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个人的自觉行为,应从新的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研究。为此,本文从制度经济学视角构建了一个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释性框架。这一框架不仅解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而且说明了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经济功能。同时,从演化经济学视角,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复制、传承及创新机制,并从四个方面给出了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框架。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传承机制;解释框架;政策框架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18)05-0055-05
Abstract:In order to mak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ernalized in the mind, externalized in individuals behavior, the study on socialist core valu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a new angle.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explanatory framework for analysis of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his framework not only illustrates that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the basis of the market economy, but also illustrates that the economic function of the socialist values.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this paper discusses about the mechanism of the reproductio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provides the policy framework for cultivating and promot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from four aspects.
Key words:socialist core values;behavior;inheritance mechanism;explanatory framework;policy framework
我们能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及2020年能否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这一目标,而且关系到能否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到能否真正实现中国梦。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其前提是从多学科、多维度、多视角、多层面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深刻理解。
一、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新的视角 我们知道,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在党政部门,阐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了一个热点话题,成了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为什么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为什么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认为,对此的解释,仅从政治学、伦理学去探讨是不够的,需要转换思维,从新的学科、新的视角进行探索,进行思考。我们知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目的之一,是让其外化于每个人的行为。在理解这一点上,就需要理解人的行为规律:人为什么选择行为A而放弃行为B?或者说人为什么选择行为B而放弃行为A?要搞清楚这些问题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人的行为选择非常复杂,其机理很大程度上处于黑箱范畴。因而,单从某个学科、某一视角是难以搞清楚人们的行为选择的,需要我们从制度经济学、神经元经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进行探讨。
二、理解人的行为选择,把握行为规律
我们知道,经济学是一门致用之学。经济学要发挥其致用之处,其前提是能够很好地观察世界、能够解释世界。按照萨廖尔森等著名经济学家的觀点,经济学是研究人们行为选择的科学。那么,人们的行为选择有什么规律,或者说人们的行为选择受什么支配,从管理学的视角来看,人们的行为选择过程就是一个决定选择什么行为的过程。图1是主流经济学的视角的解释。按照理性人的假设,个人在接受到各种信息之后,经过理性思考,在一定资源约束下,做出最优的行为选择。
从现实经济生活的实际情况看,理性选择的行为是非常少的,多数情况下,人们很少进行精确的计量分析与理性思考,个人进行决策或者行为选择时是非理性的。事实上,可供人们选择的行为是多方面的,行为的选择过程就是一个决策过程。而人的决策过程或者说行为选择一般又是由思维决定的,而思维又是由观念决定的(如图2)。人的思维有什么规律?一般地,在决策和行为选择过程中,人的思维有3种模式。
第一,自动思维。就个体的“个人”而言,其进行决策时是如何进行思考的?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思维过程可以按照以下两种类型进行区别:一种是快速的、自动的、不费力的、联想式的,另一种是缓慢的、分析性的、竭力的、深思的。心理学家将它们比喻为头脑中的两种不同体系,即体系I和体系Ⅱ,前者是“自动体系”,后者是分析体系,并认为人们的大部分思维活动是自动发生的,而不是有意为之。思维基于自然涌入我们头脑的材料,与人类进行复杂的计算、审慎考虑所有的行动路线这一标准假设不同,人类在大多数时候运用思维捷径,寻求简单的解决方案。
第二,社会思维。人不能离开他人而存在,人是社会化的人。我们的信念、欲望和行为受到社会偏好、人际关系以及人类赖以生存并作出决策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不是独立的个人,而是思维社会化的个人。我们既从个人的视角来观察世界,也从社会的视角来观察世界;我们不仅要有自己的思维,也要理解别人的思维。这样,我们的思维、我们的行为显示,我们的大脑与他人的大脑是联系在一起。
第三,心智模型思维。在心理学的分析框架中,人对于某种行为决策过程不是一个完全的理性过程,而是一个非理性过程,存在着明显的倾向。人在决策过程中的倾向性以及人们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技能就是心智模型。心智模型包括范畴、概念、认同、类型、模式、因果陈述和世界观。没有关于世界的心智模型,人们将不能做出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决策。在很多情况下,如果没有共同心智模型,我们不能制定制度,解决集体行动问题,找到归属感和团结感,甚至不能相互理解。在进行思维时,心智模型为我们提供了默认假设。
三、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七大已有规范表述,这里不再赘述。笔者拟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进行理解。
第一,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制度经济学的视野中,意识形态是非常重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以来,规范、引导人们思想意识的一种具体形态,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1]。
