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活平
【摘要】 《品德与社会是》是小学阶段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品德與社会》不仅会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感知社会,提升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在此我们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进行简要探究。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下 小学《品德与社会》 有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5-034-01
0
传统的小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等传统学科重视程度较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及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逐渐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所以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效果提升就成为教师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让学科教学内容紧密切合学生生活
我们对小学生开展《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培养小学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能够以更加乐观的心态、更加积极的情绪投入到品德与社会的学科教学活动中来,提高小学生的生活能力,保证学生能够成为一个高品质、高素质的社会人。所以,在品德与社会的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科教学内容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显著提高。例如在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向文明》中的第二部分《社会文明大家谈》教学中,教师就组织学生开展了以生活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深入的讨论,让学生总结在学习中、生活中、和同学的交往中,在自己身上存在的或者自己见到的、听到的那些不文明的行为。因为这个活动和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很近,所以学生们的兴趣很高,探究也很深入,列举了一系列的不文明现象,比如学习中不求上进、抄作业、课堂秩序不好、影响他人学习等,在交往中不尊重他人、随意给他人起外号、随意打断他人的谈话等,生活中随意吐痰、乱丢杂物、不遵守公共秩序、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折花草等。在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探究和归纳的过程中,也让学生认识到了很多在生活中并不被人注重的细节,往往就是体现一个人是否文明的重要表现,从而让学生形成了一个正确的文明观,让学生能够进行深入的自我反省,杜绝不良行为的发生,促使学生成长为一个良好的、有教养的、有文明素养的人。这个目标实现了,教学效果自然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让课堂教学方法更加科学丰富多样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早已经沿用了太长的时间,小学生对于这种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早已经失去了足够的耐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产生了厌烦的心理,出现了逆反的情绪,这对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形成了严重的阻碍,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造成了极大的制约。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用更加科学、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教学效果实现更大程度的提升。为了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入感知与透彻理解,教师可以采用为学生创设多种教学情境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中获得特定的情感体验,实现教学效果的强化。在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第一部分《不能忘记的屈辱》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以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受到的来自于各个列强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伤害的资料,可以有图片,可以有视频,可以有文字史料,比如八国联军在中国的烧杀抢掠、圆明园的一片火海、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划地而治、南京大屠杀中30万无辜同胞的殒命、日本“731部队”的惨无人道的细菌作战等等。这些资料把学生带入了那段屈辱的历史当中,让学生明确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理念,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坚定信念,实现教学效果的大力提升。
三、让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激励作用
当代的小学生是明天的国家建设的生力军,我们必须在培养学生丰富的知识素养的同时,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保证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组织多种形式、多种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发挥更大的激励作用。例如在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人类的家园》教学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高度热情,充分认识到保护自然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生活当中不能保护环境、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调查,并通过一定形式的宣传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理念,唤醒全社会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家园的意识,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高度重视本学科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作用,采用多种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科教学的有效性,为小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陈丽,任晓梅.浅谈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J].教育科学:全文版:00254-00254.
[2]陈青.牵手生活,润物无声——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效性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0(21):83-83.
[3]李新军.源头活水润物无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感悟[J].读写算:教师版,2015(26):247-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