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分析的原型模式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2016-03-30 13:18王丽
科技视界 2016年1期
关键词:一词多义词汇教学

王丽

【摘 要】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教学在外语教学的地位举足轻重。原型范畴理论注重构建词义分析的原型模式,为英语词汇教学,特别是多义词教学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诠释——词汇意义的讲解以原型意义为中心,探究词语多个义项之间深层联系的运作机制。

【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词汇教学;一词多义

词汇能力是英语“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的基础,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传统上,教学者未能重视词汇习得的认知因素,对英语词汇的讲解表面、孤立;学习者则对词语的音、形、义进行机械地识记,无法融会贯通,导致学习词汇的热情减弱,甚至产生抵触心理。为了改变英语词汇教学费时低效的局面,教学者应该以先进的语言学理论为指导,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索出更具科学性和高效性的词汇教学方法。作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石,原型范畴理论为英语词汇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1 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观

认知语言学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诞生于欧美,是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处于语言研究的前沿[1]116。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通过范畴化来认识世界。范畴化是人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发现相似性,并据此对世间万物进行分类的心理过程,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内容,认知范畴是范畴化的产物。

关于范畴的研究由来已久。以Aristotle为代表的经典范畴观认为,范畴的划分采用二分法,范畴由一组充分必要条件来定义,事物要么具备所有充要特性属于某范畴,要么不属于;范畴的边界清晰;范畴成员地位平等。1953年,Wittgenstein在其《哲学研究》中通过对“游戏”的研究指出,决定范畴的是家族相似性而非共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范畴边界的模糊性,中心成员与边缘成员的区别以及隶属度的差异。“家族相似性”原理是对经典范畴理论的挑战和批判,它对范畴的全新阐释启发了原型范畴理论,并成为后者的构建基础。1969年,Berlin和Kay在比较研究了98种语言的颜色词后指出,颜色的范畴化以“焦点色”为认知参照。70年代中期,Rosch对焦点色的心理背景进行了研究并发现,颜色范畴中的焦点色在感知上更突显,更易被儿童习得和记忆。她用“原型”代替了“焦点”,并将实验扩展到其他自然范畴,证明了原型的普遍意义,将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自然范畴称为“原型范畴”,进而提出“原型理论”。该理论在本质上区别于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并非由成员共同具备的充要条件界定,而是由集合了范畴成员最多特征的原型和与原型有着不同相似度的边缘成员以及开放的边界建构。

2 词义分析的原型模式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2.1 注重多义词原型意义的讲解

一词多义指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联的义项,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如何掌握词语的多义性是英语词汇教学的重中之重。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观,多义词是一个语义范畴,其意义有中心和边缘之分,诸多义项并非任意的堆积。中心意义是语义范畴的原型,其他意义在原型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或辐射出来,并通过家族相似性彼此联系,从而构成一词多义的辐射范畴。原型意义往往是多义词最具代表性的意义且通常被最早习得。如看到flexible,首先想到“易弯曲的;有弹性的”,而非“易适应新情况的;可变通的”;遇到explode,首先想到“爆炸”,之后才会在特定语境中取其“(感情)迸发”或“(人口)激增”之义。

英语词汇教学应摒弃一股脑的灌输多义词所有意义的做法,这只会导致学习者混淆主次,并加重其记忆负担。教学者应将原型意义作为讲解重点,引导学习者挖掘词义之间的深层联系,培养其借助上下文推断具体意义的技能。以动词fade为例,《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为其编排的义项如下:(1)(使某事物)褪色,凋落,衰弱(2)(从视野中、听力范围中、记忆中等)逐渐消失,变得模糊不清。义项(1)是原型义项,也是该词最早获得的义项。学习者首先掌握原型意义,再借助联想以及隐喻、转喻等词义拓展机制,便不难推导出该词在以下具体语境中的引申意义了。

1.As evening came, the coastline faded into darkness.(夜晚降临时,海岸线在黑暗中逐渐消失了。)

2.The sound of the cheering faded in the distance.(欢呼声在远处逐渐消失。)

3.All memory of her childhood had faded from her mind. (她对童年的所有记忆逐渐从脑海中消逝。)

久而久之,学习者将会在头脑中构建以原型意义为核心、不断拓展的语义范畴网络,识记时只需激活某个意义,就会记忆起该词的中心意义进而联想到其他边缘意义。这样一来,记忆负担减轻了,词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2.2 重视隐喻、转喻思维意识的培养

词语的多义性是通过特定的语义延伸机制——隐喻或转喻实现的。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而非简单的修辞手段,语言的本质是隐喻的[2]23。隐喻是跨不同概念域的映射,即人们往往依赖较熟悉的、具体的源域概念来理解较陌生的、抽象的目标域概念,隐喻映射基于概念之间的相似性联想。就一词多义的语义范畴而言,隐喻引申义通过某种相似性与原型义发生联系。转喻也是人类理解世界、构筑概念的基本认知方式。不同于隐喻基于相似性的跨域映射,转喻映射发生在同一认知域,基于事物或概念之间的邻近性,是人们用易感知、易辨认、易记忆的部分代替整体或其他部分,或用完型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的认知过程。

例如,《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为名词back编排了下列义项:(1)[人或动物的]背部;背脊(2)后面,后部(3)较不重要的一边或一面;背面,反面(4)椅背,靠背(5)(书的)后面;(报纸的)版尾 (6)[足球运动等的]后卫。在该词的语义范畴中,义项(1)是原型义项。义项(2)则体现了语义特征的跨概念域映射,是隐喻思维机制运作的结果。此外,在同一概念域内,义项(2)基于邻近性原则进行意义扩展,通过突显与原型义相关的语义特征(“后面,后部”的外观与功能),引申出转喻义项(3)、(4)、(5),体现出“部分代整体”的关系特征;义项(6)则是义项(2)跨域隐喻的结果。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除了重点讲授基本含义(原型意义)之外,教学者还应讲解词语的隐喻、转喻意义是如何通过跨域或在同一概念域内投射产生的,帮助树立学习者的隐喻、转喻思维意识,主动探究词语的多义现象。

3 结语

词汇学习任重而道远。教学工作者应该努力寻求教学理念的新突破——通过密切关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最新实践成果,引导学习者提高认知意识,冲破语言的表层,深入到其深层概念体系,探究词汇意义的演变规律,进而构建一个完整而牢固的词汇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庆安.认知语言学范畴观与原型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指导与启示[J].语文学刊,2014(1):116.

[2]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3.

[责任编辑:杨玉洁]

猜你喜欢
一词多义词汇教学
浅议英语一词多义现象的翻译策略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基于新课程研究的高中英语课程词汇教学模式应用
基于感知学习风格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