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XX本X”的认知解读

2018-09-04 01:54齐奇
锋绘 2018年3期
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网络流行语构式

齐奇

摘要:流行语“戏精本精”意为某人就是戏精,该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既体现了构式的形成机制又体现了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其背后蕴藏着典型的认知体系。在原型范畴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的基础之上,笔者分析了“戏精本精”的语义特点及其结构,并发现它的原型构式是“XX本r,构式。研究发现,该构式可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的典型性,在语义上体现了原型范畴理论的典型代表,是具有最大家族相似性的成员,在结构上则体现了形式与意义的相互制约。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理解“XX本X”构式不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还有利于对网络语言的认知理据及其构式化有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认知;网络流行语;原型范畴理论;构式

“戏精本精”是由网络上流行的“XX本X”体发展衍生出来的新生网络语,该构式最早出现的时间大致为2016年7月,最早的出处是在粉丝群体中。“戏精本精”褒贬不一,褒义就是单纯的赞美,很有戏剧张力的意思,贬义就是爱作秀(百度百科)。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戏精本精”?为什么能用其来形容演技到位或很会作秀?怎样用认知语言学的知识解释这种现象?先前已有学者对“被XX”、“舌尖上的X”等流行语的构式化、构式形成机制,构式演变及语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但很少有研究将原型范畴理论与构式理论结合起来对流行语进行分析。基于先前研究的不足,本文针对以上问题,以原型范畴理论和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以网络流行语“XX本X”为研究对象,对“戏精本精”等进行实例解读,以期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对网络流行语“XX本X”的意义建构进行尝试性分析。

1 理论基础

1.1 原型范畴理论

作为古典哲学或客观主义哲学的对立面,体验哲学为原型范畴理论提供了哲学基础。在原型范畴理论下:范畴的划分并非独立于建构者本身,而是依赖于人类自身经验;范畴成员的边界界限不分明,而是模糊不清的;范畴的本质不能脱离概念和推理,而是要充分考虑隐喻、转喻等想象机制。

1.2 构式语法

构式语法起源于Fillmore对习语的研究,经过La-koff,Langakcer,Croft等人的发展,逐渐成为认知语言学内部的一个重要分支。国外学者的研究中Goldberg(1995)的观点最具代表性。她认为独立构式C是一个形式与意义结合体,在这一结合体的前提下,不论C的形式或意义有何变化,都不能从C的构成成分进行简单推导,这时C就可以说成是一个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意义、功能的构式。因为这一理论观点比较符合中国人的认知心理,所以国内许多学者运用该理论解释了汉语语法理论及方法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沈家煊(2003);刘丹青(2005))。

2 “XX本X”的认知解读

“XX本X”通常指代的含义就是“XX”。据国搜头条网站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之“最”的数据统计,“戏精本精”名列流行语榜单之一。本文就以“戏精本精”为例对“XX本X”构式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论述该构式的特征及该构式变量的允准条件,下面为具体分析过程:

2.1 “戏精本精”的原型意义

网络词汇的流行离不开网民的追捧及时代的支撑,每个词语从创新、扩散到固化都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些带有强烈时代气息的词汇既反映了网民对热点信息的加工和解读,又影射了网民对社会现实的看法。爆炸性的信息扩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但这些流行语能否经受住时间的涤荡要取决于多种因素。以“戏精本精”为例,截止到2018年5月末在百度上查询到的相关使用频次约为1,680,000次,笔者将搜索结果显示条数每页设置为50条,然后对前10页共500条的相关链接标题进行了大致分类,得到相关数据如下:

