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锋英
【摘 要】小学生正处于思想和行为塑造的关键时期,通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可以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正确的价值观和规范的行为习惯,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小学生年龄较小,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大多来自生活,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切合小学生实际,可以大大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认可和接受。因此,研究和探讨小学品德和社会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对课程开展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意义重大。
【关键词】小学教育;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
近年来,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课程改革也进行的如火如荼,在此背景下,学生除了掌握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形成健康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在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对小学生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伴随教学改革,这一课程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鉴于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生活化教学方式逐步受到重视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可以对课堂教学形成有效指导,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从教材出发,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制定生活化教学目标。这样一来,在生活化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学过程才更有针对性,使品德与社会课程能真正指导小学生的生活,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教学《怎样与人相处》时,教师先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现在的小学生在家庭中大多处于中心地位,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通常比较自我,与人交往的能力不足。基于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学会对别人尊重、互相包容,学会换位思考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与别人相处。
二、挖掘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小学生年龄较小,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如果只是单纯的依据教材讲解难免会使小学生感觉单调枯燥,而小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和事物是最为熟悉的,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资源时要以教材为出发点,寻找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的契合点,然后深入挖掘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以便帮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例如,在学习《邻居家的小伙伴》一文时,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来讲授,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邻居家的小伙伴都有哪些,在与小伙伴相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引导学生思考应该如何更好的与小伙伴相处等,这样一来,在与学生讨论日常生活的过程中融入了教学内容,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新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生活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安排教学活动。小学生性格活泼开朗,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不能千篇一律,避免小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运用小学生喜爱的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来开展教学。例如,情境创设是小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道具或表演创设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将教学内容融入情境中,潜移默化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如在学习《走向文明》一文时,教师让学生模拟一些场景,如路上不小心碰到别人时怎么办;很多人一起上公交车时怎么做;看到垃圾怎么做;看到需要帮助的人怎么做等等,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学习到正确的处理方法,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实践文明、传递文明。
四、开展生活化的课外实践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小学生学会正确的思想行为規范和道德准则,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指导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小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康的有用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课外实践,指导小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个人特点开展生活化的课外实践,将课堂内容延伸生活实践中。例如,在学习《爱惜资源》时,教师在讲授了教材内容后,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后进行观察实践:在自己家中或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资源如水、电等的行为?浪费资源会造成什么后果?我们应该怎么做?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学生认识到节约资源的重要性,更好的理解和领悟教学内容。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采取生活化教学符合当前的教育趋势和要求,有利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内容、方式、实践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深入开展生活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潘呈利.小学思品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27):170-171
[2]董振国.小学思品课生活化教学思路分析[J].教育艺术,2016(9):36
[3]廖长安.借助多媒体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的实效性[J].亚太教育,2015(18):11-12
[4]陈孙义.试析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方法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