不够完善。
(三)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与发达省市相比,我省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仍不足。从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看,基本上以校园教育和理论教学为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浮于表面,其后果是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足。
(四)辦学条件需改善。尽管近年来加大了硬件建设投入,改善了办学条件,但生均实训工位数仍偏低,部分教学设施落后,相比部分地市中职学校,软硬件建设显得捉襟见肘,厅属中专学校边缘化程度加剧。
二、中职学校以质量为主线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践
针对上述问题,近年来,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着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大教学管理力度,形成了以质量为主线、以制度为准绳、以信息化为支撑、以“三重”建设为抓手的“四维”教学管理模式。
(一)德育为先,匠心为重,一条主线把好“方向盘”
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抓住“质量”这条主线,坚持立德树人,弘扬工匠精神,厚植技能文化,坚定把好办学方向,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坚持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依托质量提升工程德育名师工作坊项目建设,健全德育工作网络,将大德育落实到小课堂之中,广泛开展“践行工匠精神”“书香校园”等主题活动,形成了全员、全程、全覆盖的德育工作格局。自2011年以来,学校连续8年承办内地新疆中职班,先后接收了800余名“内职生”,通过深化优化“内职生”教育教学,常态化开展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探索出“互学互融”的培养模式,并通过参评教学成果奖在全国推广安徽经验。
(二)创新思路,拓宽门路,双管齐下激活“双引擎”
1.优化职、技两块牌子,实现职技融合。学校找准学历教育与技工教育的契合点,发挥多类型、多层次办学的优势,学历教育稳中有升,职业培训快速增长,中职学生中继续接受高级工甚至预备技师教育的越来越多,职、技融合前景广阔。
2.落实校企“双主体”育人,推进深度合作。作为首批安徽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安徽省中职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教育联盟理事长单位、安徽省首个职教集团——汽车职教集团牵头单位,长期以来,学校与省内外40余家企业开展合作,探索“联合招生,合作育人,定向就业”的“双主体”育人机制,深化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8年,学校入选首批“安徽省校企合作示范典型学校”。
3.打造双师队伍建设,提升师资水平。学校健全国培、省培、校培及各类专项培训于一体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聘请企业技能大师及专家组建全省首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开展说课、精品课等系列教师教学能力大比武活动。常态化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在4个省级名师工作坊的带动下,推进青蓝工程、领雁工程,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专业水平及综合素养不断提升。
4.健全“双责”机制,强化教学管理效能。学校动态调整系部及职能设置,强化“一岗双责”,完善内部治理构架和制度建设。截至2018年,学校修订《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学生课堂基本规范》等教学制度40余项。
(三)标准引领,特色发展,三重建设加码“驱动力”
学校坚持标准引领、特色发展,依托优势学科和办学优势,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重点开展“三重建设”,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夯实基础。
1.做好“加减乘除”,加强专业建设。学校形成了以现代制造业为主、现代服务业为辅的7大类16个专业,满足了学校专业布局优化的需要,构成了专业门类齐全、综合实力强、专业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体系。
2.做好“五对接”,加强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资源,与高职学校合作,打造课程团队。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线上课程45门,最高点击量达8万余次。
3.做好“省级示范工程”,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校通过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三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创造贴近生产实境的教学环境,完善实习实训制度。目前,学校共有各类实习实训室70个,与教育部共建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中心3个,与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0余个,实现了实习实训基地的产、学、研功能。
(四)树立规范,破解难题,四维管理亮起“信号灯”
面对学生管理难、技能培养难、教学改革难等问题,学校从完善各项教学制度入手,以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实践教学、顶岗实习管理和质量管理为抓手,树立教学规范,破解教学难题。
1.抓常规教学。课堂教学质量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学校完善课堂教学制度规范,形成教学督导与系部教学检查相结合的两级管理,开展推门听课,建立健康有序的教学秩序,打造活泼高效的课堂。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教学中推行“理论+虚拟仿真+实践操作”三者结合的“理虚实”教学改革,有效降低了学生流失率。建立了完善的课程考核制度,实行多元化考试,注重教学过程评价,提升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2.抓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提高中职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适应岗位角色的主要手段。学校探索“1+x”证书制度,开展专项实训培训,出台了实训场地管理系列制度,各项实训管理制度上墙明示。严格按照企业7S管理制度开展实验实保实训室管理,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实验室育人环境。
3.抓顶岗实习。学校制定了实习生管理办法,利用手机app加强学生实习期间的考勤、实习日志的管理。选派老师驻点企业,负责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按计划安排老师送教入企,并利用业余时间加强理论学习。
4.抓质量监测。学校以教育部“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和安徽省“中职学校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为抓手,构建并完善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学校于2016年开始编制年度质量报告,次年启动教育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努力提高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五)联网提速,智慧校园,五位一体用好“工具箱”
1.数字化校园建设。学校将“互联网+”模式应用到管理工作中,建设了集OA行政办公平台、教学管理平台、学生管理平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一站四平台”于一体的数字化校园,实行“统一门户网站、统统一数据中心、一身份认证”,其中的教学管理平台又包含成绩管理系统、课表管理系统、考务管理系统等。
2.专项平台建设。学校建立了质量提升工程网络平台,与全省项目建设学校联网,定期开展自评和接受网评,通过核心指标大数据与其他建设学校横向比较、自我对照任务书纵向比较,看清差距与问题,分析原因,拿出措施。
3.教学资源库建设。学校建立了数字教学资源库,开发慕课、微课及课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数字化学习环境覆盖面,打造网络智慧校园,以信息化“提速”质量的飞跃。
三、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体会与思考
1.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体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优质技能人才的前提。探索适合中职特点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机制,是中职学校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
2.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要从专业划定、教材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實施、学业评估等方面进行系统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体系。
3.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探索1+X改革道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的。要均衡文化基础课与其他课程的结构和比例,充分打通中职学生继续深造的通道。要加大创业创新教育力度,增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
4.完善质量评价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推进制度创新。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观,改进学生评价方法和手段,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价的标准和制度。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清醒地意识到教学管理中的短板和软肋,按照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照标尺找差距,把准职业教育定位,补全空位,确保改革创新到位,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
[2]杜树佳.中职教学改革重在职业能力培养[N].中国教育报,2019-03-05(10).
[3]甘涛.中职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5(17).
[4]王振中.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的“控”与“放”[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17a760d3b0102xqu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