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冰清 曹克亮
摘 要:人生必须做一件自己认为可以度过人生的工作,如果没有什么来填补这个空洞,这个空洞就是寂寞。即使外界复杂又混沌,我们依然得要保持清醒独立。
关键词:专业知识;教养;责任感;独立思考能力;自我意识
事实上我对职业生涯规划这个论题是没有充分话语权的——作为一个从(近来年就业率一直很高的)财务管理专业转入(就业率每况愈下的)法学专业的学生。但如果上大学只是为了考虑就业状况,那就把学习变成了一个单向的机械的过程;所以我学什么专业没想过好不好找工作,我只管我自己喜欢什么、对哪个领域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我只管我的状态能不能让我自己感到满意。因此,我的整篇论文是基于两点前提的:一、我正在学习的专业是我自行选择并喜爱的;二我不会因为走上职业化道路就消亡了我的热情。所以下面我也就不会再把这两点作为“职场新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来论述了。
专业知识对于有一部分人而言,或者是审美性的装饰、或者是作为符号的堆砌利用、又或者是仅仅为了justify……但是把专业知识投入到职业生涯显然又是另外一回事儿了,并且要求更高。见过一些本科还未毕业就以本专业自居的人,姿态感和身份迷幻性很强。大多数专业领域的知识是至今也没有研究穷尽的,也没有穷尽;经过大学四年的课堂学习也只可能是学习了个皮毛,所以得要时时刻刻保持自我怀疑、时不时地进行自我审视,这一点对于观点输出类专业更加重要。而完备的专业知识储备是从业者最基本素质,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投入,同时也是今后在某个职业领域中话语权的获得。在此基础上再界定一个人是否能够很好地从“本专业”进入到某项“事业”,并仍然保持优秀;就在于这个人会不会因为走上了职业化的道路就熄灭了热情,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为这项事业投入重复练习的时间。
在检索与我论题相关的书籍的时候,大概找了五六本书却都被目录强行耳濡目染到这样一些观点:在职场上要懂得察言观色、对上级指示唯命是从等等。我对此是非常不同意的,我一直觉的“教养”、“得体”,和过于早熟地懂得察言观色、懂规矩是两码事。后者的是有在权力关系的不对等的意思在,并且在运用中也往往看人下菜碟。而教养是从一而终的,它并不来源于服务意识,它强调的是距离和边界,不必左右逢源;那种世故的“八面玲珑”往往要求人不能有边界,要豁得出去,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两者的本质差别也在于是否真诚,我永远都不会提倡一个人在职场上去要学着懂得处世之道,讨人欢心的“服务精神”也无须有,职场不就是一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分不开的,所以只要顺带把生活中你的那份真诚与教养也带到职场中去,那就够了。
大众文化总是把“梦想”这个词滥用,因为这个词极具感染力;但其实比梦想更准确的词是责任和义务,对自己以及对外界。很多职场新人总会陷入这么一种自我认知局面——我是不平凡的、我要干大事儿。这一点我保持不置可否,毕竟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在與“接受自己是平凡的”做抗争。但这不表示你可以对工作中一些日常的小事不屑不顾,甚至还因为认为那些事匹配不上自己的才能,就撒手不管。如果有梦想,那前提也是当下的困境,而不是虚幻的景象。完成好自己的任务这是基础,在此之上你完成的好不好才是测量你与你梦想的量尺。事实上,我认为恰如其分的责任感在一份工作是最为紧要的,这是一项高级的优秀品质,远胜于饥饿感(梦想)。
最近越来越发觉同龄人身上已经渐渐开始流逝流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许是因为生活太“充实”“热闹”,以致于很少有时间发散思考。“充实”意指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碎片化信息的充斥。“热闹”意指很多人比起独处更喜欢混在一群人里或依附于某个特定的人,避免一切可以独处的时候,甚至否定自己的一切想法而宁愿相信他人没有根据的话。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呆在他的房间里。[1]在庞大的信息流人流里,我们很难必须保持清醒独立,很多人在这个时代中失掉了独立自主思考的能力,然而这一点几乎是完全决定了一个人的事业可以达到的高度。若是具有真实领悟和思考的活力,自然会深入事物普遍的规律和其本质;而不是附庸风雅、囿于类别与装饰表象。而且人和人之间唯一不可能模仿的东西就是解读信息的方式和能力,你可以模仿结果(抄袭),但永远不能得到整个有机生长体系,也永远不能得到那般生命力。继续探根究底,会发现其中的一大原因是人们自我意识的缺乏;然而在某个程度上说,自我意识的充分觉醒直接推动一个人的好奇心和格局。我小的时候,偶尔会怀疑自己的自我意识是不是过高、个体意识过强;现在我觉得我不该有这样的不安,是让我会对自我意识产生不安的环境不够好。我的自我意识不是过高,是不够,永远不够。
没有想法的时候,上网在搜索栏里输入了“职场新人应该培养的基本素质”,粗略浏览了一些高赞答案,发现答案都不外乎这一点:“谦虚好学”。从词义本身来讲,这是一个优秀的品质;但在当下这个背景下——无论是职场还是整个社会等级关系氛围浓重,我更希望大家不那么“谦虚”。且不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种话了,“师兄”“师姐”“学长”“学姐”这套语言体系都已经让我稍觉不解了,如果这只是被视为一种单纯的礼貌性称呼,那倒还好说,但有人多人是实实在在的事事请教“学长学姐”,并对他们那一套深信不疑(例子还用我说我吗?“xx老师的课是水课,尽管不去吧”、“期末考试有文库,这课别太上心”)。上述这些词汇里农耕文明亲缘制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以至于连称呼比自己早几届的同学(学“长”)都要体现出层级来。在职场上情况也一样。当然它的反面以年轻为本目中无人或理所当然地自我辩护我也是同样不认可的,这样的话我想情况也许会变成经验主义和唯心主义抗衡了,讨论到底是经验更重要还是唯新更重要是毫无意义的,人最可贵的是站在时间线以外观看,自我认知不局限于年代划分才是真的前卫。我发现一些优秀的同龄人和我所敬重的年纪比我大的人身上皆有这些特质,他们从不以年轻为由处处为自己辩护也不自诩有足够多经验处处妄图指导他人。尽管文章讲的是职场新人应具备的素质,但当我们为一项事业投入数十年之后,希望我们也永远不要讲出“我是过来人”这样的话语。
以上是我所认为一位初入职场的新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人不能没有工作,因为工作会让我们将无穷无尽的焦虑不安集中到一些相对较小,可望实现的目标上来。它会赋予我们大权在握的感觉,会使我们有尊严的感到疲惫。
[参考文献]
[1]阿兰德波顿 《旅行的艺术》2002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