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转型的趋势所在。应用本科高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办学定位上必然是培养“应用性、职业型”的创新型人才。职业教育给应用本科高校提供了新理念,思政课在应用本科高校培养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面对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应用本科高校的思政课理应有所作为,紧密结合应用本科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切实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应用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11004502
应用本科高校作为整个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方面,其“应用性、职业型”人才的培养,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面对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应用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应有所作为: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指导原则、以突出应用本科高校“特殊性”为依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培育“应用性、职业型”人才为目标,在这“四位一体”的统一中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指导原则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应用本科高校侧重于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上遵循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即要求应用本科高校积极探索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方式方法。
毫无疑问,应用本科高校思政课也理应遵循这一原则和要求,探索与应用本科高校大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素养。在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方式上,可以有多种尝试和探索,参与体验式教学方式就是其中之一。参与体验式教学方式是指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为前提,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鼓励学生参与意识为方法,以培养学生自我感知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对于提高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实践为主体,形成大学生参与教学的良性机制。主要包括开展课堂内实践教学、校园内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等主题活动,开展以课堂讨论、演讲和知识竞赛、专题报告、案例分析、社会考察、调查报告、社会服务等不同的主题鲜明、目的明确的多种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理论素养,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教学还包括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是:一是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方式。尊重并发挥学生实践活动的主体作用是开展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以学生的兴趣取向和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疑惑问题为基本依据设计实践活动主题、方案。二是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监督机制是确保实践活动得以展开并取得预期效果的保障,包括学生自我监督、相互监督和教学管理监督三个方面。三是建立以学分制为依托的考核模式。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学分评价体系,既是有效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和评价的基本要求,也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四是建立奖惩结合的激励机制。对于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学生予以奖励,激励更多的学生重视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敷衍了事甚至弄虚作假的学生要视情节给予相应处罚[2—3]。
二、以突出应用本科高校“特殊性”为依托
应用本科高校在办学定位、领导体制、运行机制、党建工作、生源等方面都存在着特殊性,这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应用本科高校的特点,探讨应用本科高校思政课在培养应用性、职业型人才方面的作用。应用本科高校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应用本科高校的生源相对于普通高校而言,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要低一些,但他们的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烈。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应用本科高校学生培养的目标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应用本科高校思政课要按照“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要求进行改革,以适应目前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需要。二是思政课本身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存在着与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特别是与培养应用性、职业型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因此,急需结合应用本科高校培养人才的特殊性作用,改革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手段。三是应用本科高校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往往是专兼职相结合,兼职教师占多数。兼职教师虽然经验丰富,但在教学上还是以普通高校的“一般性”为基础,对于应用本科高校的“特殊性”研究并不深入。因此,他们在主要依据普通高校的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忽视了应用本科高校学生的特殊需求。因此,探讨应用本科高校学生的主要特点,并结合学生的要求进行思政课教学,使这些理论不仅走进课堂,更重要的是真正走进学生的头脑,成为学生今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为职业教育背景下发挥应用本科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
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和根本任务,就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南。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应用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思想政治素养合格的“应用性、职业型”专业人才。相对于公办院校而言,应用本科高校在生源、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着“特殊性”。目前在我国,无论是普通院校还是应用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用的是同一套教材,这就急需结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促使思政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但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仍然受到“就业”这一指挥棒的影响,应用本科高校大学生往往只关注所学专业和未来就业方向,对于大学开设的思政课有一定的偏见。因此,在探索思政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方式方法都需要“接地气”,切实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学生思想实际以及他们自身发展的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观,成长为对民族振兴怀有历史责任感的合格应用型人才。
四、以培育“应用性、职业型”人才为目标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就是密切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职业型人才。应用本科高校定位于职业教育符合教育规律和我国国情[4]。应用本科高校不仅要在办学类型上坚定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职业教育的理念,而且要在办学层次上结合自身办学条件,针对社会对技术应用性和高级技能性人才需求的缺口去定位职业教育的层次,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一是探索职业教育背景下,应用本科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价值诉求,改革思政课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要把握应用本科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价值诉求,特别是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鼓励教师把课堂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来助力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建立一套科学多元的考试评价体系, 能够充分发挥其正面导向作用。二是探索职业教育背景下应用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应用本科高校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目标必然是紧密结合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必然要求应用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教师能够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将思政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起来。但目前应用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教师基本都是文科出身,对大学所开设的理工类的专业了解不多,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思政课教学教师的培训,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三是面对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新形势、新要求,探索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一直以来,思政课课堂教学评价主体是多元化的,主要包括学生、教学同行、教学督导、相关职能部等。这里对教师课程的评价往往只是停留在课堂上,却忽略了课堂教学对学生产生的思想和行动上的作用。事实上,思政课对学生“三观”的确立和职业道德、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意识才是衡量课程效果的最好标准。这门课程在教学中是否对学生真正产生了有效作用,往往体现在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上。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7—280.
[2]劳凯声.高等教育法规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55.
[3]张薇.应用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理论观察,2013,(3).
[4]黄俭.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应用本科高校职业教育的定位思考[J].职教论坛,2014,(8).
(责任编辑: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