第二,作为一种理念(观念)。如果我们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核心价值观的实质是一种理念或者我们行为的观念。观念是指人们对事物形成的看法和期望,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对外界事物进行反映而形成的认识;二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认识;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各种现象的认识、看法而形成的观念;四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态[2]。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我们讲,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长期形成的观念,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定势或观念模式,是一种惯性机制[3]。
第三,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我们共有的观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不是某一个人的观念,而是群体的观念和认识。按照新制度经济学家的观点,这种群体的观念和认识,就是一种社会规范。在这个方面,我们的认识与世界银行的认识是一致的。世界银行在《2015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写道:“社会规范是指群体成员广泛接受的、关于群体成员可能做什么、应当做什么的共同信仰”[4]60,只不过这种社会规范是一种非正式的社会规范而已。
第四,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累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几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累积。从文化演化的视角来看,文化常常以拟子或者基因的形式进行复制,通过文化拟子的复制使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在文化传承过程及生产生活实践变迁中,不仅有许多新的文化拟子产生,而且为适应变迁后环境的需要,一些不适宜的文化拟子在复制过程丢失,生命力较强的优秀拟子得以复制。另外,一些新的优秀的文化拟子得以加入,使整体文化得以传承与创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几千年以来优秀文化基因(拟子)的累积。对此,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根本”[5]163。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上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拟子经过多次复制并得以留存后的累积。
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就是一种内在制度安排或者说是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如果能够内化于心,不仅会在每个人的心中长期驻存,而且还会通过其言行举止影响他的家人、后代。通过多样化的文化拟子得以复印,得以濡化和播化,对他人产生影响。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石 对于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不仅需要正式的规则对有关主体行为进行规范,更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规范和引导。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斯的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是一种成功的意识形态或者内在制度安排,这一制度安排具有以下经济功能。
第一,界定了人的行为规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社会规范入手,界定了个人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这一规则去选择自己的行为,将规则转化为行为,那么就能够实现习近平同志所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5]164。
第二,节约了决策与行为选择的时间。在日常生活和经济生活过程中,人们随时随地都要进行决策和行为选择。如果我们都按照理性进行分析性思维,进行详细分析之后再进行决策,不仅需要大量信息,经过复杂的计算,而且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那么,我们进行决策和行为选择时,就会按照自动思维或者已经形成的心智模型进行决策和行为选择,这就会节约大量时间,提高决策的效率。
第三,节约交易成本。随着分工的不断发展以及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交易不断发展。交易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市场不断细化、市场交易日益复杂的过程,无疑,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不仅可以实现交易者的效用,而且还可以优化配置资源。在人们谈论市场机制的好处时,人们常常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有条件的。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的科斯定理,如果交易费用等于零,那么制度是无关紧要的,市场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如果交易成本大于零,制度就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了人们的心,那么交易成本就会大大下降,人们进行交易时就会省去人们为预防对方违约的制度设计或者契约设计,或者即使进行契约设计,契约也会相对简单。即使签订了契约,契约的履约也会提高,而违约率就会下降。
第四,节约监督成本。市场经济和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每一件事都亲自去办理,家庭或者生活需要的每一样东西都自己生产。我们常常委托他人去办理,例如你的同事、下级,而你的同事或者下级代理你去处理相关事务,这样就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并且这种委托代理关系可能不止一级,常常是多层级、多环节的委托代理关系。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一个难题是如何保证代理人按照自己的本意去辦事。为此,我们常常要对代理人进行监督,这就产生了大量的监督成本。例如,中央实施的巡视是一种事后监督形式之一,虽然近来的巡视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尤其是在惩治腐败问题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是——官员的努力程度下降,如何监督地方官员的努力程度又成为新的难题。对此,2014年10月8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上指出:“不作为的‘懒政也是腐败!”习近平同志也看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指出:“‘为官不易、‘为官不为问题引起社会关注,要深入分析,搞好正面引导,加强责任追究。”[6]23虽然解决“懒政”“为官不为”要在完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但更需要重塑每个官员的价值观,尤其是要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花力气。如果每个官员都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样,我们就可能节约大量的监督成本,将这些监督资源配置于供给侧改革之中,用于补短板上。
