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代的当下,恰逢“十三五”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随着近年来移动互联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思想正受到多元文化大潮的冲击,同时随着社会不断加大的对各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因此谨慎审视高职思政课现有矛盾,革新教学理念,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魅力和亲和力,对思政理论和实践教学在知行合一方面筑起一个“同心圆”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实践教学
收稿日期:2017-12-01
作者简介:杜立群(1971),天津市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
在当代“创新”概念已经成为现代中国的最强音。随着科技创新大潮的风起云涌以及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渴求,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已接近整个高校的一半左右,能够看到高等职业教育已进入到其成长机遇期。但同时由于各种移动互联新技术的层次不穷、快速更迭,当代大学生不可避免的受到多元化思想的冲击,这也导致部分高职生出现了精神“缺钙”、信仰迷失。高职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增强高职生政治思想教育,进而使其牢固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这就迫切需要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要时刻保持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的创新,为使我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起好支撑作用。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及问题
1.对思政课教学认识定位不清
高職思政课教学最大的特点应为突出其职业教育的特点,根据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着眼于学生的思想实际,因此在教学目标上应明确正确政治思想的把控,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职业工匠精神的铸造。在教学活动环节要注重政治思想和实际应用技能的结合,突出思政课的时效性和与专业课的无缝对接的紧密性。[1]不过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高职院校一线思政老师大多任课班级较多,涉及专业较广,虽然一些教师尝试利用一些新的信息化教学辅助手段,也很难形成很好的师生间的交互,造成教学质量效果难尽人意。尽管大部分思政课教育者都采用了现代化的多媒体等教学方式,但具体到教学方法上,仍然大多沿袭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说教,局限于就理论而谈理论,不能很好的利用热点、时点问题结合专业实际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另一方面部分高职思政教师又过于注重追求与专业课的结合,要知道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灌输进学生的头脑,引发学生深刻理解什么是正确的价值取向及树立对中国梦向往追求的理想信念的主渠道任务,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意识形态主阵地的捍卫者,切不可在三尺讲台根据自身的喜好“挂羊头卖狗肉”,而必须严格做好党在思想政治阵地“守土有责”的卫士意识。同时社会上部分人对高职教育存在“低层次、低水平”,“考不上正规大学的无奈选择”等偏见,加之一些用人单位盲目看重学历门槛,使部分高职生学习目标迷失,自信心薄弱、主动学习动机不强,这也导致了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认识误区,以致其对思政课缺乏内在学习的动因,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不来、不听、不看”现象较为严重。
2.思政教育服务体系尚需完善
高职的思政课应以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践行结合上下功夫,并以此为切入点做为突破。所以高职的思政课建设也应建立为其专门的规划设计。使之能作为一个单独的核心课程来发挥其作用,并使之真正发挥出由主管思想政治的院级领导直接负责管理下的独立部门的作用。从广义的教育体系上看,除教育结构体系外,还包括人才预测体系、教育管理体系、师资培训体系、课程教材体系、教育科研体系、经费筹措体系等。这些体系相对于教育结构体系,称为服务体系。[2]目前一些高职存在思政课师资队伍老化或构架不合理;思政课教师评职称难;一线教师进修学习渠道少师资培训薄弱、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缺乏横向交流研究常设机制;部分一线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无法做到科研教学两相顾及;现有国统教材虽然理论缜密,但引用案例过简、政策性与时效性阐述不足,针对高职生思政教育的辅助读本过少,使教材内容略显枯燥;思政经费落实不力等都会从不同层面影响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兴趣度。
3.思政教学理念亟待创新
当下新媒体做为现代最先进、最活跃的传播手段和工具,已经越来越快的融入到包括教育在内的人们的各种生活方式之中,但不少教师并未过多的重视到这种基于移动互联时代新技术所带来的教学思维理念的革新和转变,而以往思政课教学过于注重教学方法、手段、过程的创新及结果的评价,却忽视了教学过程的质量效果。这导致虽然目前思政课教学中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主流,部分翻转课堂看似也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但也只是表面的“热闹”;不少老师为让思政课更好地深入学生头脑、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兴趣在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上业已使出“洪荒之力”,但整学期下来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独立思考能力、观察应变能力、组织表达能力并没有多少的提高,许多高职生在创造性思考、逻辑推理及解决问题和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技能明显欠缺。这说明不少教师虽然有意识的把课堂教学加以信息化、科学化,但只是机械地借用新的教学手段忽视了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养成是一个缓慢和滞后的过程。所以如何使高职思想政治课堂真正能植入人心还是一个高职思政教育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4.思政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长期以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直存在互相脱离的“瓶颈”,而发挥好思政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主动动脑、动口、动眼的能力,又可以扬长避短的弥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培养高职生知行统一及行为养成习惯方面的短板。通过社会考察调研、社区服务、参观访问等社会实践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走出校门开阔眼界,同时也可以让老师拓展教学思路,丰富完善教学手段。[3]目前虽然各高职院校普遍比较重视思政实践教学环节,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实际中落实起来很难,更多的被以学校内部的各种社团活动或学生自发组织的各项活动所取代,这极大地减弱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求知欲和潜在的主观创造力。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1.是建设教育强国和落实党的政治思想教育方针的需要
近年来可以发现,党和国家领导人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多次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指出政治思想教育是关系到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大任務,同时建立教育强国也是中国共产党着眼于世界教育主要趋向所作出的政治抉择。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能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推动理论创新。可见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不仅是深入贯彻党的与时俱进思想精神而且也是适应国内外形势快速变化的迫切需要。而作为牢固坚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高职思政教育者要抓住一切正能量传播的途径,防止在信息大变革时代在网络媒介等信息化阵地的失声、缺位就必须时刻保持教学理念革新的鲜活度。
2.是适应经济全球化下多元化文化冲击的需要
当下正值全面深化改革的转型期,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展开,虚拟网络下的各种思想观念、文化思潮不断冲击着思想开放而身心又不成熟的当代高职生,使之在思想信仰方面极易迷失方向,并且在树立科学正确的三观方面受到严重干扰。面对日新月异和无处不在的信息化大潮的冲洗,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必须要做到教学理念的与时俱进,毕竟教学理念直接决定着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因而不断地创新和改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才能适应和融入新时代高等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真正使高职思政课堂“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才能真正使思政课从思想的深度、政治的高度、教育的温度驻魂于人。
