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月
【摘 要】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社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地,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高校如何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相对接,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职责。围绕这一目标,辽东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进行了实践探索,通过建立企业实习基地、高校承接企业委托完成应用项目等方式构建了完整的合作流程。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顶岗实习;项目委托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8)05-0260-02
近年来,辽东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专业改革转型发展的环境下,以培养学生测量技能、规划制图技能、地理信息处理技能为主要突破口,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加强。随着国家对资源的重视,相关行业企业在土地、测量和规划领域的人才的需求数量均急剧增多。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和行业企业间找到需求的契合点,建立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保障效益的校企合作模式,辽东学院在实践中采用了以下2种途径。
1 顶岗实习式校企合作交互模式
1.1 运行方式
土地与规划类工作的技术含量高,需使用专业仪器和软件,而且大部分工作为全国统一部署,工作面和工作量大,工作人员批量需求、员工年轻化、岗位性质相对统一、成果标准化等特征明显,企业的招兵买马成为一种常态。因此,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和相关企业在应用技术和人力资源上产生了需求与供给的对接点,集中顶岗实习模式应运而生。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交互模式如图1所示。
学校与行业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基地,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独立的办公空间、软硬件设备、技术培训,并明确工作任务和考核标准。学校派专业教师进驻企业,与企业安排的工程师组成“双导师”,协同指导和管理学生的实习过程、完成实习考核。校内专业导师可以对学生从事的工作向企业导师提出改进的建议。学生接受企业考勤、业务检查,享受企业相关福利待遇。辽东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已建设集中顶岗式的实践教学基地3个,即沈阳国源科技有限公司、辽宁宏图创展测绘勘察有限公司、丹东资环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并另有多家企业合作意向强烈,校企合作已从企业方市场向校方市场转变。
1.2 解决的问题
因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素质和技能普遍较高,所以企业对他们进行短期培训后可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超越了单纯的求学者成为价值的创造者,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顶岗实习的模式有效缓解了企业用工难的问题,有利于企业短期内完成规模较大的技能型项目。企业通过学生的岗位实习选拔优秀人才在本企业就业,成为单位重要领导岗位的毕业生比率也逐年增加,专业的社会的影响力得到提升。
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目前已达实习总人数的80%以上,并为企业完成多项大型规划设计类、多区域地籍管理类、遥感影像处理类项目。顶岗实习的学生借助企业岗位平台获得技能的提升,同时得到了应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的训练。学生在接受企业和社会检验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社会、感受工作状态、积累工作经验,为未来求职缩短与社会的距离。
专业导师参与顶岗实习,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企业工作的流程和技术,在实践管理和操作中提升个人的技能水平,成为双师技能型人才,还获得前沿的实践案例及第一手材料,可应用在未来教学中。专业导师还可以从企业的工作中发现问题,获得高校后方研究团队的智力支持,通过研究改进措施帮助企业改进工作方案、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在该模式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行业企业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和先进的理念服务,企业也为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训练的平台,合作企业、高校和学生3方皆赢的态势已基本形成。
2 项目委托式校企合作模式
2.1 运行方式
辽东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立了规划设计研究所,专业通过研究所建立与社会交流的窗口,承接来自行业企业的横向课题。研究所的课题以课题组的组织形式向学生开放,学生依个人时间和兴趣自愿参加,以科研助理的身份加入学生课题组参与课题的研究工作。课题组实施项目的实质性工作,包括深入项目区调研、勘测、收集基础数据、内业处理、制图、入库等工作;对于项目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研究所成立科研攻关小组负责技术突破;项目成果接受行业企业及相关部门专家的联合审核,验收合格后提交给委托的企业。
企业委托高校的横向课题与企业的实际工作是一致的,通常是企业的单一项目或者某一大项目中的分项,或者项目进行中的某一关键技术问题。企业与研究所通过委托合同进行相关约束,并分别指定责任人对合同全权负责。项目成果的检验通过行业专家的审核和验收来明确是否合格。
接受委托的高校研究所针对横向课题的项目特点和时间要求组建相应的课题组。课题组由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和在校学生组成,管理方式包括导师制和项目制2种。导师制是课题组的学生直接受导师的领导,按参与课题的时间进行管理;项目制是学生定位参与某项课题的研究,以完成工作的数量和效果进行管理。研究所具有专门的研究工作室,便于教师、学生在独立空间进行工作,以及与企业人员、社会行业管理者进行沟通。
研究所通过创新学分完成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课程实践、毕业设计、创新学分系统等多个环节完成运行和考核。具体做法是,学生以项目为题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替代常规教学设计中的实践内容,完成相应创新实践成果,即被视为完成相應的修学学分,创新创业项目还可获得额外的创新学分。
2.2 解决的问题
研究所承载着将高校教学融入社会需求的职责,具备将智力及人力资源与社会资源及需求相结合的能力。该种方式可以实现教师教学与社会应用不脱节,学生不离开校园亦能有效参与社会工作,行业企业可以低成本获得技术成果。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横向课题主要集中在城乡规划、测量、土地信息管理等3个方向,委托单位通常是城乡规划或土地管理相关的行业企业或行业管理部门。在工作过程中,技术性、沟通性、表达性均较强。负责课题的教师会带领课题组的学生走进现场实地勘测、调研、收集资料,完成分析、制图、登记、入库等工作,并按照行业标准及技术规范完成项目。参加课题的教师和学生可以近距离了解社会工作的流程、掌握标准和实用技能,并成为生产力的创造者。
评审专家的审核和专门人员的验收是横向课题得以反馈的特色环节。在专家评审或部门验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教师和学生的工作成果与社会实际要求的差距,并在专家和验收机构的指导下,通过对成果的更正提升业务水平。对教学的直接影响是发现专业教育中的弱项,加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更新。
目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社会服务的项目和参与的学生都在逐年增多,已完成为社会服务的横向课题40余项。行业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也获得了低投入、高质量的技术成果,并建立了良好的信用关系,得到高校后续技术服务和优秀毕业生人才,合作空间持续拓展。
3 总结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校企合作的途径,除了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和企業委托高校研究所进行项目研制生产两大途径外,还可以通过诸如企业投入设备、软件和技术培训,高校提供数据生产加工场地和人力资源,实现企业“生产车间”入校的方式完成,这需要我们在未来工作中进一步探讨。但无论哪种方式,校企合作的效益是双赢的,高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完善技能和基本素质的培养,输送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企业可以收获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创新技术、优秀人才及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因此,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值得高校和企业进一步关注。
参 考 文 献
[1]林启德.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46):136-137.
[2]梁瀚丹.服务地方经济,高校与企业长效深度合作的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4):109.
[3]羊栋,黄丽薇,史先强.校企合作在全面深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中的研究与实践[J].文教资料,2015(26):93-94.
[责任编辑: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