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爽
(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里”和“内”是现代汉语中一对常用的方位词,通常与名词性词语组合,构成“NP+里”和“NP+内”结构。“里”和“内”的语义具有一致性,在词典中,它们要么采用基本相同的释义,要么采用互训的方法释义;同时,“里”和“内”也存在意义的差异,多位学者通过“里”和“内”的分布考察了二者不同的语义①参见郭振华《方位词“内”和“里”》,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453-459页。杨江《方位词“里”“中”“内”的语义认知分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第105-109页。张金生、刘云红《“里”“中”“内”空间意义的认知语言学考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第7-12页。杨辉、陈玉香《论名词性成分与容器方位词组合的不对称》,《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第82-86页。刘云红《“里”“中”“内”隐喻意义的认知语言学考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7-12页。。但是,这些研究多从“里”和“内”与具体名词组合的角度来考察二者的差异,很少关注到“里”和“内”与抽象名词组合时的不同;另外,“里”和“内”都具有容器化的作用,张金生、刘云红指出,“里”突显了容器图式的内部,“内”突显了容器图式的边界,强调在范围上不能超出这一边界[1]。但是,“容器图式的边界”即容器,“容器图式的内部”即容物,把“里”和“内”在容器性质和容物性质上的差别混在一起来探讨二者的差异,显然是不合适的。基于以上的问题,本文将从“里”和“内”与抽象名词组合的角度,讨论“里”和“内”在选择抽象名词时,是否表现出差异性,差异是什么?如果没有选择差异,“NP抽+里”和“NP抽+内”的语义是否完全一致?如何解释这些选择差异或无差异?
为了考察“里”和“内”对抽象名词的选择倾向,我们以“在$10里”和“在$10内”②“在$10里”表示“在”在前,“里”在后且二者之间间隔10字以内。“在$10内”表示“在”在前,“内”在后且二者之间间隔10字以内。为检索表达式,在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中进行检索,排除掉“里”和“内”前为具体名词的例句后,对前1 000条例句中与“里”和“内”组合的抽象名词分别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考察,我们发现,“里”和“内”对抽象名词的选择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具有不平行性。
在语料中,话语类、学问类、意识/情感类、事件类、开放时间类抽象名词通常与“里”组合,一般不与“内”组合。
话语类抽象名词指的是“话、话语、语言、日语、韩文”等各种语言表达形式。这类抽象名词通常与“里”组合不与“内”组合①1000例语料中,话语类抽象名词与“里”组合的有73例,占7.3%,与“内”组合的为0例。。比如:
(1)不同的性别也可以组成不同的言语社团,语言上也各有特色,这在(*内)比较明显。(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
学问类抽象名词通常以“X学”“X(理)论”“X课”等构词形式出现,如“文学、哲学、进化论、数学课、古代汉语”等。这类抽象名词通常与“里”组合不与“内”组合②1000例语料中,学问类抽象名词与“里”结合的有72例,占7.2%,与“内”结合的仅有1例,为“由于历史地理学在地理学内(里)建立了一个详尽的以时空结构为中心的社会理论,从而使地理学成为一个整体的学科。”见李孝聪《历史地理学基础教程》。但是,如果把该句的“内”换成“里”,句子同样成立,甚至更符合我们的语感。。比如:
意识/情感类抽象名词,如“意识、思想、记忆、观念、印象、逻辑、感情”等,倾向于和“里”组合,不与“内”组合③1000例语料中,意识、情感类抽象名词与“里”组合的有63例,占6.3%,与“内”组合的为0例。。比如:
