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题材歌剧印象

2018-08-23 10:10傅显舟
人民音乐 2018年6期
关键词:喜歌剧鹿鸣向阳

17年底南京第三届中国歌剧节有三部现实题材的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呦呦鹿鸣》《有爱才有家》上演,受到观众好评。今年3月三剧又应文化部邀请进京参加全国民族歌剧展演再度引发业界与媒体关注,笔者现场观看演出,参加研讨会启发很多,写下来与同行讨论。

一、《马向阳下乡记》喜剧亲民

《马向阳下乡记》是一部农村现实题材的喜歌剧,由臧云飞作曲、任安编曲,代路、廉海平编剧,黄定山导演,青岛市歌舞剧院出品。王传亮、丁晓君、张海庆、施旭刚等领衔演出。

管弦响起是乡村节日的喜庆谐趣;大幕拉开是欢腾热闹的乡村歌舞。槐树庄老少乡亲在村头欢迎新领导——马向阳书记,又是扭秧歌,又是念快书,又是大合唱,像是基层单位辞旧迎新的惯例,也是农民自娱自乐的一场游戏。然而乐极生悲,迎来的却是村主任李云芳带回的坏消息。村里土地流转交易被骗走村民几十万元筹款,李云芳进城追账两手空空返回,引出村民抱怨,刘二叔借机要李云芳下台。此刻,马向阳下派基层,兴致冲冲,来到了这一团乱麻的槐树庄。农大毕业的马向阳带给乡亲们扶贫致富的蓝图——开发村里硒土种植资源,碰上了刘二叔这个想当领导的硬钉子。刘玉彬买通刘二叔要移走村里大槐树,与马向阳、李云芳发生冲突。刘二叔反戈一击,退回刘玉彬钞票。干群一致,坚决抵制,刘玉彬移树不成,村里被骗的款子悉数追回。干部群众皆大欢喜!

《马向阳下乡记》源于同一题材电视轻喜剧,编导修改调整,着力塑造人物,反映时代、紧贴生活,开拓出一条新农村题材喜歌剧创作表演的新路子。这部喜歌剧故事编导线索清晰、情节紧凑,充满生活气息。这部剧一改昔日歌剧好人、坏人严格划分的脸谱化模式。台上不见阶级敌人,剧中最“坏的”角色刘玉彬也只是谋个私利,满足他爹住在外地想看村里大槐树的小老板而已,没想到迁树也可能触犯国家文物保护的法律。刘二叔勉强收下刘玉彬的“红包”,也并非完全是见钱眼开。更不用说翠花告李云芳那是家里出事缺钱用,好人办错事,情有可原。几位村中“长舌妇”所作所为更是乡村生活本来特色。编导不搞政治上纲上线、舞台艺术树敌,不搞高大全、不搞坏人一坏到底,不给人物硬贴几个标签,增强了角色可信度与戏剧活力,坚持了艺术源于生活的创作原则。

歌剧讴歌的马向阳、李云芳两位年轻党员干部不怕困难为农民办好事、干实事,让群众心服口服。至于正面人物是否可以喜剧化问题,编剧黄维诺认为,“如果是一个农村喜歌剧,这个体裁风格定位是非常好的,比方说马向阳的怕狗,比如那个换场戏的老头每一个村民发一只皮鞋,这是有喜剧元素的。建议主要人物在一定程度上要喜剧化,但是不是那种丑角的喜剧化,而是像契科夫笔下的喜剧人物”。

