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18-09-07 09:15韩春法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26期
关键词:生成性问题意识初中历史

韩春法

摘 要:历史教学要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尊重他们发表见解的权利。做一个“有问题”的老师,在“设问”上下工夫,教师要适时引导、适当介入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并注重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问题意识 生成性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积极主動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学要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尊重他们发表见解的权利。那么,怎样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做一个“有问题”的老师,在“设问”上下工夫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求教师自己对问题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问题,能够在表面看上去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然后精心为学生设计适当的问题,务求所提的问题能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根据笔者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提问要想开启学生思考的马达,应该遵循下列原则:[1]

1.有趣性

初中学生大都在12~16岁之间,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具体形象的或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比较接近的内容比较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的问题要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引发学习兴趣和吸引注意力。例如,讲完九年级下册《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单元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没有美国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的话,日本会不会投降?不管你怎样认为,都要说出充足的理由。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和观点写在纸上。”大约6分钟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不出所料,学生的发言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日本不会投降,另一种认为日本也会投降,精彩之处在于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提出证明理由,论从史出,有理有据,且不同观点形成了思维的碰撞。学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的表现说明这个问题提得好,抓住了学生最感兴趣的兴奋点。[2]

2.开放性

问题的设计有两种模式:封闭式和开放式。传统的教学方法习惯于提出封闭性问题(即容易在课本中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导致受教育者的求同思维,容易造成学生思想僵化,久而久之,只能让学生错误地感觉到历史的枯燥,从而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而开放式的问题则允许有多种不同的回答,有利于引导学生从多视角探索,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引发其学习动机和兴趣。这种从一个问题发散开来,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的过程,实质就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过程,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例如,八年级上册《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针对五四精神的理解,可以设计一个这样的问题情境:“如果你是当时北大的学生,你会加入游行队伍吗?为什么?如果加入游行队伍,你会遇到什么样的危险呢?”这个问题好就好在它通过假设拉近了学生与五四运动这段历史的时空距离,教师鼓励学生以历史亲历者的身份“神人”历史,设身处地去想象、去感受、去发现,学生凭借自己的思考和体会发表看法,答案自然也是多种多样。

3.难易适中

历史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预设问题一定要先研究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在测定儿童智力发展时,应至少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让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例如,八年级上册《洋务运动》一课,关于“洋务运动评价”一目,教材中给出一个“动脑筋”问题:“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想一想,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这就是一个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在学习了洋务运动的有关史实后,只要稍作思考就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或多或少地举出一些证据或说出一些理由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但是,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要想对这个问题作透彻的分析和解释,则非要动一番脑筋、下一番工夫不可。

4.科学性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注意问题的本身要科学无误,如果问题本身不严谨甚至有漏洞,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反而会误导学生,引起学生认识上的混乱。

二、教师要适时引导、适当介入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当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讨时,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和倾听学生,既要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交流的课堂气氛,又要随时对发言的学生加以点拨、引导。老师的指导不是简单地提供答案或结论,而是适时地加以启发、提示,给出一个适当的阶梯。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历史专业素质,还要掌握一定的指导艺术。

问题提得好,兴趣和探究欲望一旦被激发出来,学生的思维往往是非常活跃的,有很多奇特的思想。教师要及时发现和呵护这些有价值的思想火花。教师尤其应当抓住一切机会,给那些勇于回答问题、大胆表达自己见解的学生及时加以鼓励、肯定或赞扬。类似“你看问题的角度很新颖”、“你的见解很独到”、“你的阅读面很广”之类的赞美话,教师不妨经常挂在嘴边。

三、注重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如果学生提出意料之外的问题,老师应该如何应对?学生的质疑是独立思考的体现,是学习过程临时生成的教育契机,也是极其宝贵的教育资源,教师理应及时捕捉和把握,而不应该用“课后解决”这种外交辞令敷衍了事。作为老师,最好的办法应该先对这个敢于大胆质疑的学生给予表扬,接着顺势把这个问题抛给全班同学一起讨论,集体讨论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好,如果不能再课后解决。

如果教师重视并正确对待学生的问题,特别是学生所提出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将会大大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我们在历史教学中时常注意用课改的新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点点滴滴渗透问题意识,相信学生将越来越敢于和能够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越来越敢于和能够用自己的思维去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越来越敢于大胆质疑——即由不敢问、不会问变得敢于和能够向老师向课本多问几个为什么。

参考文献

[1]张一平.《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学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猜你喜欢
生成性问题意识初中历史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性研究
浅析高中生物课堂的生活化教法
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研究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