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令滨
【摘要】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除了理论知识的教学以外,还需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本文中,我将针对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教育 数学课程 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8-0138-01
众所周知,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是极为重要的。这是因为,通过数学课程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数学思维,帮助学生更好解决生活中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虽然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理论知识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不过,在学习过程中绝对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与思考中,还需要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去验证数学原理。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课程学习当中。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那么,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呢?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寻找到合适的方法
要想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寻找到合适的方法。这是因为,在实践过程中,有多种多样的操作方式和手段。然而,并不是每一种方式都适应数学课程的教学或者是适应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寻找更加适合的方法开展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实践活动。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圆柱与圆锥”这一课程的教学时,就有许多种方法能够让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如用白纸制作成一个圆柱,然后将制作好的纸质圆柱展开,使其变为平面图形,以此进行教学让学生可以从平面图形的角度去解决圆柱的面积问题。不过,这一方法的弊端在于,圆柱与圆锥等立体图形的学习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求取面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建立立体感,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未来更好的开展立体几何相关的学习,同时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着巨大帮助。而将立体图形展开为平面,则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立体图形,同时教师可以制定不同的圆柱规格,让学生制作出符合规格的圆柱或圆锥,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提升数学课程的学习质量[1]。
二、注重情境的创设
情境创设能够将学生从枯燥的课堂带到现实的生活中,不仅能够创造更加生动、活泼的氛围,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也能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比如玩沙是很多小学生都有过的体验。在进行数学课程的教学时,就可以将这一活动带到课堂当中。同样是在《圆柱与圆锥》这一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采用玩沙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圆柱体积的计算方式。当然,教师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进行多次试验,并制定详细的实验报告表,将学生动手的过程及实践活动的各项參数详细记录起来,帮助学生发现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在未来能够更好的开展数学课程学习[2]。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兴趣
要想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动手的兴趣。这是因为,兴趣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实践探索,通过探索提升学习质量和动手能力。而兴趣的培养,除了家长、教师下意识的引导以外,更加重要的是长辈的鼓励。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十分期盼长辈的认同,这会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并且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激励,看到学生的优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除此之外,教师需要注意,除了鼓励称赞学生按照演示步骤完成实践活动以外,还需要发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数学课程的教学时,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外,教师还必须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分别就是寻找到合适的实践方法、在课堂上进行情境创设以及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课程以及实践活动的兴趣,让他们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以此提升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鹏.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36):209.
[2]李会秀.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手能力的培养[J].小作家选刊,2016(31):49-49.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8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