第五,减少搭便车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约束团体成员的行为,减少搭便车行为。搭便车是团队协作与合作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搭便车行为的存在降低了团队中个人努力程度。主流经济学为我们分析搭便车行为提供了有用的分析方法,但无法克服和找到解决搭便车问题的方法。而新制度经济学诺斯则从意识形态这一视角出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作为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在个人之间的微观层次上,还是在组织的意识形态这一宏观层次上,它都提供了过去和现在的整体性解释。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纠正个人行为,减少搭便车行为[7]。
五、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前面的分析已经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市场经济得以顺利运行的基础。因此,我们不仅要大力培育,而且更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原理
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前提是搞清楚其复制、传承机制以及变异创新机制。而演化经济学正好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工具。从总体上看,作为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文化基因进行培育和弘扬的机制主要是复制(遗传、传承)与创新(变异)两种机制(详见图3)。核心价值观的复制与创新是以文化拟子或者基因为基本单元,通过以下两种机制进行:一种是濡化机制,另一种是播化机制。作为一种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濡化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家庭是第一濡化机构,它对个人的文化传承作用往往影响被濡化对象的一生;学校是第二濡化机构,对于要上学的一个人来讲,都会接受学校的教育和洗礼,在学校之内,经过教师的教育,通过“以文化人”的过程,使文化、使价值观得以复制、得以传承和创新;社会是第三类濡化机构,当一个人从学校毕业之后,就进行入社会,在这种情况下,同样存在濡化机制。
价值观通过文化拟子或文化基因形式,除了在一个群体中代代相传之外,也在一定条件下以拟子的形式向外、向其他人群传播,并接受来自其他人群发散来的拟子。一种基因以及价值内部的某些构成部分在不同的族群、社会或地域之间以传播、沟通和交流,以及传播进来的价值观拟子与既存价值观的融合和整合的过程,被理解为播化[8]。简单地说,播化是指价值观通过人类的交往联系,如商业、战争、迁徙、体育等而传播开来。当一种价值观传入某一地区后,势必引起这一地区原有价值观的抵制,两种价值观在经过剧烈的冲突斗争后,双方都不能维持原有状态,在原有价值观和外来价值观之间出现了一个边界模糊、交叉渗透的局面,最后经全社会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调整,一种非此非彼、即此即彼的新价值观就被综合出来了。所以,价值观播化,一般要经历传播、冲突、融合和创新四个阶段。
2.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框架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许多工作要做,关键是从其复制、创新机制入手,构建其政策框架。
第一,研究复制、变异拟子,寻找培育、弘扬基因。3个层次24个字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能够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其前提条件是要能够入脑入心,对个人的思维、行为选择产生影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脑中长期驻存。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5月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今后一定时期内的行动指南。我们应按照习近平同志“做真学问”的要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研究,寻找到能够让大众接受的具体拟子。这种拟子不仅是一种文字表达,而且可能是一种行为、语言、声音、动作等,其形式可能是丰富多采的,可以是动画,可能是艺术作品,可能是社科普读物等。只有从拟子这一最基本传承单元入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个人心中生根、发芽和开花,才能够影响引导每个人的行为
第二,搭建传承平台,畅通播化渠道。从社会的视角来看,价值观是通过一定的传播平台和渠道进行复制、播化的。为此,我们不仅要充分发挥书籍、报刊、电视、广播等现有传统媒体的重要作用,使其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而且也要积极支持、规范、鼓励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弘扬经济社会发展正能量。
第三,重塑社会规范,引导人们行为。社会规范是非正式治理机制,对个体决策行为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规范是社会的“胶合剂”或者“粘固剂”,制定规范是人类的天性,模仿是人类学习的关键路径之一。重塑社会规范,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单位社会规范的历史,梳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之处,发现冲突之处,对其进行改造和重塑。
第四,校正规则实施机制,突出规则执行的道德性。制定规则、出台制度并不是目的,其关键在于引导人们行为,促进经济和谐、低成本运行。我们有了核心价值观,有了好的社会规范,有了好的制度安排,还必须要能够实施。在制度实施过程中,一个重要问题是规则执行经常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冲突。例如,地方法院在判案时缺乏道德理性,引导人们不是遵守道德,而是让人们远离道德,远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媒体报道老人摔到后一年轻人扶起老人,不仅得不到老人的谢意,反被老人讹诈,告上法庭,法院判决年轻人对老人进行赔偿。法院的判决可能有其理由,但其丢掉的恰恰是中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如果经常出现这种判决,可能会导致即便遇见其他老人摔到,不仅会让旁边的人在去扶人之前再三思考或者要找到证人的情况下才去将摔到之人扶起,有可能干脆不再去扶,因为扶摔到之人对自己不仅没有好处,还可能带来无数的麻烦,还不如不扶。试想,如果中国社会真到了这一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建立起来是不可能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必须要校正实施机制,规则执行者不仅要考虑其法理性,还必须考虑其道德性。
参考文献:
[1]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4(2):3-6.
[2]罗必良,曹正汉,张日新.观念、教育观念与教育制度——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58-63.
[3]王玉梁.論理想、信念、信仰和价值观[J].东岳论丛,2001(4):62-66.
[4]世界银行.2015年世界发展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4-10-08)[2018-06-3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0/08/c_1112740663.htm.
[7]洪名勇.意识形态与经济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998(2):19-23.
[8]洪名勇,施国庆.文化变迁与习俗元制度的演化[J].贵州社会科学,2007(3):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