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申军
摘要:使用祖国当做教学的切入点,让其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使用教材当做依据,使用我国不同时代的英雄人物当做教学的例子对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培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其达到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在目前刚进行新课改的使其,教育部通过对课程中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提出很多的要求[1]。其构成了“三维”的新课程目标。在其中重要的实施课程的组成部分即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历史的教学内容在对学生的价值观与爱国理念的培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责任。比如:对历史教学的利用,能够充分的对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培养,中国的历史始终在情感中在一条主线中贯彻,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百年中国人民的希冀。在目前的行驶中,中华民族的复兴带来了许多的机遇与挑战。歷史教师需要使学生有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一、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素材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和其他的高中课程相比较,历史课程在对学生的爱国情感的培养中有很大的优势,将历史教训中的爱国主义素材充分的挖掘,对于学生的爱国教育有利。归纳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内涵,能够得到:爱国主义能够分成三种类型,中性、显性、隐形,其致力于发展祖国中的科学研究,丰富文化生活,建立新的制度等的爱国主义教材的性质为显性的,默默地为了国家的发展而奉献的群众的事迹、思想家的理论等的爱国素材为隐形的,历史遗迹、事件、图片等为中性的素材[2]。通过挖掘历史中的爱国主义的素材,针对性的对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增强实效性。
二、在历史遗迹中感受历史
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不无道理,其也是对于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的手段,历史的含义即过去的事情,学生缺乏生活经验与历史知识,很难理解历史中发生的事情,因此在教学中会有很多的困难,组织学生对历史遗迹参观能够将此问题解决,不但对于学生对历史理解有利,还能够帮助学生对历史问题看待的意识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例如可以利用假期让学生一同去兵马俑、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参观,会有很多的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军争中感受到秦国的其实,在兵马俑的造型中体会祖先的创造力,在旅途中对祖国的壮美会有所感受,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不能够只喊口号,还需要有实际的内容,使学生从书斋向社会中走去,对历史文化的接触对历史感悟,在感悟中形成爱国情感。
三、角色扮演
新的教学改革是对教师的教学方式等的改变,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会有所变化,开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将学生的体验增强,积累历史知识。探寻历史中的规律与本质[3]。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灵活的应用,将自我教育的功能充分的发挥。为了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以培养,在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学生通过历史事件,寻找有关的资料与自身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使爱国主义精神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四、明辨是非
在教学中讨论问题是教师最常使用的教学的方式,其能够对于课程的理念体现,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交流的能力与意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意义有利,也是对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的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习《洋务运动》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与评价李鸿章,有些同学认为李鸿章是卖国贼,其代替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样的条约使得中国的领地不完整,造成人民生活困乏,导致中国变为半殖民半封建的情况[4]。有的同学却持相反的意见,觉得李鸿章应当是功臣,通过其领导的洋务运动能够看出,其从国外引进技术,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等,逐步展开了近代化历程,能够看出其爱国性。有些同学又说,李鸿章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并非个人所愿,是代替清政府而签的,需要怪的应当是政府的落败,而不应该把罪责加之其身上。这样的讨论能够将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能够有全面的观点树立,在对问题讨论的同时,将学生的爱国情感升华。
结语:
总而言之,教育学生拥有爱国主义情感的工程十分的庞大并且重要。对其进行教育能够将其思想道德不断的提高,培养其作为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员必须的艰巨的任务。通过教学,使得学生拥有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沈焕凤. 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融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
[2]秦东兴.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爱国情感和国际意识转变研究——以辽宁省和吉林省高中为例[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32(02):70-73+124.
[3]梁培疆. 高中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切入点选择的实践探索[D].广西师范大学,2015.
[4]马卓.浅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J].世纪桥,2007(07):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