(3)可是,无形的墙却不停地建起来,有些是建在虚拟的空间里,有些是竖在(*内),有些建在我们心中,有些横在我们的大脑里……(杨恒均博客《世界上还有很多墙需要推倒》)
事件类抽象名词包括“事情、事件、事务”等直接表示事件的抽象名词和“过程、历程、活动”等活动类抽象名词。它们倾向于跟“里”组合④1000例语料中,事件类抽象名词与“里”组合的有17例,占1.7%,与“内”组合的为0例。。比如:
开放时间类抽象名词表达的时间一般没有明确的起始点和终结点,如“时光、岁月、历史、过去、未来、人生、日子”等,它们一般与“里”组合,不与“内”组合⑤1000例语料中,开放时间类抽象名词与“里”组合的有97例,占9.7%,与“内”组合的为0例。。比如:
度量类抽象名词倾向于和“内”组合而不与“里”组合⑥1000例语料中,度量类抽象名词与“内”组合的有49例,占4.9%,与“里”组合的为0例。。比如:
例(7)的“内”换为“里”,语感上的可接受度不高。
封闭时间类抽象名词和范围类抽象名词对“里”和“内”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选择倾向。
封闭时间类抽象名词的所指含有“期限”义,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封闭时间类抽象名词通常构成“X期”的词语形式,如“任期、有效期、短期、长期、周期、限期”等,它们既能与“里”组合也能与“内”组合。比如:
第二种封闭时间类抽象名词是“时间、时期、时段、阶段、时刻”等,“里”和“内”对它们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选择倾向。比如:
范围类抽象名词也有两种。第一种是表示客体范围的抽象名词,如“范畴、范围、领域、系统、体系、环境、情境、场合”等,它们能够和“里”组合使用,也能和“内”组合使用。比如:
第二种是表示主体范围的抽象名词。这种抽象名词要么是由人形成的主体范围的统称,如“社会、行业、组织、集团、团队”等,要么是构成“X圈、X场、X界”等词语形式,如“演艺圈、官场、学术界”等。“里”和“内”与这些抽象名词都能组合使用。比如:
(11)他不曾在乎过什么,只是依靠著本能,以及极端优秀的天赋,在(内)不停的争取他所能得到的金钱与权势。(凌玉《倾城之恋》)
(12)张冠英是个迂人,只知道读书的道途坎坷,却不通晓如何与(内)那些人事疏通交际。(张大春《聆听父亲》)
通过对“里”和“内”与抽象名词组合能力的考察,我们发现,有些抽象名词倾向于与“里”组合,有些抽象名词倾向于与“内”组合,“里”和“内”对抽象名词的选择具有不平行性。本文的考察虽然建立在“里”和“内”各自1 000个用例的基础之上,但已经呈现出二者与抽象名词组合使用的倾向性,这种使用倾向性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语言规律的反映,因为语言的规律“不可能是绝对的,只能体现为一种概率或倾向性”[2]。
“里”和“内”都是容器标记[3],都具有容器化的作用,为什么有的抽象名词倾向于和“里”组合,有的抽象名词倾向于和“内”组合?我们认为,这是由“NP抽+里”和“NP抽+内”不同的语义性质决定的。“NP抽+里”和“NP抽+内”虽然都是汉语中容器隐喻的表达形式,但它们的容器性质不同,容物性质也有所差异。
在汉语中,“NP抽+里”和“NP抽+内”都是将抽象事物、抽象概念容器化,但“NP抽+里”是可开放容器,“NP抽+内”是唯封闭容器。
1.可开放容器
所谓可开放容器,是指容器隐喻不强调边界,因此,作为容器的事物既可以是有界事物,也可以是无界事物。“NP抽+里”以可开放容器隐喻为基础。比如:
(13)对于联盟镇的许多居民而言,苏珊似乎在她过去23年的生命历程里衍生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胡佳《美国8大名案》)
例(13)“历程”隐含了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边界,是有界事物,“历程里”的表达形式把“23年的生命”这一有界事物视为容器;例(14)“观念里”是把人的意识视为容器,人的意识没有边界,是无界事物,“观念里”把无界事物容器化。
由此可见,“NP抽+里”的容器隐喻既可以用于有界事物,也可以用于无界事物,因此,我们称之为可开放容器。
