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
摘 要:随着国家对行业监管及调控的日益重视,内部控制监督管理机制已经在企业中得到普及。如何将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落地实施成为各个企业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阐述了内部控制评价是推行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有效实施的约束机制,以内部控制评价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为研究视角,深层次的剖析现阶段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就企业如何优化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有效性方面提出一系列改进措施。
关键词: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评价 内审机构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5(c)-084-02
1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决策机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内部控制评价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设计是否健全、合理,执行是否有效的管理手段,是推行企业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约束机制。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内部监督。由于内部监督可以随时进行,并且信息获取及时有效,所以内控评价较外部审计来说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和运行要更具有时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
2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未得到管理层的重视,内控执行不到位
随着国家监管及行业调控的重视,内部控制工作已在各企业陆续上马,内部控制监督管理机制已经基本得到普及。可是大多数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未得到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管理者对内控评价的认知直接影响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执行力度,没有管理层的大力推动,即便是内控制度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也不能得到有效执行。
2.2 内部控制评价部门不具备独立性,内控评价工作流于形式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人为控制活动的行为,在人为控制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标准化的制度和流程做支撑。如果要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严格按照标准化的制度和流程执行,就必须要有一个独立并且权威的机构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各项业务进行有力监管。可大多数企业内审机构设在财务部门或纪检部门下级,更有少数企业并没有设立内审机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立场不够权威、过程不够独立,使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流于形式。
2.3 内部控制评价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不能深入业务的核心环节
对于没有成立内审机构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大多由财务部门负责;对于成立了内审机构的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几乎都是财务出身,内部控制评价人员缺乏日常物资采购、经营生产、产品销售、创新研发等核心业务环节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知识及实战经验,使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浮于表面,无法深入业务管控的核心环节。
2.4 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滞后,前馈性不足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一般在年末开展以评价全年的经营管理情况,属于后馈控制,内部控制的监督职能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前馈性不足。
2.5 内部控制评价全员参与度极低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内部控制评价是内审部门、财务部门的主要工作,与其他部门没有直接关系。”其他业务部门日常工作的重心都放在如何冲业绩、如何出成绩的问题上,对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并不重视。甚至有部分人认为搞内控就是走过场,既耽误时间又不出成绩,殊不知只有坚实稳固的内控体系,才能保证各业务线正常、高效的运转,才能确保各业务口在创业绩的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3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3.1 管理层内部控制管理知识不健全
在高度集权的企业中领导习惯了“一人堂”的工作方式,重大事项集体决策等内控要求的执行改变了领导的决策方式,降低领导的决策效率;内部控制中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审批权限需要部门间相互制衡等要求很可能会增加业务审批节点,耗时耗力又不出业绩。种种矛盾点的出现,在管理层的内控管理知识不健全时,会错误的认为内部控制的管理与執行工作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一项内耗工作,随便安排一个岗位走走形式满足外部监管需要即可。内控工作敷衍了事,内控评价工作自然也得不到管理层应有的重视,内控管理的执行效果无法得到有效监管。
3.2 企业没有独立设置内审机构,内部控制评价部门不具备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2017年某市内部审计调查情况调研报告指出,在接受调研和访问的800家企业中,只有9%的企业设立了专职内审机构;大多数企业虽然设置了内审机构,但内审机构设在财务部门或纪检部门下级由财务副总或总会计师直接领导;更有少数企业并没有设立内审机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内部审计工作职能直接由财务部兼管,内部控制评价部门在公司内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制约。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在组织、执行、结果呈报等方面都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将导致内控评价效果受到直接影响。
3.3 企业内审机构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内部控制评价人员应当具备各项业务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有效控制企业经营各环节的全局观和控制力。内部控制评价人员不仅应具备深厚的财务知识和法律基础,还应具备企业各部门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评价人员的专项业务能力不够突出,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受到限制;评价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职业道德素质水平不足,其工作能力和工作热情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内部控制评价人员的专业性程度直接影响内部控制评价的工作质量。
3.4 内部控制评价方法落后
传统的内部控制评价是事后评价,评价发现企业某方面存在问题,问题都已尘埃落定,基本没有逆转的余地。只能在后期的管理过程中规避此类问题发生,不能在问题发生时及时修正问题、解决问题,内部控制评价的前馈控制实施不到位。
4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改进措施
4.1 进行内控培训,将内控管理融入企业文化,提升全员内控意识
将内控培训工作纳入公司管理培训计划,定期进行管理培训,通过引用内部控制失效导致企业遭受经济损失的典型案例,吸引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关注与重视。通过管理培训将内部控制管理融入公司企业文化,调动员工内控意识,让企业所有人认可内部控制管理与评价是提升管理质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经营风险的唯一途径,让各个层级的员工在内部控制管理与评价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4.2 优化内部控制评价部门组织架构
企业应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评价机构进行监督指导,内部控制评价机构的评价结果应直接向董事会或其审计委员会或管理层报告。企业必须授予内部控制评价机构适当的权利以保证其独立的履行评价职责,企业应当赋予内部控制评价机构追查异常情况并提出处罚建议的权利,使其在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具备足够的权威性。
4.3 提升内部控制评价部门人员的职业素质
“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人”在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执行者的素質,只有执行者具备专业的素质、公正的立场、坚韧的信念,内部控制评价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4.3.1 内部控制评价部门应具备公司各业务线的专业技术人才
内部控制评价的效果与评价部门人员的素质直接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能够快速的发现业务流程或经营成果中的风险事项及问题事项,并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经营风险。因此内部控制评价部门应具备熟悉企业各部门业务流程及管控要点的专业技术人才,以保证各部门管理评价工作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范围全面、过程专业。
4.3.2 完善员工激励与约束机制,提升内部控制评价人员职业道德水平
企业应落实权责分明的内控管理与评价机制。各部门员工应明确自身的权利与义务,提倡奖罚分明、权责清晰,以树立良好的内控管理与评价意识,提升内部控制评价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同时,企业应定期对内部控制评价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平进行继续教育,以补充内部控制相关理论知识、强化职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有效提高内部控制评价的工作质量。
4.4 自我评估与监督评价相结合,优化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自我评估的目的是及时、准确的发现潜在的问题,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监督评价的目的是客观、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最终目标也是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因此,在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应当将自我评估与监督评价相融合,以调动员工全员参与自我评估的积极性。当员工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及时开展自我评价时,他们在做事情时就会会时刻保持职业操守;当员工通过自我评估在业务流程的关键控制节点找到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经营效益的方法时,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就会自觉优化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只有自我评估与监督评价相辅相成,问题发生时评价体系就会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规避风险,以保障各业务环节规范、有序。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胡建彬.浅论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学,2010,10(1).
[2] 李颖,刘璇.企业内部控制监督问题及对策浅析[J].管理与经济,2015,5(1).
[3] 雍俊宏.浅论企业内部控制监督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观察, 20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