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灵动课堂建构的“点睛”之策

2018-07-30 02:49刘柏刚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建构策略灵动课堂点睛

刘柏刚

【摘要】在教学改革的路上,“从儿童出发”成了现在最响亮的声音。如何做到“从儿童出发”,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给予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教师的点拨,促成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教师只有相信学生,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灵动起来。

【关键词】数学教学 灵动课堂 建构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然而,现在的教学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效,对不同的声音充耳不闻,按教师说的做,成了学习的准则,长此以往学生的创造力、思考力怎么能提高呢?

有位专家将教与学的关系比作一副八卦图,非常形象,教师的作用就是画龙点睛,在关键处点拨,让学习真的发生,让课堂灵动起来。

二、构建小学数学灵动课堂的意义

1.激活学生的思维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此过程中得以动态生成,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让课堂呈现全新的面貌。

片段一:教学0.1里面有( )个0.01。

当我们结合直观图认识到0.i里面有10个0.01后,有一位学生高高举着手,情不自禁地说,他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

他说,可以把0.1看成1角,把0.01看成1分,1角里面有10个1分。通过赋予0.1、0.01具体的生活含义,转化成以往学过的知识来学习新问题。这个方法得到了教师充分的肯定。这节课,这一天甚至很长时间这位学生都心情愉悦,拉近了他和数学之间的距离。

2.激发教师的智慧

李烈教师的一个观点引起了笔者的共鸣:穷尽——走出思维的误区。她说,“力求穷尽”,应该说也是数学教学中需要防范的一个问题。当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运用多种策略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正确、有效做法。但是,这绝对不意味着数量越多,质量也就越高,效果就越好,绝对不是多多益善。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懂得取舍,要善于捕捉和挖掘教育的契机,不断反思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师要有反思课堂效果的意识,从源头上找不足,发展实践性智慧,让数学课堂真正灵动起来。

片段二:教學《组合图形的面积》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题:

题目的本意是用“补”的方法解决,但却有一位学生想到用“割”的方法来解决:用大长方形的面积一(小三角形面积×2+小长方形的面积)。

求两个小三角形的面积之和是难点,但题目没有告诉我们分割出来的小三角形完全一样,所以用大长方形的面积一(小三角形面积×2+小长方形的面积)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这样的方法是不严谨的。

虽然方法存在一点问题,如果改变一下思路,用两个三角形的底之和去乘高,用“割”的方法也能顺利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处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三、构建小学数学灵动课堂所采用的策略

1.等——花开有时须静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数学的学科优势,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课堂上应留下足够的时间、空间,允许课堂上有不同的声音。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谨慎,总想扶着学生,按照常规的路子行进。如果能充分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自我探索,对其合理的想法给予充分肯定,不但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而且不经意间还能给我们带来惊喜。

片段三: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学习完例题让学生尝试“试一试”。

小营村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鱼池,后来因扩建公路,鱼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鱼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在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再解答)

一般的思路,根据图,由150÷5求出长方形的长,20-5求出现在鱼池的宽,相乘就得到现在鱼池的面积。虽说题目已经“圆满”解决了,可有位学生依旧举手,且看看他有什么“高见”吧:

宽是5米时,面积是150平方米,把宽看成4份,减少了一份,那三份就是150×3,同样求出现在鱼池的面积。

想法不错,通过画图整理信息后,数量关系相对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灵动,导致精彩呈现。

片段四:下图是李镇小学的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如果这块试验田的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你知道原来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先在图上画一画,再解答)

48÷6求出长方形的宽,48÷4求出长方形的长,用长乘宽算出原来试验田的面积。我们分析解决完这题,还有一位学生高举着手呢。笔者不禁窃喜,期待这位学生给大家带来惊喜:

48+6得到试验田的宽是8米;宽8米是4米的2倍,所以原来试验田的面积是48平方米的2倍。

如果说一般的解答有模仿之嫌,但这样的回答不得不说他有了自己的思考。我们要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解决问题,思维的碰撞会让学生爱上学习。而事实上,学生在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突发灵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倍比关系来解决问题,具有很强的逻辑抽象能力,为那位学生的精彩思考而喝彩。

2.问——非问无以广识

追问是引导学生更为深入理解数学本质的手段。在动态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问答、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做即时的疏导、点拨,适时“追问”可以对主体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片段五:教学《观察物体》的第三课时,例题如下:

先让学生照样子摆一摆,然后四人小组活动,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摆出的物体,分别是什么样子。

大家都在积极地参与其中,突然意识到第一组的学生因为靠墙,严格来说他们是不可能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得到结论的,那么所谓的观察是不是就在走个流程呢?

汇报时,笔者将重点聚焦到第一小组学生身上。

师:第一小组同学是如何观察到物体右面的形状的?

生1:我是通过观察加想象完成的。

(生1的想法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想法,从他们的眼神、姿势中显露无遗)

生2:调个方向,物体的前面正对着教师,这样观察右面就容易了。

(调整角度,将不可能“正确”观察到的面变得可能,显现了学生灵活变通的能力)

生3:你看,这是一个长方体,这一面和这一面看到的完全相同。

(手指比画着前面的左半部分)

师:掌声送给这三位学生。

笔者想无須过多点评,通过追问,学生的思考深度让笔者惊喜,学习灵动而有趣。

片段六:

练习中有这样一题:289×29的积大约是(

)。

如此简单的一题也曾给笔者带来惊喜。毫无疑问这题预计估算结果是9000;如果估算成8700,是将289估成290的。但一位男生的答案是8400,不会是精算之后再估算的吧,精算结果是8381。但也不应该啊,凭笔者对这位学生的了解,不可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还是该一问究竟。原来他确实是估算的:将289估成290,29估成30,相乘得到8700,根据乘法分配律,30个289多算了1个289,估成300,所以从8700中减去300得到8400,这就是他估算的想法。

能结合具体算式的特点,根据运算律及对估算的理解,灵活选择估算策略,具有较强的运算能力。小小的数字后面竟有如此的思维,这样的灵动思维怎能不为之鼓掌?

对待学生,我们首先要做到相信,相信他们的能力,期待着他们精彩的表现。通过适时追问,捕捉学生的灵动瞬间,激活他们的思维,挖掘他们的潜能。作为教师还要学会欣赏“不一样”,面对“不一样”眼中有惊喜,心中有思考,口中有反馈。相信在这样良好氛围的熏陶下,学生会爱上学习,课堂也必将灵动起来。

猜你喜欢
建构策略灵动课堂点睛
“配角”也点睛
名师点睛(9)
画“狮”点睛
适时等待,灵动数学课堂的催化剂
小学体育高效课堂建构策略研究
打造“灵动课堂”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构策略
拒绝“花哨”,重拾“得体”
“先学后教”让课堂更灵动
平面公益广告的视觉符号建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