《马向阳下乡记》音乐语言民族化大众化结合。开场曲富有生活气息,剧词是百姓的语言、舞蹈是群众的舞蹈。戏中四位村妇载歌载舞的表演唱生动活泼,角色宣叙入耳、咏叹动人,音乐乡土气息浓郁,有秧歌小调、有说唱戏曲,依字行腔,一派喜歌剧风格。乐队双管编制加唢呐、笛子、坠琴、弹拨民族色彩乐器,土洋结合。曲调民族调式融合了美声化的大调歌曲旋律,通俗易懂,不乏时代气息。那些富有生活气息的齐唱、对唱、重唱、表演唱生动活泼,承袭了20世纪中国新歌剧、小歌剧传统,准确地表达了人物情感,塑造了角色个性,强化了歌剧幽默诙谐的喜剧气质。作曲家莫凡认为,“臧云飞有大量的歌曲创作的经验,歌剧的歌唱性很强,巧妙地结合民间音乐素材,富有地方色彩,非常接地气。乐队加入山东特色的唢呐、笛子、坠琴、梆子等等,结合吕剧、民歌,使人物音乐形象和舞台形象生动鲜活,尤其四个村妇,非常有特点,无论是唱词还是音乐都很有性格特色”。

《马向阳下乡记》表演朴实。憨厚的马向阳是美声男高音、泼辣的李云芳曾是京剧演员、俏皮的梁会计是吕剧演员、有心计有城府且有农民良知一面的刘二叔是美声男中音。这些唱法不一的演员表演分寸的拿捏相当不错,演活了人物、唱活了角色。同时也带出舞台声音不够统一的问题,一些专家评委认为美声演员应该往民族唱法上靠一些,声音位置推前一些,戏曲演员的声音应该往美声音色靠一些,声音位置靠后一点。莫凡以为扮演会计的吕剧演员“声音表演非常有特色,符合农村轻歌剧、喜歌剧的特点。其实在西方歌剧中如《费加罗的婚礼》和《塞尔维亚的理发》也有那种不是美声的,发出很奇怪声音的有特点的人物。戏曲元素融入歌剧大有发展前途,我们民族歌剧不能只有一种唱法,一种程式的声音,应该是有多种的”。《马向阳下乡记》舞美写实为主,舞台景色秀丽,前有纱幕、后有天幕,虚实交替,视野开阔;人物服装各色各样,土而不俗,景色与人物合一,显示出当今新农村新面目。既有农村特色,又有时代气息。

当然,这部喜歌剧的音乐、剧本、表演仍有许多地方需要修改打磨。比如音乐主题的提炼贯穿,两位主角的音乐形象还可以更加鲜明一些,旋律的写作可以更有特点一些,下半场戏剧节奏的推进可以更快一些,大槐树的高潮戏还可以更有分量一些等等。这部戏的文本、音乐与表演提高质量的空间依然不小。

小歌剧、喜歌剧用群众的语言讲群众的故事,是用百姓熟悉的音乐在抒发百姓的情感。戏剧关怀的内容体现了大众性,艺术表现的形式也体现出群众性。当前,音乐语言的民族化与大众化是歌剧创作需要关注的两个问题,《马向阳下乡记》创作表演团队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观众喜闻乐见,掌声不断,就是对这个戏最大的褒奖。

二、《呦呦鹿鸣》家国情怀

《呦呦鹿鸣》由宁波演艺集团、宁波交响乐团创制演出;孟卫东作曲,王勇、郭蔡雪编剧,廖向红导演,戴延年、胡耀辉舞美灯光设计,朱曼指挥,吕薇、孙振华、薛雷、常振华主演。

序曲开始,管钟独鸣,管弦启奏,旋律抒情。黎明天地间,荒野上青蒿草迎风摇弋。合唱飘出,诗经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20世纪30年代,屠呦呦出生在南方城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想到《诗经·鹿鸣》,故取名屠呦呦。呦呦年幼體弱多病,患肺病长期服药,在父亲照料与引导下,对祖国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50年代适逢高考,立志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屠呦呦选择了中医药学专业。

呦呦婚后生下了双胞胎,她所承担的青蒿素研究项目也进入关键阶段。190次实验失败让这位课题组长进退两难。冥冥之中她仿佛又听到父亲的忠告,反复阅读中医经典让她豁然开窍,找到了低温提取青蒿素的最佳方案。在临床实验最后一关屠呦呦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参加人体用药实验。1972年,青蒿素终于成功用于疟疾治疗临床。43年之后,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

