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政
摘要:夷陵区,位于江汉平原和鄂西山地的接壤地带,横跨举世著名的长江西陵峡两岸,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这些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不仅对研究我区的历史渊源,提供了宝贵资料,而且在经济建设中,特别是发展文物旅游业方面,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关键词:问题弊端;保护机制;合理利用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不仅有“川鄂咽喉”之称的长江黄金水道从腹地穿流而过,而且黄柏河、柏临河、乐天溪、百岁溪、下牢溪等50多条河流纵横我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土地肥沃,适宜万物生长,皆是人类发祥之地。在3424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中,居住有藏、回、土家、白、布衣、蒙、汉等多个民族。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也是巴楚先民重要活动地区。夷陵区境内地上地下文物十分丰富,在三普调查中已注册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有294处,已核定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6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黄陵庙、杨家湾老屋;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望家祠堂、新坪悬棺墓葬群、聂家河古兵寨遗址、南边古民居、圆通寺、盘古庙、川汉铁路上风垭山峒遗址、石牌抗战遗址、龙门石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这些文物的历史在经济建设以及发展文物旅游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1 加强文物保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夷陵区是一个文物大区,它以不同类型分布西陵峡、黄柏河、柏临河等几大河流两岸。据考古发现,仅在三峽坝区就发现至今约五六千年前中堡岛、白庙、杨家湾等大溪文化遗址。在三峡坝址中堡岛发掘的遗存中,其文化内涵被称为是埋在地下的“中国通史”的遗迹,为研究三峡的历史乃至中国历史,提供了极其珍贵而丰富的实物资料。而杨家湾大溪遗存中又发现了大量文字刻划符号,他比目前已知殷商甲骨文更具有明显的原始性。这些考古发现,科学证明了三峡古文化的发展史。这里不仅地下埋藏古文化遗址,而地面上还有保存完好具有较高价值的古建筑。长江三峡中纪念大禹治水的第一大庙一黄陵庙就坐落在江边。其庙内水文碑刻和1870年长江最大洪水痕迹,记载长江洪水涨落情况,是研究长江水文化的一部立体式教科书。。在三峡坝区人口处乐天溪大桥头又耸立一座雄伟高大纪念“九.四”暴动革命烈士纪念碑。
1.1 目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1)文物保护意识淡薄。政府和公众对文物保护的认识尚停留在较肤浅的层次上,甚至认为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文物保护不值得,没有必要。
(2)文物保护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我区暂未设立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保专项资金。仅有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可以向上争取相应的文保专项资金,200多处文物点没有任何修缮保护的资金来源。
(3)文物开发深度有待进一步挖掘。文物保护是为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意义,提倡对文物的合理利用,实现在开发中保护的长效机制。目前,我区对文物的开发利用主要以将文物保护单位开发成经营性质的旅游景点为主,如黄陵庙等。
(4)缺乏有效的保护运行机制。涉及文物保护的部门之间缺少沟通,文物保护的互动机制没有形成。地方性的基建工程从选址到立项,文物部门往往被规划、审批部门所忽视,文物保护无法从规划上、基建源头上参与介入,造成文物部门工作被动。
1.2 对今后加强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基本思路
(1)提高文物保护意识。文物是我区历史文化的丰厚积淀,也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做好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对于弘扬历史文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我区经济和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加强对《文物保护法》的宣传,提高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增强文物保护历史责任感。使各级领导要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树立“保护文物,守土有责”的意识,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文物保护法》颁布纪念日等宣传活动形式,向社会各界宣传文物保护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文物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
(2)完善文物保护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协调有效的领导机构。组建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明确各成员单位在文物保护工作中职责和义务,每年由文物管理委员会召开文物保护工作会议。强化文物保护的政府行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指导,协调关系,定期检查,督促文物保护工作,切实解决问题。二是科学制订文物保护工作规划,出台关于加强夷陵区文物保护工作的具体意见和办法。政府把文物保护工作实现“五纳入”,促使文物保护工作在规划过程中,在城乡过程中密切配合,协调发展。三是健全文物管理机构。理顺区文物事业管理局管理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壮大文物保护队伍。四是形成区、乡、村、民间力量共同参与文物保护的格局。针对文物保护单位大多分布在农村的情况,我区要进一步加强管理资源整合,形成区、乡、村、民间力量共同参与文物保护的格局。文物主管部门对全区文物保护进行规划、指导、监督,指定乡镇文体中心人员为文物保护员,将文物保护工作纳人乡镇文体中心公益性服务合同的重要内容,使他们成为基层文物保护的重要力量。对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完善“一处一策”。通过业务培训,发放聘书,选定一批有文物保护意识,有责任心和事业心强的文物协管员,对文物保护进行义务宣传,对文物本体进行日常监管。