2.唯封闭容器
所谓唯封闭容器,指的是容器隐喻强调边界,一般用于有界事物。“NP抽+内”以唯封闭容器隐喻为基础。比如:
例(15)“保险期内”将时间视为容器,“保险期”为具有边界的时间段;例(16)“限度内”将量度视为容器,“限度”本身具有边界。“保险期”和“限度”都是有界事物,“保险期内”和“限度内”分别将时间和量度看做封闭容器。
“NP抽+里”和“NP抽+内”都是基于容器图式的隐喻表达形式,但二者在具体隐喻过程中,对容器的凸显不一致。“NP抽+里”是可开放容器,不强调容器的边界;“NP抽+内”是唯封闭容器,强调容器的边界。二者的容器图式用图1和图2表示如下:
从本质上看,图1和图2是一样的,都是容器图式,都具有容器图式的基本结构成分:内部、边界和外部[4],但它们具体的形式不同,“NP抽+里”的容器图式对容器边界没有特别凸显,“NP抽+内”的容器图式强调容器边界。
“NP抽+里”和“NP抽+内”的容物性质也不相同。“NP抽+里”以离散性容物的容器隐喻为基础,“NP抽+内”以弥散性容物的容器隐喻为基础。
1.离散性容物
离散与连续是语言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对概念,离散性和连续性是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的方式。Talmy,谢应光指出,“如果对一个数量体形成的概念是在其构成整体中有分离或中断的情况,这个数量体就是(内部)离散性的;否则,对这个数量体形成的概念就是(内部)连续性的,即在其构成整体中没有分离或中断的情况。”[5][6]Langacker把世界上的事物分为有界物体(bounded objects)、连续性物质(continuous substances)、离散性实体的集合(collections of discrete entities)三种[7]。比如“一座房屋”就是有界物体,因为一座房屋和另一座房屋之间是分离的,有空间上的界限,因此,具有离散性的特征,但超过一座房屋就不能再用“一座房屋”这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因此是有界的;“水”属于连续性物质,因为它没有边界,构成成分没有分离或中断,具有连续性;“人群”属于离散性实体的集合,这个集合由多个单个的实体“人”构成,集合中的“人”,既可以看做是单个的有界结构,也可以看做这个集合中的一个成员。
“NP抽+里”是容器隐喻的表达形式,其容物类似于Langacker所说的“离散性实体的集合”这一概念,即“NP抽+里”以离散性容物的容器隐喻为基础。具体地说,“NP抽+里”的容物相当于一个集合,这个集合由一些实体构成,这里所说的实体,既可以是具体的人、物、事,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思想等,不管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它们都既能被看做是单个的有界个体,同时也是这个集合里的成员。比如:
例(17)“语音学里”是把知识体系——语音学视为容器,“音素”是离散性容物。“音素”作为容物,仅是语音学里的一个成员,除了音素之外,语音学还有许多其它的成员,“音素”和其它成员一起构成语音学的集合。“音素”既是一个有界个体,又是语音学这个集合里的一个成员。
通过分析“NP抽+里”的容物,我们发现,这些离散性容物与它们所形成的集合之间,除了具有容物与容器的关系之外,还具有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例(17)的“音素”既是容物,也是“语音学”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因此,“NP抽+里”结构实际上是“容器”图式和“整体-部分”图式共同作用的复合图式。
2.弥散性容物
弥散性容物是指弥散在容器内部的、分不出单个的有界个体的容物。“NP抽+内”的表达形式以弥散性容物的容器隐喻为基础。比如:
(18)企业可以按生产经营实际需要,在额度内随时取得银行提供的不同形式的信用支持。(《人民日报》1998-05-26)