由上表可知,“戏精本精”这一流行语多见于网站及新闻媒体报道,是媒体的推广宣传使得这一词语逐渐扩散传播。其中,APP/网页类以介绍、阐释词语为主,还有不少相关的视频内容;新闻方向多用来形容某人或某群体的演技,娱乐报道占了很大一部分;而个人账号发布的内容则多是网友个人言论为主,是网友个人的评论或见解。人们在应用该词语时语气多带有戏弄、嘲弄,调侃的色彩,用其来形容描述对象在特定语境下的典型表现,体现了原型范畴理论中典型成员突出、显著的地位。按照原型理论,原型范畴内部各个成员地位不平等,有好的样本又有坏的样本,越是接近“戏精”原型的样本就越有可能成为“戏精”一词的好样本。在“戏精”原型中,如果一个人被认为是“戏精本精”,那么除了这个人之外的一切事物离“戏精”原型都要远一些,都是“戏精”原型的陪衬。其实,原型在现实中只是人的一种心理表征,或者说是某种认知参照点,它具有抽象性、理想性和典型性。“戏精本精”强调的就是原型的强大力量,是现实中最接近“戏精”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从另一个角度看,“戏精本精”中的“本”是追溯本体的意思,指的就是描述对象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戏精本精”这个词突出了描述对象在所有“戏精”成员中的显著地位,并体现了词语使用者强烈的主观因素。总之,该流行语在语义上强调接近“戏精”这一特征,在粉丝圈中被广泛用来形容“戏精”的主体最会作秀或最具戏剧张力。

2 “XX本X”的构式分析

“XX本X”体是人脑经过加工而形成的概念结构,体现了人与世界的互动经验,是对言语构式一种抽象和概括。本文将“XX本X”界定为包含“x1x2本x2”“x1x2本x1”的上位范畴。其中“AX本X”中的“本”起到传承“XX”的作用,使“XX”范畴中的原型或典型意义得到凸显,所以人们得以用“XX”的原型意义形容“XX”之最。下表分析了“AX本X”构式形式与意义结合的对应特征,具体举了六个例子。

首先,根据上表,“XX本X”强调了“XX”的本质,大部分都体现了事物(人)+事物(人)本质、状态+状态本质或行为+行为本质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构式的确立与英语中形容词+名词一名词这類的合成词有些相似,二者最终归结点都在核心词汇上,而核心词汇大多为第二位的词,这种分析视角也隐约印证了构式化是广义的词汇化的观点。词汇在“XX本X”构式的压制下强调了“XX”中的具有最大家族相似性的成员,词义在相关语境下也有所调整,这种压制与互动共同解释了该流行语的意义。其次,构式范畴中的典型成员体现了最多的范畴特征,并为非典型成员提供参照点。综上所述“XX本X”构式在话语层面上体现了一定的创造性与经济性。创造性体现在其打破常规的语言表达式上,而经济性则表现为其构式意义的固定。网络词汇的出现体现了网友的大胆创新,其传播及演变与人的模仿、从众、调侃心理等紧密相关,这类词语是人类的认知体系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产物。

3 结语

流行语“XX本X”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的典型性,与“最XX、真XX、相当XX、XX死了、XX哭了”等具有类似的表达效果。在语义上,该流行语体现了原型范畴理论中的典型代表;在结构上,“XX本X”体现了形式与意义的配对体。构式的形式起着约束词语意义的作用,而意义又需要依赖构式的形式而表现出来,二者是相互制约、不可分离的关系。换句话说,构式的压制限定词汇意义,实例的应用在抽象层面上受构式结构的制约,同时词汇为适应具体语境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是构式的压制与词汇的互动共同构成了构式产生的理据。另外,流行语“XX本X”体的存在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它们的出现往往带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但这种网络词汇的存在并不能说明它们必然会成为语言体系中的合法成员,只能表明在一定时代背景下,特定群体在特定平台上用其来形容特定的现象,从认知角度分析此类流行语有利于对词汇产生的根本原因乃至语言现象的本质有进一步的认识。总而言之,本文以原型范畴理论和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以网络流行语“XX本X”为研究对象,认为流行语“XX本X”在语义层面上,主要体现了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是一种追溯根源、原型、最佳样本的表达;在结构上则体现了构式的创造性和经济性以及构式的压制与词汇的互动。

参考文献

[1]Fillmore,C.J."Regularity and Idiomaticity in Grammatical Con- structions:The Case of LET ALONE”[J].Language,1988,(64):505-540.

[2]F.Ungerer & H.J 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 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Goldberg 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猜你喜欢
原型范畴理论网络流行语构式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汉语转喻分类研究
浅析网络流行语及其对现代汉语发展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浅谈当前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分析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
基于原型范畴和隐喻转喻认知的大学英语多义词教学的研究
从原型范畴理论看小品《大城小事》中的言语幽默
词义分析的原型模式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