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服务意识与行为浅谈

2018-09-04 10:02郭华军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服务者人本角色转换

郭华军

【摘 要】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实现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能力、方法的培养为中心,从课堂教育向开放教育转变,从单一型评价向综合型评价转变。这些转变都贯穿着一种思想——为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尽心尽职地服务!

【关键词】服务者;角色转换;“人本”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8)05-0093-02

一、教师是服务者

为每个孩子的美好未来打好底色,为每个孩子的发展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为每个学生创造幸福人生,我们所做的每一点都是去为学生服务,这已是当代教师的崇高职责。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服务于学生?

(一)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

学校和教师都是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只有意识到这点,教师才会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以自己的服务,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一旦教师树立了服务意识,并努力提供服务时,工作中的许多情况就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就会提高一个人的幸福感,就会让你感到工作的快乐,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二)改善服务态度

教师和学生就如同服务者和服务对象,很显然,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人格平等的共同学习关系。学生到学校来,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学习的成绩和名次,也是需要被人理解、被人尊重和被人欣赏。因此,教师要站到被服务者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了解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的愿望、了解他们的所诉所求、所期所盼,为他们解除成长的烦恼,为他们做好服务。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每个人的个性差异、经验、知识基础、智能特点、学习风格、个人需求给予不同的服务。

二、教师应进行角色转换

在传统的评价中,评价的主要功能是“诊断”,教师的角色往往是仲裁者,以绝对的权威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对与错的判定。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而且会限制学生对思维乐趣的深刻体验,进而抑制学生多角度、多侧面体验感受、解决问题以及丰富的想象、创造的能力。

(一)教师要变“仲裁者”为“引导者”

教师应该在评价中进行角色转换,变 “仲裁者”为 “欣赏者”、“激励者”、“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学问题要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做出不同形式或内容的解答。对学生的解答不吹毛求疵,并发自内心地欣赏他们合乎情理的新发现、新感受;热情激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尊重学生对事物独特的感受和见解,不轻易否定;当学生的认知出现偏差时,教师应成为一名“引导者”,适时给予一点启示,引导学生的思维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很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二)教师要适时运用体态语言

教师在日常的課堂教学中还要善于运用面部表情、体态语言、激励措施对学生的表现予以及时、恰当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老师始终在关注着自己。希望引起老师的关注,是孩子共同的心理需求,教师如果适时地满足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将会激发学生们努力向上的劲头,这对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益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在课堂上不要吝啬表扬,应满腔热情、发自内心地赞赏学生点滴可喜的进步,一个甜甜的笑容、一下轻柔的抚摸、晃动翘起的拇指等。总之,真诚的表扬,恰如其分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教师要变“讲台”为“展台”

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过去单一的接受型学习方式,倡导有效的接受、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的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教师在面对有差异性学生教学时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意识,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体验人与人之间尊重、信任、支持的交往与审美的过程,从而使课程目标的三个纬度得到落实。总之,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策略行为中的人文意识,使课堂里的合作学习逐步由形似到神似,变教师授课的“讲台”为学生展示合作学习成果的“舞台”。

三、课堂教学注意“人本”意识的渗透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激活课堂教学,变“灌”为“导”、变“教”为“诱”、变“学”为“思”,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遵从学生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尝试用多种方法学习,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如何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提升教学行为中的人文意识,给予学生诚挚的人文关怀?

(一)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变“课堂”为“学堂”。要促成这种多向信息交流的形成,教师应首先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对话,以一个平等的学习者身份参与到学生的交流活动中,不随意左右学生的思维,不轻易肯定或否定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共同学习、探究,让学生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对一些问题的不同见解说出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培养学生养成欣赏、理解、宽容、合作等人文精神。我们应该经常审视自己的教学策略行为,本着对学生的关爱之心努力将授课的场所——“课堂”变成学生主动求知的“学堂”。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人、本结合”

教学参考上所定的教学目标反映的是共性,如果我们“唯本是从”,那么目标的制定难免会脱离实际,违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在这样的教学目标引领下的课堂教学就很难挣脱灌输、说教、机械训练的樊篱,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尊重与关怀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教师既要研究教参上提供的目标要求,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人、本结合”才可能制定出面向全体学生的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还必须同时兼顾每一个独特个体的发展需求,学生个体的差异会使其在达成目标的时间上有长短之别,教师应正视这种差异的存在,允许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有弹性地逐步向目标靠近,并密切关注这些存在差异的学生,专门为他们“量身订制”切合实际的近期目标,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集小步成大步地渐渐达成目标,从而真正使自己的教学目标行为体现一种人性的关怀。

(三)课堂教学的设计要变“教案”为“学案”

从学生学的角度去预设学生的学习方案,变“教案”为“学案”。许多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教学内容、步骤等是教师从自己教的角度进行的预设,而不是从学生想怎么学、会怎么学等方面去预设的。教学方案一旦凝固、僵化,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渐渐的学生便习惯于迎合教师的需求,那还有什么兴趣可言?

一个时刻把学生的需求放在心上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能热情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并根据学生的问题随时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使学生由“要我学”自然而然地转为“我要学”。看来,教师只有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从学生学的角度去预设学生学习的方案,变“教案”为“学案”,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育服务是一种复杂的服务活动,对服务者的专业要求很高,教师所提供的服务既要完成国家规定的统一的课程目标任务,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教师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教育技艺、个人的人格魅力、得体的语言、真诚和激情,才能吸引学生,取得学生的信任,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服务者人本角色转换
人本计算
基于均等化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全民阅读推广研究
分享经济下劳动关系认定问题研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浅议学校管理的方法与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初中班主任如何实现学科教师与教学管理者的角色转换
后工业化对“执行者”角色政府的挑战及转变
八戒审猪
应让人本教育成为中学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