《呦呦鹿鸣》故事简单,抒情气氛浓烈。编导从诗经“呦呦鹿鸣”讲起,引出屠呦呦身世。从幼年患结核病引出屠呦呦立志学医,从高考引出屠呦呦爱情故事,又从医学实验引出屠呦呦为国为民百折不饶、坚定不移,终于试药成功。故事清楚、叙事清晰,有情有理,平凡动人。让观众心随戏走,情动戏里。台上没有套话空话,主创气韵贯通地讲述了一位平凡知识分子不平凡的故事。

《呦呦鹿鸣》编导设计了少年、青年和老年的屠呦呦三个人物形象,分别由不同年龄段的演员担任,解决了主人翁成长过程叙事表演时段过长的问题。有意思的是,编导让不同年龄段的屠呦呦同台对话,揭示主人翁内心矛盾与冲突。通过这些对白、歌唱外化了主人翁复杂的内心世界,让角色的戏剧形象更为丰满立体、真实可信,较好地解决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角色转换问题。歌剧戏剧主题突出、事件集中,表演丰富而戏剧线索始终清楚。作为国内现实题材的歌剧表导演艺术,可以说别出心裁、匠心独具。

《呦呦鹿鸣》音乐主题鲜明,一首《呦呦鹿鸣》主题歌旋律舒展朴实,多次重复、贯穿始终,准确刻画了人物形象,表达了角色情感,塑造了屠呦呦平凡而伟大的普通知识分子形象。合唱开场采用这一主题,先合唱、后独唱,类似序幕,随后引出屠呦呦的出生,短促的木管映衬出父母期待女儿平安的焦急心情,教堂医院里活泼的木管预示屠呦呦的降生,随后引出父亲幸福的歌唱,是一段三拍子的摇篮曲。音乐形象地描述了婴儿降生大家的紧张情绪,与孩子来到人间父母的高兴心情。

第二幕开始,是少年屠呦呦患肺病躺在床上,心情忧伤地唱起歌谣。这段唱腔中竖琴流畅的琶音预示出窗外春意盎然,室内飘出屠呦呦一段悲伤的歌谣,旋律十分优美动听,这也是屠呦呦第二主题,或者说抒情主题与理想主题首次呈现。这一宫调式五声风格鲜明的曲调在全剧中反复贯穿,使用在屠呦呦与丈夫李廷钊的关键唱段,发挥了音乐结构戏剧的功能,同时强调了知识分子追求人生理想的戏剧主题,是第一主题的补充展开,更是男女主人公家国情怀、事业追求的音乐表达。然而,作曲家对女主角形象的音乐刻画并未到此为止。在下半场后半段试药成功,屠呦呦唱出了她的第三主题《青春小草》,完整展示了自己的性格。三个主题性格区别明显,又存在许多内在联系,它们与这部歌剧大多数音乐段落编织在一起,产生对比、变化与展开的关系,形成音乐整体的统一。

《呦呦鹿鸣》是一部歌谣体的民族歌剧,唱段构思完整、句式工整,段落分明、风格多样。歌剧好听的合唱段落不少,药行门前的“中草药”大合唱全是不同的常用中草药名,民间小调特色;中学广场同学大合唱“高考了”舞曲节奏结构是欢快激昂的大调圆舞曲;同乡聚会小合唱“老乡见老乡”采用南方民歌音调;青蒿素提炼成功大合唱是“高考了”圆舞曲变奏展开,喜悦欢快;试药间合唱“滴答滴答”是进行曲风格的呈示,节奏紧张有力;试药成功大合唱“青青小草”是众人喜悦心情的概括,传统小调,朴实亲切。一台歌剧唱腔中西调式杂陈,色彩丰富,曲调土洋结合,显示了作曲家抒情叙事的旋律创作才能。

