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婷
[摘 要] 要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从课程、教学、评价三个宏观途径建立认识,并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当前的数学教材蕴含着课程、教学、评价的重要思路,将它们与核心素养培育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实现核心素养落地.
[关键词]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育途径
2016年,由北师大林崇德教授领衔发表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于是,中国基础教育界迅速掀起了一股核心素养研究之风,纵观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研究者多是基于自己的经验与视角,在对核心素养进行着多元解读. 2001年全面推开的课程改革,也曾遇到这样的情形. 可以说,这样的研究是当前的范式使然,其保证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连续性,但同时也容易让对新事物的研究囿于已有范式当中. 作为一线教师,笔者更关注核心素养培育及其落地的问题,而结合传统教学思路,这样的目标实现显然需要关注课程、教学以及评价三个最基本的途径. 本文以初中数学为例,就这三者谈谈笔者的浅显观点.
数学课程:初中数学教师的应有视角
尽管当前一线教师大多经历过始于2011年的课程改革,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一线教学的情境中,教师对课程的关注并不是很多. 因为对这种源头的关注往往并不能切实提升教师的应试教学能力,且不在当前对教师的评价范围之内,这样的导向决定了教师对课程及其意义的“漠视”. 但从核心素养的角度看,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看,从学生成长需要的角度看,忽视了在教学中建立课程视角,那这些目标其实是难以达成的.
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需要清晰地认识到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需要认识到数学课程在让学生掌握“四基”的基础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这里的表述都是基于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性质”形成的,其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体现在教师的视角之内呢?不妨以“全等三角形”为例来进行一个分析.
全等三角形是初中数学几何内容中的重要内容,人教版教材中,在本章引入时先给出了“全等形”的概念,而这个概念是基于生活进行的经验描述,其后教材设计了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数学活动四个内容. 前三个内容在数学教师看来,就是很常规的内容,因为通常都是这么教的. 从逻辑关系的角度来看,这四点内容依次来教,也似乎没什么新意,可从课程视角来看,就应该发现在第一节中建立全等三角形概念的时候,所用到的生活实例、基于“完全重合”的定义等,就是体现的从生活走向数学的意蕴. 而在强调全等的时候,特别指出“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这实际上在帮学生构建一个动态表象,以让學生更好地基于心理规律去构建对全等图形的认识,这就是数学的基础性与普及性的体现. 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一内容中,教材设计通过五个探究,分别得出若干种判定方法,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加工对象主要是抽象之后的图形,而思维方式则主要是逻辑推理,于是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抽象与逻辑推理能力. 待学生对三角形全等判定掌握之后,大脑中对全等三角形的表象将是清晰的,其是可以以模型的形式迁移到其他的问题解决过程中的. 因而,这样的教学过程囊括了史宁中教授所概括的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客观上就促进了核心素养的培育与落地. 而“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与数学活动,实际上是三角形全等知识的迁移.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意识,以让自身在进一步明确课程意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完整地建构对全等三角形的理解.
由此可见,教师的课程意识是保证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而在实际教学中则需要结合课程性质来更好地建构课程意识.
数学教学:以深度学习为特征的研究
数学教学发生于课堂,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在课堂上实施深度学习以作为保证. 深度学习不同于一般学习的地方在于:其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学生主动地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与新的问题情境发生积极的作用.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将是评价深度学习发生与否的最为关键的指标. 从思维方式上来看,逻辑思维以及在此思维基础上形成的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效联系,又是教师直接观察的对象. 就初中数学教学而言,我们认为只要关注到学生的知识与经验基础,并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策动学生的思维,就可以让深度学习得以发生.
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没有急着呈现本课的课题,而是先让学生回忆全等三角形,然后呈现图形并提出问题:如果将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连接起来,那这个对角线是否是直角的角平分线?这个时候,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直觉,是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的. 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将这个正方形压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实际上是菱形),那原来的结论还成立吗?这个时候学生仍然可以根据直觉进行判断.
在学生基于直觉形成认识之后,可以从数学的角度提出要求:能否进行严密的数学证明?学生此时自然想到用全等的知识去证明,于是选择三角形的全等判定法则,就成为学生回忆旧知并将旧知迁移到新问题中的主要体现. 这里有一个特别好的现象就是,由于问题相对简单,相当一部分学生可以在大脑中完成证明,这实际上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其后,再引出本课的主要课题: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是否相等?
这个问题看似与三角形全等没有直接关系,而学生在证明的过程中必然是要根据想象进行证明,或者是在草稿纸上作图进行证明,无论是哪种证明方式,都会在此过程中生成三角形是否全等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形成,严格来说就是旧知识与新问题情境互相作用的结果,也是本课深度学习的重要环节. 事实证明,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证明很少要教师的干预,少数对学困生的干预,也应当从新旧知识作用的角度进行,而不应当直接告知学生方法,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素养培育.
深度学习还有一个重要体现,那就是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反思,这种自我反思是指向学习策略的,是面向元认知的,这是重要的深度学习表征. 在上述学习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反思“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这一结论是如何证明得来的,并让学生从已知、求证这两点之间思考证明过程,在反思的过程中精简证明过程,以让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将这个证明过程复述出来. 这样不仅是从记忆规律的角度增强了学生的记忆效果,还可以让学生在反思过程中进一步让思维清晰化、条理化,而這对于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显然是必要的,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能力也可以视作是关键能力之一.
从学生学习反应的角度判断其是否处于深度学习的状态,是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 因为教师设计的问题如果不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那深度学习实际上就没有发生. 相对于课程改革初期的课堂气氛活泼而言,数学课堂上的深度学习,更期待看到的是学生表现出愁眉紧锁之后的恍然大悟,亦即是愤悱状态之后的启而发之,这才是深度学习的重要表现.
数学评价: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去进行
评价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数学教学的关系中,教师是评价的主体而学生是评价的对象,教师基于什么样的教学哲学、教学理念与教学目的去评价学生,学生就会处于什么样的学习状态当中. 显然,这里我们倡导从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去评价学生.
核心素养强调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由数学抽象、逻辑推理以及数学建模三个方面(史宁中教授将数学运算、直观想象与数据分析归纳到这三个方面)组成,判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效程度,就可以看学生的数学抽象水平如何,逻辑推理的严密程度怎么样,数学模型是否有效形成并能够迁移运用.
譬如我们看学生在全等三角形这一章的知识学习情况,不仅要从应试的角度看学生的解题能力,还要从核心素养的角度看这样的几个观察点:一是学生能否有效地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抽象,比如从全等的角度看事物,简单如对生活中相同对象的描述是“相同的”还是“全等的”,虽然说生活中没有必要以数学语言去描述,但有无意识却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二是学生能否将三角形全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譬如数学活动中有一个“用全等三角形研究‘筝形”的活动,这个活动中既有学生的动手做——画、测量、折,又有学生的动脑思——猜想并证明其中的等量关系,更用到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这就是知识的迁移应用. 通过学生的迁移应用水平,往往可以判断学生的能力是否真正形成,从而进一步判断核心素养的培育情况.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真正从课程、教学、评价三个途径去寻找有效的核心素养培育途径,是下一时期教师的研究重点,是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