例(18)“额度内”是把金钱数量的限度看做容器,“企业可以按生产经营实际需要,随时取得银行提供的不同形式的信用支持”这个事件是弥散性的容物。因为该事件的实现是在一定额度内实现,也就是说,在额度这个容器里,容物“企业取得银行的不同形式的信用支持”弥散在容器内,分不出单个的个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离散性容物一般内含数量较多,能够分出单个有界的个体,弥散性容物则是充满了整个容器,分不出单个的个体。我们将“NP抽+里”和“NP抽+内”的容器差异和容物差异结合起来,二者的容器图式用图3和图4表示如下:
图3是“NP抽+里”的容器图式,是可开放容器,没有特别凸显容器边界,其内部容物是离散性容物,能够分出单个的有界个体。图4是“NP抽+内”的容器图式,强调容器边界,其内部容物是弥散性容物,容物弥散在容器内部,分不出单个的个体。
利用可开放容器和唯封闭容器、离散性容物和弥散性容物的概念,可以解释与“NP抽+里”和“NP抽+内”相关的语言现象。
话语类、学问类、意识/情感类、事件类、开放时间类抽象名词倾向于和“里”组合,一般不能与“内”组合,是因为这些抽象容器中的容物更容易被看成是离散性容物。
人们把语言表达形式看成一个封闭容器,因为语言有开始有结束,在认知上具有“边界”;该语言中包含的语音、词汇、文字等就是容物,这些容物通常被看做有界的个体,于是就有了“英文里、梵文里、语言里、汉语里、满语里”等表达形式。比如:
例(19)罗秀竹念顺口溜时,在普通话读音里掺入乡音,在汉语的词汇里夹杂一些英语词语,这些乡音、英语词汇是有界个体,都是离散性容物。例(20)日语里的汉字也是有界个体,是离散性容物。
人们把知识体系看成一个封闭容器,因为知识体系都有一个大概的知识范围,具有认知上的“边界”;该体系所包含的定义、概念、分支、理论、知识等成为容物,这些容物被人们看做有界的个体,就产生了“哲学里、文学里、史学里、数学里、语文里、经济学里”等表达形式。比如:
(22)他在这年又邀请了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派克到燕京大学来作客座教授,传授实地调查的社区研究方法。这套方法据派克说是从*内)移植过来的。(费孝通《人不知而不愠》)
例(21)“哲学”作为一个学科,所含内容丰富,“‘事’即是‘问题’,‘事理’即‘问题之理’”只是哲学所含内容的一部分,被看做是“哲学”这个容器里的有界个体,是离散性容物。例(22)“人类学”里的方法有很多,“实地调查的社区研究方法”只是其中的一个,是“人类学”这个容器里的有界个体,是离散性容物。
人们把意识、情感看做开放容器,因为人的意识、情感没有边界;出现在意识、情感里的人、事、物是容物,这些人、事、物被看做是有界的个体,于是就产生了“印象里、记忆里、思想里、观念里、认识里、感情里”等表达形式。比如:
(24)对于我,那些天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那么逼真那么鲜明地印在里(*内),连一个细节也不会忘记。(潘虹《潘虹独语》)
例(23)“通货膨胀和宋子文是个同义词”只是当时人们的印象里众多事件中的一个,该事件和当时其它的事件一起构成“当时人们的印象”的集合,因此,该事件是离散性容物。例(24)“我的记忆里”有很多事情,“那些天发生的每一件事”是我记忆里众多事情中的一部分,“每一件事”都是一个有界个体,是离散性容物。
人们把事件、活动看做封闭容器,因为事件、活动的发生、发展、结束具有时间范围,具有认知上的“边界”;事件、活动中的参与者、行为等是容物,它们被看做是有界的个体,于是就有了“过程里、历程里、事件里、事情里”等表达形式。比如:
(26)“能不能给我一个更有挑战性的工作,陪一个小女孩,这叫什么事儿?谁都能干。”对此,徐志森有不同意见:“这话你可说错了,这件事儿,是(*内)最难干的一件。”(石康《奋斗》)
例(25)律师办案过程中参与的人员、发生的事情很多,“检察官违法违规”只是其一,“检察官违法违规”是一个有界的个体,是“办案过程”这个容器里的离散性容物。例(26)陆涛要做的事情很多,每一件事情都是一个有界个体,“陪一个小女孩”这件事是其中的一个个体,是离散性容物。
人们把开放时间看做开放容器,在这段时间里发生的事件、参与的人、物等是容物,这些容物被看做是有界的个体,于是就出现了“岁月里、历史里、人生里、现实里、过去里”等表达形式。比如:
例(27)“飞黄腾达的岁月”是容器,“种种出风头和得意的事情”是有界的个体,是容器里的离散性容物。例(28)“人生”是容器,人生里的各种事情是有界的个体,“穿破裤子”是众多事情中的一件,是离散性容物。