《呦呦鹿鸣》表演出色,少年、青年与老年屠呦呦三位演员恰是个人成长不同岁月,表演入戏,心神一致,深得观众认同。集体表演的药行合唱、中学广场合唱、设宴约会招待众人的表演唱、试药等待的合唱表演尤其出色,唱演俱佳,戏歌一体,活泼生动,达到了音乐准确展演戏剧、推动剧情发展的目的。

《呦呦鹿鸣》舞美简洁大方,一场一景,写实为主,虚实结合,场景不多。室内家景、实验室、医院布景簡单,利于演员聚散组合。配合灯光明暗散聚的处理,舞台干净利落,叙事清晰准确。室外一色青蒿草碧绿盎然,配合白色的科研人员服装,色调鲜明且色彩统一、主题突出,赋予这部抒情歌剧强烈的抒情气质。

当然,作为歌剧初演,戏剧与音乐质量提升的空间仍有余地。下半场戏剧如何更为紧凑流畅,戏剧涨落如何更加自然舒展是编导演员戏剧修改应该考虑的问题。上半场屠呦呦患病唱段音乐,下半场戏剧音乐的结构,大咏叹调高潮建立以及部分宣叙调不顺口的音调当是作曲家音乐修改的重点。

三、《有爱才有家》书写大爱

文化部扶持重点民族歌剧《有爱才有家》在2018年初常州大剧院演出,3月6日在武汉琴台大剧院巡演,随后进京参加全国舞台剧展演。歌剧由王原平等作曲并配器,胡应明执笔编剧,邓德森导演,荆州九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武汉大学艺术学院联袂演出,湖北省歌舞剧院乐队演奏,罗依林指挥,刘丹丽主演。

《有爱才有家》剧情简洁、内涵丰富。女主角刘德芬既没有骄人的成绩,更没有惊奇的戏剧情节。舞台上发生的是普通人生活中的平凡事情,单位年轻人工作不安心,老年人年纪大有点糊涂了,孩子交不起学费等等。刘德芬朴实善良的言行举止却触动了人心,打动了剧场里的每一位观众。编剧胡应明讲的刘德芬故事确实“艺术化地再现”了当代平民百姓的好人好事,却没有拘泥于原型人物模范事实的罗列。编、导、演主创团队三次赴刘德芬所在福利院采风,采访她的同事与子女,深入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找到了刘德芬做好人好事的隐秘动机。

歌剧研究会副秘书长王道诚认为这部歌剧“小故事、小人物揭示了大主题、大题材。编剧紧紧的抓住了人间大爱。刘德芬呼唤了人与人之间无私的关爱和关照”。

《有爱才有家》音乐动人。作曲者王原平认为,“民族歌剧一定要好懂,让老百姓听得懂,第二要好听,也愿意听,第三是能够打动人心的音乐,而不是技巧的炫耀”。《有爱才有家》主题歌旋律贯穿全剧,音乐形象鲜明、准确。

《有爱才有家》的舞美是小制作,花钱不多、换景不多且舞台效果相当不错。公安县级歌舞团初起的创意绝非大投资、大投资、大场面。然而,“舞美既干净又现代,不是实景的大制作,而是很简洁的歌剧制作。这个舞美确确实实跟国际歌剧的现代的潮流是同步的,非常简洁,建筑一个窗檐、一个门洞就表现了,几个方框天幕一挂就表示了福利院的成长,变成了楼,特别有意思,我欣赏这个做法。”歌唱家李元华评论说。

