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丹珺 汪辰
摘 要: 自闭症学生的认知行为特点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师教学的直观性、生活性与一致性,创设情境有助于教师将生活中复杂的具象物体变得鲜活生动,易于学生接受与理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升课堂学习效能。作者将情境创设技巧应用于学校“伙伴三人行”的课堂模式中,在生活数学、绘画手工、唱游律动三种不同类型的课堂中体现出情境创设的直观性、生活性与一致性;三位授课教师将不同学科领域紧密地串联起来,凸显了知识的整体性,最终达到了让自闭症学生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学有所得的目的。
关键词: 情境创设 自闭症学生 学习效能 伙伴三人行
由于受广泛性发展障碍影响,自闭症学生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及表达信息等渠道中受到了“干扰”,导致语言发展迟缓、认知水平低下和社交能力缺失等明显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自闭症学生在接受外界环境刺激时需要更加直观化、生活化及多感官的信息输入。因此,面对以中重度自闭症学生为主的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时应当采用综合性教学策略,教学内容需要直观、易懂地呈现出来,其中最主要使用的就是创设情境。所谓创设情境,简而言之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创设的场景能进行生活化的直观呈现,使枯燥课堂变得丰富有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积极性。
一、“伙伴三人行”课堂架构初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为了营造全校教师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业务学习氛围,充分发挥经验丰富教师、骨干教师、党员教师的教学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学校教师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水平,学校尝试开展以“伙伴三人行”为主的课堂架构模式:以一名党员模范教师或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为主带领两名青年教师共同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伙伴三人行”课堂教学研讨包括理论与实践。结对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特点采取“包班制”课堂教学模式。三位授课老师围绕同一个教学主题,根据三门学科的不同特点共同选材、设计、备课、准备教辅具。为了促进每一位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合理、艺术地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同级教师之间能够资源共享,尤其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打通学科”的通才教师,授课教师需通过抽签决定自己所上的学科。
本文中的“伙伴三人行”课堂架构下,三名教师分别准备了生活数学、唱游律动和绘画手工三类课程。
二、情境创设技巧在课堂中的应用
(一)情境创设与自闭症学生需求
掌握一定的课堂情境创设技巧,能够帮助特殊教育教师从学生发展角度思考教育问题,能够帮助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时做到“以生为本”。首先,自闭症学生普遍缺乏情感的内化感知与正确表达。创设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习者的内在情感,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其次,自闭症学生在已习得技能的迁移中往往成为生活的弱者。作为自闭症学生教育干预的最终目的,教会学生参与生活、学会生活非常重要,在特殊教育学校课堂中,提倡生活化、情境化、一致化的教学符合自闭症学生技能迁移发展的需求。最后,由于自闭症学生的低龄化特征显著,他们的认知理解大多处于直观思维阶段,创设情境有助于教师将生活中复杂的具象物体变得鲜活生动,易于学生接受与理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升课堂学习效能。
(二)情境创设技巧在“伙伴三人行”課堂中的体现
1.创设整体情境下的教育教学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教学原则中提到教学需要具有“彻底性原则”。第一,教学要讲究将学科各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将教学前后的因果关系相互联系。第二,教学要讲究实用性,在复习和练习中提高能力。在课堂实践中,生活数学、唱游律动、绘画手工虽然是三门不同类型的学科,但是面对自闭症学生的发展需求时,可以尝试将这三类看似不同的学科相互联系起来,利用情境创设的一致性体现夸美纽斯提出的教学的彻底性。
根据学校四月份活动一级主题《衣食住行》及班级所在义部的二级主题《果实》,三位授课教师在这样的主题背景下确定了本次生活数学、唱游律动、绘画手工课围绕《苹果树》为三级主题开展学科教学。此外,结合学校的生态环保理念,初步构想在绘画手工课中带领学生制作“苹果树”教学具,再将这些教学具投入到生活数学课中使用。在音乐课中选择的一首自编儿歌《苹果树下》也将在生活数学、绘画手工课中作为学生学习的背景音乐,一以贯之,教师顺利创设了三节课的整体音乐情境,使得生活数学、绘画手工与唱游律动课之间相互照应,既有内容的联动,又有情感的交融。