度量类抽象名词倾向于和“内”组合,这类抽象名词具有[+界限]的语义特征,它们和“内”组成的“NP抽+内”结构是封闭容器。
度量类抽象名词倾向于和“内”组合,一般不能换成“里”。人们把表示人、事、数等的限度看做封闭容器,在这个限度内发生的事件就是容物,事件的实现在限度内,这些容物更易被看做是弥散性容物,于是就有了“幅度内、程度内、高度内、权限内、界限内”等表达方式。比如:
(29)因此,调控宏观经济,关键是将投资保持在一个理想的(*里)。(《人民日报》1995-07-07)
例(29)把投资波动幅度视为容器,“调控宏观经济”这一事件是容物,这个事件在一定的幅度内发生,整个事件不能分出单个的个体,是弥散性容物。
封闭时间类抽象名词和范围类抽象名词,对“里”和“内”没有选择倾向。但是,它们与“里”和“内”的不同组合,语义表达有所差异。当它们与“里”组合时,凸显的是容物的个体离散性,当它们与“内”组合时,凸显的是容物的整体弥散性。比如:
例(30)和例(31)“时间里”和“时间内”出现的句法环境基本相同,都是将时间看做容器。例(30)的容物是“党中央两次召开农村工作会议”,“时间里”的表达形式把两次会议分别看做两个有界的个体;例(31的容物是“聂霁带了个女孩子来公司的消息”,“时间内”的表达形式是把这个事件看成是弥散在整个时间段里的容物。
再如:
(32)对“性”的观念的上述改造,其直接的好处是使我们可以把小孩子的、或变态的性行为同正常人的性行为一起都囊括在一个“性”的。(高宣扬《弗洛伊德传》)
例(32)和例(33)是范围类抽象名词与“里”“内”的组合。例(32)用“范畴里”的表达形式把“小孩子的性行为”“变态的性行为”和“正常人的性行为”分别看做有界的个体。例(33)的容物是“我向来都是高山仰止,只喜欢爬一些不高而且好爬的山坡”,它作为一个整体弥散在“学术范畴内”,是弥散性容物。
如果我们把例(30)和例(31)、例(32)和例(33)的“里”“内”互换,互换后句子依然合格。在这种情况下,选用“里”还是“内”,完全取决于说话人是想凸显容物的离散性还是凸显容物的弥散性。
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有时候单独的“NP抽+里”和“NP抽+内”是合格的,比如“系统里、系统内”“行业里、行业内”都可以,但是当它们的后面加上相同的中心语,构成“NP抽+里/内+的X”结构时,两种结构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比如:
(34)a.呼吸系统里的肺
a’.?呼吸系统内的肺
b.租车行业里的“Uber事件”
b’.?租车行业内的“Uber事件”
c.政治领域里的“59岁现象”
c’.?政治领域内的“59岁现象”
我们利用离散性容物的容器隐喻和弥散性容物的容器隐喻概念,可以解释这种现象。“NP抽+里/内+的X”结构将容器和容物分别置于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例(34a)呼吸系统有很多成员,“肺”是其中的一个成员,是离散性容物;例(34b)租车行业发生的事件有很多,“Uber事件”是其中的一件,也是离散性容物;例(34c)政治领域有很多现象,“59岁现象”只是其中的一种,还是离散性容物。张伯江指出,“‘定+的+名’结构里最关键的成分是‘的’,‘的’表示的是某种抽象的关系。”[8]我们认为,在“NP抽+里+的X”结构中,这种抽象关系体现的是容器和离散性容物之间广义的类属关系,或者说集合与个体的关系,这种关系更适合用定中结构来表现,而容器和弥散性容物之间没有这种关系,由此造成了“里”和“内”在构成“NP抽+里/内+的X”结构时的不一致表现。
“里”和“内”虽然都是容器标记,但在对抽象名词选择上,表现出一定的不平行性,这与它们的容器性质和容物性质不同有关。“NP抽+里”是可开放容器,不强调容器的边界,既可以用于有界事物,也可以用于无界事物;其容物在认知上常被视为离散性的、单个的有界个体。“NP抽+内”是唯封闭容器,强调容器的边界,一般用于有界事物;其容物在认知上常被视为弥散在容器内部的、分不出单个个体的容物。可开放容器与唯封闭容器、离散性容物与弥散性容物的差异,可以解释“里”和“内”在抽象名词选择倾向上的差异以及其它相关的语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