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论述利用班级活动有效开展乡情教育,提出通过主题班会、课外活动、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结合地方特色文化等形式开展乡情教育,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感,促进班级文化建设,提高班级德育和学校德育成效。
【关键词】班级活动 乡情教育 有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6B-0084-02
班级活动是班主任根据教育目标和班级特征开展的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之一。班级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寓理于情、寓教于乐,有利于学生在情境交融中受到教育。以班级活动的方式开展乡情教育,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感,促进班级文化建设,提高班级德育和学校德育成效,是有益和有效的探究。
(一)乡情教育有助于开展德育工作。古诗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热爱家乡、思念故土,是人间美好的感情。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也说过:“爱国必先爱家,只有了解了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才能热爱她建设她,进而热爱我们的祖国。”在学校,通过乡情教育,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举措。
每个人都是特定文化氛围中的人,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人的成长,与他生活的环境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充分挖掘传统的乡土文化资源来教育学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品质,对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构建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这就是乡情教育的意义所在。有效的乡情教育能够优化教育环境,提高整个学校的德育成效。
(二)乡情教育有助于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当下各个学校都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都在采取措施加强文化建设,以期增加学校文化底蕴,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学校文化建设的开展需要相关资源,乡情教育可以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地域性的教育资源,可以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情教育,充分挖掘、整合本土资源,以家乡自然风光、物产和人文历史等构成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素材,发挥乡情教育的文化熏陶作用,可以让校园文化拥有丰厚、特色的底蕴,如水之有源头。
乡土资源广泛深厚,有着明显的区域色彩,与教师、学生有着天然的亲切感,乡情走进班级教育,不失为活跃教育气氛、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途径,其产生的教育效果意义重大。
(三)乡情教育引进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愉快地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教师的生动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也是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之一。在课堂上能够合理地适当地引进乡情教育的相关内容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历史课上适当地引入隆安的“那文化”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乡情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涉及政治和历史知识,又涵盖地理等人文风貌等知识,可以说内容丰富多彩。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乡情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隆安县第三中学充分利用隆安县特有的文化底蕴、具有教育意義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使乡情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也更具有教育内涵。
(一)家乡名人。组织学生收集 1533 年隆安设县以来的历史人物,特别近代以来的隆安英雄人物,了解他们的主要事迹。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参观学习,了解隆安是什么时候解放,如何解放。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二)家乡风俗。充分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材料,向学生介绍隆安的地方风俗,特别是有隆安特色的地方风俗。例如那桐的“四月八”农具节以及都结和丁当的“五一三”传统节日等具有隆安“那文化”特色的地方风俗,这些风俗传统文化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着隆安人民勤劳、善良和对生活美好祝愿的精神。
(三)家乡名胜古迹。雁江古镇是目前在隆安县境内发现的保存比较好的古建筑群。在对雁江古镇进行介绍的同时对雁江进一步挖掘,介绍保留着原始铸铁技术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雁江刀”。学生在了解雁江古镇的过程中增强了保护历史古迹的意识。
