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玲玲
摘 要:本文依据“思想决定行为逻辑”的理念,从理论的阐述,到结合实例的相互印证,形成理实一体化论述,力争最大化阐述数形结合思想教学方式。
关键词:数形结合;以形助数;以数解形;数形互助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是根本性解决数学问题的内核所在。本文以数形结合思想为核心,通过三个维度的论述,期许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进而提高数学教与学的质量。
一、以形助数——引入基本图形,感受“数”的内涵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多为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在具抽象性的数学内容上,传统授课很容易导致学生思维的混乱,进而认为数学题目难。依据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论,基于数学题目本身,为学生创造各种利于理解的图像或者形象符号,既能提高学生的能动性与主动性,也更好地让学生清楚界定数与形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形”与“数”的认知。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一课上,教师通过实物模型的展示,让学生获取问题表象的认识,进而从抽象转化为形象。实现这一过程,首先,教师从实物(乌鸦喝水的故事——相似类别的物体对比体积表象)中为学生创造体积外在的表面形象,通過师生之间的对比与观察、提炼与总结,最终得出并深刻认知体积的概念。这一思维过程是具体化到抽象化的思维组合过程,利于学生加深认知。其次,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两部分:第一,体积单位;第二,形成大小实际观念,尽可能在学生脑海中清晰认知到1 cm3,1 dm3,1 m3,大小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将“体积单位”和“实物”有较强的连接性,终而,巩固体积单位的运用,加快知识内化的效率。
二、以数解形——“数”之特点,渗透“模型”思想
“以数解形”意指合理运行代数知识,有效解决抽象复杂的几何问题。模型思想作为数学基础思想之一,意指针对特定的研究目标,应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来表述所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关系,进而形成数学结构。基于实例的论述,来演示一系列的教与学过程,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教学目的,最终才能更好地为高阶段学习服务。
例如,“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一课上,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长方体体积公式v=abh(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和高)的缘由,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自己挑选几个单位为1 cm3的正方体,摆成长方体,通过计算得出正方体的个数,并填入表格。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演算逻辑,非通过公式得来,而是在对体积意义与概念的掌握之上,终得出含有体积单位的总数量。通过实践与表格的联系,学生会发现自己摆放的正方体个数亦是所求的长方体的体积……此类教学方式正是典型的模式化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在模式化思想的渗透中,是训练学生信息筛选的概括能力,而模型化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解构内在的信息量,进而才能有效、精确地提取信息数据。教师需要保证此环节教学的质量,才能保证数学模型思想得到有效、优质的培养及渗透。
三、数形互助——借助数对,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数形互助”意指解决数学问题,在其中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解形”的特质,交互中的表现亦是“数形互助”。在小学数学中,除去数形结合思想,还有建模、函数等思想,它们在小学数学中具备时而一起、时而单独、时而混合交互的表现形态。
例如,五年级数学“位置”一课上,笔者备课前夕,分析学生知识贮备,学生已经在低年级阶段学习过“位置”相关知识,且生活中具有大量具象的“数对”知识经验。鉴于此,对当前“数对”知识的学习,奠基良好的基础。然后,在教学“位置”一课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方格纸基础上以“数对”表示B点和C点的位置(引导学生学会使用三角板避免出现串行现象发生),然后,画出三角形向右及向上平移5个单位后的图形,而学生操作中会感知图形平移时,位置发生变化,且三角形顶点位置数对也随之变化,进而得出图形向右(左)或向上(下)平移,其图形不变,只是所对应点的位置发生改变。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有效地将数与形融合在一起,增强了对引起物体位置变化的感知,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函数思想的初步体现。
参考文献:
于代德.浅谈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8(14):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