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工匠精神相关研究综述①

2018-09-10 07:22魏东
中国商论 2018年15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技工院校工匠精神

魏东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着眼于技工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梳理了目前学界对工匠精神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作出分析评价。

关键词:工匠精神 技工院校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5(c)-184-02

2016年3月5日,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引发热议。2016年6月起,工匠精神教育课被列入技工院校新生入学第一学期的德育必修课程,并被纳入各专业教学计划。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随之愈加广泛地吸引了学界注意,工匠精神研究日益深入,相关成果不断涌现。

1 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

当前学术界对工匠精神的研究,具体来说,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对工匠精神的内涵界定。当前,对于工匠精神的解读,学者们大都以“工匠”为着力点,对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中外工匠进行分析,将对“工匠精神是什么”的本质探索转化为“什么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悟。如王小茉、王卫平《论工化化背景下的工匠精神》、姚先国《德国人的“工匠精神”是怎样炼成的》、汪中求《看日本工匠,悟“工匠精神”》、王佳《论“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的工匠精神》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大学董志勇教授的看法:将工匠精神总结为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和守正创新等四个方面。

二是论述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一些学者从国家、企业、学校、学生的角度来探讨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如王丽媛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一文中,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学生就业和个人发展的现实需要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一些学者从行业和专业角度探讨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如杜桂枝《重视培养翻译人才的工匠精神》从分析中国俄语教学及翻译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入手,认为对翻译人才的培养,语言能力、百科知识和工匠精神三者缺一不可。

三是分析当前中国社会缺乏工匠精神的原因。一些学者从历史与现代、物质与精神、教育与社会等概念的张力中进行分析,试图寻找工匠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曹兴琴、马勇在《从“鲁班文化”看现代中国工匠精神的培育》一文中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导致我国科学技术的落后与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儒家的“学而优则仕”等思想主张使得当时社会上下都形成一种重道轻技,重人伦轻科技,重体悟轻实践的趋向,严重打击了人们学习科学技术与技能的积极性,束缚了工匠的发展。一些学者尝试从文化的角度来寻找工匠精神缺乏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构建支撑工匠精神的社会文化。刘志彪在《工匠精神、工匠制度和工匠文化》一文中提出,缺少工匠制度是表面化的解释,缺少工匠文化是缺乏工匠精神的深层次原因。

四是探讨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当前中国社会缺乏工匠精神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学者们对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主张也各有特点。有学者主张应采取多种措施培育工匠精神。例如李宏伟在《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中提出,从体制、观念、示范、手段、职业资格认证、职前宣誓等多个层面发力,不断推动工匠精神社会化、具体化。有学者提出用制度来培育工匠精神。陈金灿在《工匠精神需要制度保障》一文中提出,锻造工匠精神首先必须依靠制度,要用制度养成工匠习惯,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制度—习惯—精神,这是中国制造“文艺復兴”的必由之路。有学者认为,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找到实践路径。孔宝根在《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一文中,从重新审视“工匠”的作用与地位、传授完整的产业链知识与技艺、聘请名师指导与熏陶“工匠精神”、 培育淡薄名利与快乐追求的精神境界、完成“工匠精神”培育的三个阶段等方面提出了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也有学者从文化的角度提出构建支撑工匠精神的社会系统。刘志彪在《工匠精神、工匠制度和工匠文化》一文中认为,没有建立起支撑工匠精神的文化体系,就无法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无法建设智能制造强国,无法从一个制造大国顺利地走向全球制造强国,并提出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管理文化和价值观文件等方面建立起支撑工匠精神的文化体系。

2 关于技工院校工匠精神的研究

当前将工匠精神与技工院校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成果不多,以“技工院校”“工匠精神”为主题在知网进行搜索,只有50篇左右的文献,大都是对工匠精神的简单拓展,尚未形成成熟的、全面的、体系化的研究成果。这些文章大多从分析技工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入手,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进而尝试提出了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焦旭伟在《基于“教师集体”的“工匠精神”培养体系构建》一文中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教师集体的要义出发,探讨了技工院校基于教师集体构建工匠精神培养体系的路径。刘海光在《技工院校如何培育“工匠精神”》一文提出,要营造重技尚能的社会氛围,坚持“慢工细活”,健全职业培训体系,不断积淀传承工匠精神。陈昌辉、刘蜀在《工匠精神—中国制造在呼唤,职业教育应担当》一文中提出,要寻找中国的“工匠精神”,克服传统观念带来的不同影响,形成中国自己的“比较优势”。

3 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

总体来讲,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目前研究的着眼点相对集中在工匠精神的内涵界定、历史传承、重要作用、培育途径等方面,基本上囿于德育研究的传统套路,泛论、空论、重复论述的数量占据很大的比重,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不多。二是研究方法和视角比较单一。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是一个横跨教育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信息技术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工程,而目前的研究成果多从教育学和政治学的视角展开,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研究数量有限。三是研究的体系性不强,整合程度不高。工匠精神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它既有赖于匠艺实践中的交互情况,也依赖于社会的反馈体系。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必须从文化、制度、教育、社会保障等层面进行整合,绝不是碎片式、片段化的引入而已。

参考文献

[1] 闻人军.考工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 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J].史林,2005(4).

[3] 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 2014(4).

[4] 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

[5] 李砚祖.工匠精神与创造精致[J].装饰,2016(5).

[6] 刘志彪.要“工匠精神”更要“工匠文化”[J].企业观察家, 2016(8).

[7] 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

[8] 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 2015(6).

[9] 唐林涛.设计与工匠精神以德国为镜[J].装饰,2016(5).

[10] 刘志彪.工匠精神、工匠制度和工匠文化[J].青年记者, 2016(16).

[11] 汪中求.日本“工匠精神”:一生专注做一事[J].决策探索, 2016(3).

[12] 李梦卿,任寰.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诉求、价值与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6(11).

[13] 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14] 曹兴琴,马勇.从“鲁班文化”看现代中国工匠精神的培育[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6(4).

[15] 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

①基金项目: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2017年立项课题“网络文化背景下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2017053)。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技工院校工匠精神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基于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