考虑到班级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两棵树》的绘本,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进行导入渗入,尝试自编《一棵苹果树》绘本。例如,首先让自闭症孩子在绘画手工课上与教师一起制作出《一棵苹果树》的绘本;其次,教师将制好的绘本材料作为下一节生活数学课《一棵苹果树——6的分解》中的教学具;最后,教师将绘本材料引入唱游律动课《苹果树下》中,并作为学生重要学习环节的教具。
2.创设主题背景下的教育教学
教师围绕三级主题《苹果树》创设的一致、整体的情境氛围,减少了自闭症学生因情境的突变或频繁改变而带来的焦虑感和不适应,反而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感及秩序感,帮助自闭症学生提升学习效能。在统一、整体的“苹果树”情境中,三门学科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再次利用情境创设的技巧,充分发挥学科的特性,满足自闭症学生的学习需求。
(1)绘画手工课《一棵树》情境创设技巧
①巧设故事疑问
结合上周的绘本教学《两棵树》导入本节课,教师先出示教具大苹果树(上面只有未熟的小苹果),让C组学生认一认这是一棵苹果树。通过“一棵苹果树到底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作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疑问与好奇进入绘本的学习。
②巧用课堂材料包
在学生对绘本内容初步熟悉之后,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一起制作绘本中的一页。初次制作时需要让学生拿着皱纹纸揉成一个一个纸团,再粘贴到已画好树的底板上。在此过程中,每个孩子能够得到一份材料包,材料包中的红色、绿色皱纹纸已根据绘本内容提前准备好,方便学生制作出来的内容与绘本故事中的其中一页匹配。
③适当的个别化支持
本班学生共有7名,自闭症学生占比一半,本次制作由AB组学生操作,C组一名学生由于未到达能独立揉纸团的能力,因此安排他通过帮助AB组学生撕双面胶的方式参与活动。接着根据每个孩子制作出的绘本初稿再要求加大难度进行制作。A组材料包为A4白纸(用来绘画树)、四分之一A4白纸6张(用来绘画苹果)、水彩笔、剪刀和双面胶。B组材料分为两种,B1材料包为虚线画的树、虚线模板的苹果(连线后涂色)、蜡笔、双面胶;B2材料包为实线画的树、实线画的苹果(涂色)、蜡笔、双面胶。C组为刮画纸(练习排线)。根据第一次制作的绘本初稿对应这次制作绘本时需要的红苹果和绿苹果的数量。C组在教师事先剪出的一个苹果模型中进行刮画的操作,完成的作品作为本次绘本的封面。
附:自编绘本《一棵树》
从前有一颗苹果树,长了6只苹果。
星期一,红了一只苹果,今天有1只红苹果和有5只绿苹果。
星期二,又红了一只苹果,今天有2只红苹果和4只绿苹果。
星期三,又红了一只苹果,今天有3只红苹果和3只绿苹果。
星期四,又红了一只苹果,今天有4只红苹果和2只绿苹果。
星期五,又红了一只苹果,今天有5只红苹果和1只绿苹果。
苹果树想:什么时候我的苹果能够全红呢?
(2)生活数学课《一棵苹果树——6的分解》情境创设技巧
①教学具的延伸使用
教师出示绘画手工课上第一次制作的绘本,点数红苹果与绿苹果的数量引出6的分解,比如星期一,有1只红苹果,5只绿苹果,共有6只苹果,那么6可以分成1和5,以此类推。
②社交情境围绕主题材料展开
开展《找朋友》的社交游戏,要求学生将已经获得的“苹果”图片奖励数量与放置在小椅子上的不同“苹果”教具数量能够加合为6作为游戏条件,进行数字的合成练习检验本次教学的有效性。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复习绘本故事内容及6的分解,也能够锻炼社交沟通技能。为下面一个分层训练环节做好铺垫。
③适当的个别化指导
A组学生能够独立进行6的加减法练习;B组学生能够根据绘本内容提示摆放相应颜色的苹果感知6的分解;C组学生能够在老师辅助下完成苹果的拼图。
(3)唱游律动课《苹果树下》的情境创设技巧
①情境活动的有效迁移
從听鼓声、抢“苹果”、粘贴“苹果”到“大树”上作为本次活动的导入游戏环节,而这个教学过程的材料就是绘画手工课第二次学生制作绘本的材料。由于时间关系,绘画手工课上学生没有全部完成“苹果树”制作内容,可以延伸并衔接作为本次唱游律动的导入又是绘画手工课的结尾,还可以作为歌词内容的理解环节。
②适当的个别化支持
导入活动后引出本次教学的歌词内容,再一起学习本次儿歌。为了进一步表现歌曲,运用不同的乐器沙锤、铃鼓演奏本首儿歌。最后以小组比赛的形式结束本节课,分成红苹果组和绿苹果组,每一组均有ABC组的学生,由A组学生演唱、BC组学生演奏的形式进行趣味比赛。
附:儿歌《高高的苹果树下》歌词
在那高高的苹果树下,
坐着快乐的你和我,
我们唱歌做游戏,
在那高高的苹果树下。
三、效果与反思
通过“伙伴三人行”课堂架构的实践探索,笔者发现自闭症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下在已有经验的铺垫下更容易接受新的教学内容。由此得出结论,在一定主题背景下串联各学科内容,协调创设相关教学情境,提供个别化教育支持等策略都能对自闭症学生的教育康复起到良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闭症学生的课堂教学效能。当然,这样的尝试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思考与探索。通过本次实践,授课教师对利用创设情境技巧应用于自闭症学生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在今后活动中会继续摸索前进,为自闭症学生真正能够学有所得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祝辉.情境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
[2]文嘉玲.情境教学法探源[J].科技信息,2008(23).
[3][捷]夸美纽斯.傅任敢.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李吉林,田本娜,张定璋.李吉林情境教学——情境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5]谢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