3.是增强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时效性的内在要求
“以学生为课堂学习主体”的教育理念已被当下教育界同仁普遍认同。普拉哈拉德在其新著《新时代的创新》的核心关键词就是共同完成,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创新应遵循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二者协调统一完成的教育规律和理念,而只有不断推动思政课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通过教学“外因”作用使学生由依赖性学习转为主动式学习,进而激发起他们自主学习、团队精神及创造能力潜能的“内因”。可见,思政课教学创新不仅符合思政教学时效性的发展要求,也对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1.明确认识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定位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教育虽与中学、大学本科思政教育有所区别,但二者在根本上都肩负着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使命,因而必需坚固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教学观,突出党的政策、精神等政治性为主导的意识形态,这就要求高职思政课教育者也要致力加强本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素养,并以此为主线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而科学指导高职生建立正确的三观。使之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传播者和践行者。[4]因此高职思政课教学创新必须紧紧抓住这条思想主线,要起到牢牢守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主阵地作用。在此基础上在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践行结合上下功夫,并以此做为思政教学创新突破切入点。
2.明确高职思政课立体化的统筹设计理念和创新建设思维
新时代以来随着各高职院校对思政课的愈发注重,其核心课程地位日渐彰显,但笔者认为要加强高职思政教育光靠思政课教师是不行的,有必要建立健全的高等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服务体系,使诸如党办、学工部、团委、辅导员等各部门能凝成一股绳形成合力。同时可以在岗位设置上可以根据不同年龄、职称教师的特点尝试建立思政教学岗、思政教研岗;增加多渠道对高职生思政教育的齐抓共管,可以邀请社会上的道德模范走进课堂;同时设立思政教学专项基金以拓展教学一线骨干教师的进修学习及论文发表渠道,更新开阔教师的教学理念,提供横向加强与其他高职院校的交流、学习的机会;同时在坚持党对高校思政办学政策基础上尽量使用鲜活材料、生动语言去编写一些亲和力强的辅助教学读物;探索建立高职院校自主评聘制度;探索线上教学和线下实践相结合,运用好新媒介阵地,全方位的向高职生传播正能量的教育引导。以充分调动其主动学习的态度和手脑联动能力,进而使高职思政教学更贴近实际。
3.积极探索思政教学的新理念
高职思政课教学应始终秉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本旨,才能确实保证教学的针对性,增强教学感染力和吸引力。在不断创新教学理念的同时还应建立一支创新型的思政教师队伍以借助新媒体等工具多途径的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后继有人、源源不断。创新型的思政教师队伍除了必须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外,还需加强对新时代特征下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功的钻研,并且还要有清醒而正确的社会认识。这就需要高职思政教师能不断的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研究新语境下的教学特点、规律。在具体教学中应遵循学生思想素质行为养成滞后性的特点,加强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教学有机融合的交互性、信息化应用,尝试开展“信息化智慧课堂”。尝试利用小程序、云班课这样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育德和育心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持久性进行课堂外的后续跟进,以尽最大可能地把教学与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还要秉持“立德树人”的理念,除在教学活动中环节推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之外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反馈进行分析,甚至可以尝试通过提问、总结和预测等多元认知过程来建模,以此来调动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激起高职生的学习能动性。
4.大力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思政实践教学
要重视思政的实践教学环节,这意味着在突出高职思政实践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导性同时尽量无缝对接高职院校各专业的特色。在信息正及时性发展的今天,高职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手段越来越呈多样化,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也必将深刻的影响着当代高职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因此思政实践教学要注重理论与社会环境的衔接,“知行合一”的能力培养尤为关键。那么如何让高职生更好的用专业知识到社区服务又能与课堂思政教学不脱节,就需要思政实践教学必须要有创新。这要求在设计实践教学这个重要理论教学补充环节上下功夫,在创建实践基地上想办法,在借鉴其他专业实训基地上做研究。要想办法把社区服务对象,基地办事对象“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要设计对准高职生关心的项目进行实践,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改变以往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不融合,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问题。
总之,在新时代各种新媒体新技术风起云涌的今天,每一个高职思想理论课的教育者一定要转变教学思维,借助各种新的教学工具丰富和创新自身的教学手段。坚信不远的将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一定会更加完善、积极地融入到高职生的生活中去,更加地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 胡佐斌.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特点和所面临的挑战[J]. 中国西部科技,2009, 8(13):84-85.
[2]马建富.职业教育学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李建效.关于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J]. 职教论坛, 2011(20):42-43.
[4] 佚名.坚持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N].人民日报,2016-12-09.
Abstract:Currently, China is in the crucial period of the 13th Five-Year Plan and of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With the soaring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es in mobile Internet, college students have been greatly impacted by multiculturalism. Meanwhile,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faced with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response to an increasing demand for all kinds of skilled talents. Therefore, examining the existing contradiction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novating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increasing the charm and geniality of the teach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build the platform for integrating theories with practices.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nov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編辑 朱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