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欢
摘要 顺应教学设计的发展趋势、关注翻转课堂的实现条件和考虑无缝学习的空间设计,是构建无缝学习环境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式的行为导向。本文围绕这三大行为导向,对现有的相关成果进行了研究评述,从中提炼、总结出具体的构建要求,并给出了相应的构建建议,为有效开展此类教学设计模式的构建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无缝学习 翻转课堂 教学设计 模式要求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2.049
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移动学习正在向无缝学习转型升级。与此同时,翻转课堂的配套环境也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已采取该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如何在无缝学习环境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活动,成为专家、学者以及广大教师们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要构建教学设计模式,首先需明确模式的构建要求。从命题表述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该模式的构建必须遵循三大导向,即:要顺应教学设计的发展趋势,要关注翻转课堂的实现条件和要考虑无缝学习的空间设计。所以,我们将从以上三个方面,对无缝学习环境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式的构建要求进行具体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给出相应的构建建议。
1要顺应教学设计的发展趋势
通常认为,教学设计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系统方法的应用而诞生的。有不少专家、学者对教学设计的发展历史做过全面评述。通过这些评述,我们可以发现,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构建主义随着维果斯基的教育思想被引入美国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教学设计开始进入了建构主义时代。众多专家、学者开始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假设,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围绕教学设计相关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形成了一大批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例如:建构主义环境设计模型(Jonassen,1999)、系统动力学模型(Tennyson,1994)和PLAN-A教学设计模型(Schott,1995)等。所以,我们也需要顺应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发展趋势,根据建构主义假设来构建教学设计模式。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其他学习者)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根据这一理论假设,在开展构建工作时我们需要明确以下几点:首先,学习是教学设计的中心,教学设计模式要能为促进知识构建而服务;其次,学习处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教学设计模式是能持开放的态度以应对环境变化;第三,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学设计模式要能整合相关理论一起来研究;第四,学习具有即时变化的特点,教学设计模式要能体现过程的动态管理。也就是说,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应该具备主动性、开放性、整合性和动态性等本质特征。在构建教学设计模式时,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本质特征来大致判断其成果是否顺应了教学设计模式构建主义的发展趋势。
2要关注翻转课堂的实现条件
翻转课堂(Flipping Classroom),又名颠倒课堂,曾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是近年来全球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虽然有关翻转课堂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但普遍认为:翻转课堂产生于2007年,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并随着“可汗学院”的兴起而得到广泛使用。就其本质而言,翻转课堂就是将传统的教学秩序进行颠倒,通过课外的知识传授和课堂的知识内化,以帮助学生在完成低阶认知目标(知识和理解)的同时促进高阶认知目标(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实现。当然,在理解这一概念内涵时,我们不能忽略了实施翻转课堂的两个关键点,即:课外真正发生了深入的学习;高效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学习经验的交流与观点的相互碰撞能够深化学生的认知。所以,课前学习是否达到传统讲授的效果和课堂训练是否完成教学内容的内化,不仅是检验翻转课堂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也是我们在构建教学设计模式时需要关注的翻转课堂的两大实现条件。
有专家对影响翻转课堂实施效果的限制條件或是关键因素进行过研究。例如:何克杭教授认为,网络化教育环境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限制翻转课堂实施的两大条件。而要想大范围进行推广应用,翻转课堂还面临优质资源开发、教师思想更新、教学时间调整和教学学段拓展等四大挑战。又如:张金磊认为,为了促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环境,并能够根据学科特点、学习者特征和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课堂活动的设计。他将教学视频设计、个性化协作式学习环境的构建、课堂活动的设计等视为关键因素,并围绕这些因素来探讨翻转课堂的实施策略。这与杨斌等学者对美国大学IPSP课程混合式翻转课堂实施情况的研究结论是基本一致的。他们认为,知识点是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决定性因素,教师是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关键性因素,学生是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必要性因素,资源是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物质性基础。
根据这些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学科、教师、学生和技术是影响翻转课堂的四大因素。要想保证翻转课堂的圆满实现,除改变个人自身条件之外,教师们还需要根据所授学科及其内容的基本特点,结合学生、环境等客观条件,从情境创设、资源服务、支持监督、模式优化、效果评价等方面来制定过程策略,以保证课外的有效学习和课堂的知识内化。这些都是我们在构建教学设计模式时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简单嵌入翻转课堂的组织形式是不准确的。
3要考虑无缝学习的空间设计
无缝学习是移动学习的高级阶段,是移动技术不断发展与普及的必然结果。2006年,我国台湾学者陈德怀教授首次在移动学习基础上提出无缝学习的概念和框架。他认为,无缝学习意味着学习者可以从一种学习终端方便地转换到另一种学习终端,从一个学习情景便捷地转移到另一个学习情景,灵活自由地进行学习。2012年,在第七届IEEE国际会议上,陈德怀教授提出了无缝学习的十大特征。对此,祝智庭教授通过归纳和综合,从时间、空间和方式三个维度进行了解读。他认为,从时间上,无缝学习关注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融合,以及即时交流和非即时交流的结合;从空间上,无缝学习要求跨空间的学习,以及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融合;从方式上,无缝学习强调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融合,以及多种教学法和教学活动的结合。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无缝学习其本质是一种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它需要创设一种无缝学习空间,以此来促进学习情境的无障碍迁移和学习活动的无限制连续,从而真正实现学习的自主自由。所以,在构建教学设计模式时,我们需要考虑无缝学习的空间设计。
从学习环境的分类来看,无缝学习空间属于深入层次较高、学习的移动性最高的一种学习环境。。玎。钟志贤教授和黄荣怀教授均对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进行过研究。钟志贤教授认为,学习环境要素是由活动、资源、情境、学习共同体、工具、支架及评价组成。黄荣怀教授认为,学习环境由学习社群、工具、资源、学习方式、教学社群及教学方式六个要素组成。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卢方等对开放大学视域下的无缝学习环境设计问题做了进一步的讨论。他认为,无缝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学习社群、教学社群、学习情境、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学习工具以及学习评价等七个方面。通过归纳这些资料,我们可以发现,就学习环境构成要素而言,大家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主要涉及这七个方面,即:协同学习、教学支持、情境创设、资源组织、工具开发、活动设计和综合评价等。在构建教学设计模式时,我们需要考虑这些设计因素,为无缝学习的顺利开展构建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
综上所述,无论是无缝学习,还是翻转课堂,它们都是建构主义的设计产物,与教学设计模式建构主义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所以,在构建教学设计模式时,我们可以遵循“分析一设计一评价”这一标准思路,提炼翻转课堂与无缝学习共同的分析对象,整合翻转课堂与无缝学习各自的设计因素,挑选合适的教学设计建构模型作为设计模板,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应的内容调整与结构优化,使之满足主动性、开放性、整合性和动态性等建构主义模型的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