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娜
摘 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营造轻松、愉悦、有序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创造兴趣的前提,创造兴趣是创造思维的形成及发展的先决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启迪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拓宽思路,启迪创新思维,真正使学生做到探究性地学习。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创造兴趣;多向思维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创造兴趣
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常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与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有序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敢想,善思的创造性学习的良好环境。例如:教学《草原》时,我让学生自读文中对草原景色的描写部分,“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画,学生纷纷动手,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涂画,学生体会到小丘线条的柔美,草原的苍翠欲流。在此基础上,我又以生动的语言形象再现草原美景,此时学生已陶醉其中,思维活跃。这时,我再提问:你能根据图画想象羊群在草原上活动的情景吗?请用比喻句来描述,有些同学会说,羊群一会儿上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就像空中的朵朵白云;有的说,羊群一会儿凑在这儿,一会儿又拥到另一处,仿佛茶园中的一簇簇茶花……
创造兴趣是创造思维的形成及发展的先决因素,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精心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兴趣的问题。例如,我教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你会怎样做呢?这个问题学生都比较感兴趣,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同情,都畅所欲言。有的说要把她带到家中,让他吃得饱、穿得暖,享受家庭的温暖幸福。有的说要带她到学校,让同学们跟她交朋友,带他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有的说要带她到景色宜人的风景游玩,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这样的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鼓励质疑,启迪创造性思维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对待学生的质疑,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教师的态度应该是:鼓励、引导。由于学生的认知、智力正处在发展阶段,尚未成熟。因此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角度来衡量学生的问题,只有多鼓励、肯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当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及时小结,多加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敢于提问,善于发问。对于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教师要认真,善意的对待,不能以为问题的简单或不好回答而不耐烦,甚至用“这样简单的问题还不懂”的话来批评学生或所谓的“标准问题”来衡量学生的提问,这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史无疑是一个障碍。另外,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指导学生从文章的语言、选材、写作手段、思想感情等方面以及自己的理解感受去发现问题,提高问题质量。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我先引导学生研讨课题,提出质疑。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课题为什么要打上引号?为什么用了两个意思相反的词语作题目?这两个词语是对什么事而说的?我对这些问题的价值给予肯定,并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表见解,这样一来,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得以激发,既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启迪了创造性思维。
三、引导想象,培养多向思维
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所以在发展思维的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想象力,同时重视多向思维,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想问题,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在训练口语交际“假如我会克隆”时,我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从多个方面谈谈自己想克隆的东西,可以是克隆出看得见的,也可以克隆出看不见的,确实存在的事物,要看看谁的想法最利于人类、社会。学生一番思考后,紛纷发言,有的说要克隆出宝贵的时间,要把它送给敬爱的老师,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去休息。送给在外工作的爸爸妈妈,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团聚。有的说要克隆出树木、江河、煤矿等等,使地球上的各种资源永不枯竭,永远为人类做贡献。有的说要克隆出无数的优秀老师、优秀的儿童读物,让落后的山区学校有更多的优秀老师,并把图书献给那里的孩子们,让他们在老师的带领、教育下,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用智慧建设、改造山区……同学们的发言既流畅又充实,我肯定了他们的想法,又强调了展开大胆、丰富的重要性。随后我按照单元习作的要求,让同学们着手写《假如我会克隆》的想象文章,因为学生的多向思维得到了开启,言之有物,所以写得既合理又具体。
语文是基础学科,其内容丰富多彩,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钻研,使用教材,用恰当的创造性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同时要联系生活,拓宽思路,启迪创新思维,真正使学生做到探究性地学习。
(作者单位:汕头市潮南区峡山陈禾陂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