(四)家乡风光。利用 VCR 和 TTP 把绮丽秀美的被誉为“小桂林”的布泉山水和被冠以“天然氧吧”的自然保护区龙虎山呈现给学生。绮丽秀美的布泉山水和生机勃勃的龙虎山自然保护区在展现家乡美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萌生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班主任依托乡土资源,充分利用班级活动有效开展乡情教育,教育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以主题班会形式开展乡情教育。家乡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是非常好的乡情教育主题班会材料。在主题班会的准备阶段,组织学生查阅观看家乡的风景图片视频展、文字资料,让学生对家乡风光和人文景观有初步直观的了解,理解班会的教育意图和目标。接着,按乡镇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利用假期回家的时机,收集本乡镇的自然风光、风俗人情等资料,返校后将收集到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制作成课件,在主题班会上进行展示和介绍,或者以主题墙、专栏的形式进行展示。例如,那桐组介绍“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定典”的现代美,雁江组介绍“古镇烟雨—— 雁江”人文景观,布泉组介绍绮丽秀美的布泉山水,等等。学生在收集乡土资料、制作课件或主题墙、专栏的过程中对乡土资源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互动和交流,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发了团队意识,还培养了审美情趣,丰富了知识面,萌生了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主题班会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深刻的热爱家乡、热爱集体的教育活动。同时,班主任还应引导学生将个人对家乡的热爱书写或绘制下来,将优秀作品在校园内展出,并推荐给相关刊物,拓展班会的教育效果;将收集到的家乡自然风光影视图片、文字资料制作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二)以课外活动形式开展乡情教育。陶行知先生有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课堂”的教育观点。这告诉我们教育无处不在,在课堂内,也在课堂外;在校园内,也在校园外。乡情教育资源和教育素材也是如此。为此,班主任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自然,走进社会,将乡情教育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实际接触中更深刻地了解和体会到教育的本质本真,并将自己的收获直接反馈到实际生活学习当中,从而实现乡情教育的价值。
如果仅仅是在教室里和校园里以文字或图片来进行乡情教育,效果是无法与到实地参观学习相比的。以隆安县为例,本地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资源驰名区内外,把乡情教育的课堂设在校外,带领学生走进家乡领略家乡的魅力,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著名的雁江古镇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距今已有 200 多年的历史。古镇建于右江河畔,由于古时车水马龙,异常繁华,素有“小香港”“小上海”之美称。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依江而居的古镇已是大为改观,古镇人民正设法改变“以江为生”的方式,试图打造古镇旅游、物产品牌,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参观古镇中,可以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古镇的古今变迁,体会家乡人不屈不挠的创新改革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家乡情怀和责任感。坐落在群山包围之中的布泉风光有“小桂林”的美誉,带领学生到布泉采风让他们领略布泉山水的清澈碧绿、奇峰俊秀,让学生沉浸在大自然如画的风景、无限的风光的怀抱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使他们的内心自然而然地迸发出“家乡真美”的感触。游览的沿途,适当穿插环保意识、关爱亲人的教育,达到升华乡情教育的目的。
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把班级教育活动转移到校园之外,转移到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里,是良好的乡情教育形式。
(三)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进行乡情教育。广大家长是学生了解家乡风俗人情的第一老师,所以,在乡情教育中,争取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实现班级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是有效开展乡情教育的有力保障。班主任可以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建立有家长参加的 QQ 群或微信群、邀请家长到学校参加班会等方式,让家长参与到班级活动,参与到乡情教育中,班主任、学生、家长、共同实施鄉情教育,效果会更好。班主任还应该定期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培训,同时要求家长在平时的家庭教育当中适时适量地渗透乡情教育、集体教育、理想教育、爱国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班级教育活动与家庭教育互相配合,共享拥有的乡土教育资源进行乡情教育将会取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成效。
(四)结合地方特色文化进行乡情教育。每个地方都有典型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文化是乡情教育活动的源泉。例如,“那”文化的历史习俗、“四月八”传统农具节、布泉“更望湖歌圩节”等都是典型的隆安特色文化,是进行乡情教育过程中极好的资源。在班级教育活动中充分结合地方特色文化,设定一定的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与主题相关地方典型特色文化。引人入胜的地方特色文化丰富了教育内容,诱发了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使热爱家乡的情结、维护家乡特色文化内化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乡情教育是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培养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和广大教师应该充分发挥班级教育活动的平台作用,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开展乡情教育,让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之花在校园里绽放。乡情教育也是构筑校本教育资源的组成部分,其开展有利于提高学校德育的功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王龙君.感恩教育难舍乡情[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2]谌启标,王 晞.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以地方优秀文化资源推进农村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2017C02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农长胜(1976— ),男,壮族,一级教师,隆安县第三中学教务处副主任,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学、班级管理等。
(责编 江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