当然,这部歌剧要突破好人好事剧的单纯格局,大爱之下扩展戏剧人性关怀的深度扩展,塑造人物丰满的性格,需要主创们进一步的努力。

结 语

以上三部现实题材歌剧都以民族歌剧冠名,主题不同,风格各异、形式不一,绝不雷同,显示出歌剧展演现实生活的强大艺术魅力。说明民族歌剧发展不可能只是正歌剧,板腔体,还有喜歌剧、轻歌剧、小歌剧,歌谣体、歌舞体、说唱体等多种创作体裁与创腔样式,必然有多种唱法、多种风格。近二十年来中国喜歌剧、小歌剧几乎断档绝迹,现实题材剧目难觅,历史题材剧目创新不够,西方歌剧学习偏重现代,传统音乐创腔方式借鉴无力。歌剧创作的观念出现一些问题。艺术家忙于学习西方歌剧各种样式的表面音响,照猫画虎,描红过多,忘记了土洋结合、中西贯通也是歌剧发展的一条路子。忘记了新歌剧乃至样板戏“洋为中用”一些成功的創作表演经验,忘记了西方传统歌剧、中国传统音乐行之有效的常规创作方式,致使中国歌剧之路越走越窄!

回溯西方歌剧几百年历史,绝非一条路子、一种样式。轻喜歌剧、小歌剧一直伴随正歌剧、大歌剧款款前行,互补共进。所以,吸收外来也应该有多种方式多种风格,正歌剧只是一种风格而已。如果说中国歌剧的发展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那么《马向阳下乡记》的喜歌剧路线,承接了20世纪中国乡村轻喜歌剧的香火,体现了民族歌剧大众化、时代化的亲民特质。

歌剧《呦呦鹿鸣》主创紧紧把握住了歌剧音乐擅长抒情的剧种特质,一段段唱腔宛如一首首动听的歌谣,在剧情展开中有机地串联一起,在音乐中展示戏剧人物成长轨迹,刻画人物性格、显示人物心理,较为成功地塑造了科学工作者的舞台形象。主人公的平凡与伟大在人物命运自然展开中得到统一。音乐与戏剧水乳交融宛如抒情诗一首、水墨画一幅,意境独存,淡雅相宜,情浓于理。在现实题材当代人物音乐戏剧创作中卓尔不群、独树一帜。主创人员不唱高调、不讲大道理,尊重事实,尊重历史,不妄加笔墨,平实书写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事业追求,戏剧音乐形象建构的完整完美指日可待。

歌剧《江姐》作曲家羊鸣老师谈到《有爱才有家》剧本与音乐时说:“作曲家王原平我十分的崇敬,他的音乐把握得非常好,而且不温不火,感情到位,这个歌剧(音乐)是重内心的。”

《马向阳下乡记》《呦呦鹿鸣》《有爱才有家》讴歌当代平民英雄,赞颂他(她)们生活中的真善美,歌剧内容有所突破、形式有所创新。返回现实生活、回归调性调式旋律写作传统,广泛借鉴中西传统音乐手法刻画新时代新人物、描写新城乡新环境。雅俗共赏的创作方向与继承创新的艺术成就值得充分肯定。至于能否成为歌剧精品,仍有一个继续修改加工的过程。

歌剧的当代化与大众化是剧种发展绕不开的一个课题,内容、形式的当代化、大众化首当其冲。观众的内容需求与审美爱好创作者不得不认真考虑问题,观众对熟悉的话语总是比生涩的艺术表达更加容易接受。鉴于现实题材与当代人物的歌剧书写既定模式可循,反倒为有才华的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新天地。深入生活、深入传统去创作创新,中国歌剧之树才会枝叶繁茂,歌剧之路才会越走越宽阔。只要歌剧艺术家社会良知与艺术创造力尚在,坚持双百方针,中国歌剧的当代繁荣只是一个早迟问题。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新世纪中国歌剧音乐剧创作研究》课题文章,课题批准号:14BD047)

傅显舟 博士,北京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 荣英涛)

猜你喜欢
喜歌剧鹿鸣向阳
新年话“福”
浅析法国喜歌剧
字海拾“贝”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呦呦鹿鸣——中国古代器物之《五彩百鹿尊》
喜歌剧《拉克美》音乐中的“异域主义”研究
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