1.3 文物保护措施逐步落实
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念好建、修、申“三字经”。
“建”:即建立文物保护管理制度。区文物管理所与各文物协管员签订管理合同。同时,制定文物安全防火管理制度、夜间值班制度、文物单位突发事故应急预案,使文物保护管理有章可循。
“修”:即抢修一批年久失修,损坏严重的古建筑。
“申”:做好“三普”后续工作,即申报和公布一批国保、省保、市保、区保文物保护单位。
同时,要有创新文物保护融资渠道。一是筹措资金,建立区文物保护修缮保护基金,用于每年的专项文物保护工作,力争将城市维护费的千分之五以上用于文物征集和保护工作。文物修缮保护专项费列入区、乡两级年度财政预算,并确定适当的比例和增长幅度。二是积极探索吸收民间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文物保护,特别是乡土建筑的修缮与利用,达到“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目的。
2 合理适度利用,推进文物与旅游融合发展
根据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强区主城、富美夷陵”战略目标,随着三峡水电旅游城的兴建,宜昌大开放的形势要求,利用我区众多的名胜古迹,丰富文物资源的优势,发展文物旅游场所将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1)发展文物旅游业对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区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夷陵区是巴楚文化交融之处,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用勤劳的双手和卓越智慧,不仅创造了光辉灿烂反映生活、劳动等古文化遗迹,而且文人墨客又留下大量名篇佳作、名诗古画。当今文化工作者,在继承和发扬古文化的基础上,又以本地区特色创造了三峡版画艺术表现手法和三峡刺绣等群众性民间文化活动。创造了富有夷陵文化神韵的民间艺术。由此,黄陵庙、杨家湾老屋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宜昌丝竹、三峡船江号子、下堡坪故事被文化部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巩固和发展文化工作,深入持久开展古今文化交流研究活动,在夷陵区境内开设一个具有三峡特色陈列馆,实行对外开放,使人们感受夷陵文化的源远流称的整体风貌,这无疑将会推动当今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为完善我区三馆建设奠定基础。
(2)发展文物旅游业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文物即是物质文化,又是精神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民族许多传统美德,如维护统一、热爱祖国、勤劳勇敢等精神,都在各种文物上有所反映和体现。可以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道德几千年来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地得以继承,文物和古迹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载体作用。在此,利用文物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是我们继续和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区正在开展学习政府工作报告活动,要求各行各业的广大党员干部要具有开拓创新、勇于奋进的精神。为此发展文物旅游业、展示古代文明,必将会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促进作用。同时运用文物特别是革命文物的生动、直观、形象、可信的优势,作为宣传阵地,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青少年学习优良传统,发扬爱国精神,创造更多更好的外部环境,使他们认识自己的历史,从中吸取奋发向上、为国献身的勇气和力量。
(3)发展文物旅游业有利于文物工作自身建設。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文物事业和文物工作能否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关键在文物工作能否探索出适应时代要求和新路子。文物工作虽以文物保护、发掘为基础,以对文物的科学研究为核心,但我们保护和研究文物的根本目的,则是要通过对文物的合理利用,为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建设现代文明、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服务。那么,开发古文化旅游业,把文物面向市场,就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把文物旅游场所办成具有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文物展览以及多种形式教育活动基地,使观众面临文化市场多项选择时不能舍弃参观文物古迹,使其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旅游热点。同时,加强与旅游部门的配合,主动出击,到社会上组织家庭自驾游观众,变等客上门为请客上门,在社会上建立自己的观众,从而提高文物保护单位的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使参观文物旅游场所成为广大群众文化消费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搞好配套服务以及其它多种形式创收活动,以解决当前文物事业经费不足的困难。因此于部职工队伍可以兵分两路,一路进行主体服务,树立主体形象;一支从事经营服务,创收以补充养,发展事业。
以文物资源为优势,发展文物旅游业是我们加强文物保护势在必行之路,是高扬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深化精神文明的必要举措,是搞好我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窗口。目前,已率先开发接待大批中外宾客的黄陵庙、小峰悬棺、兵寨,已为我们进一步发展文物旅游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