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Y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山西财经大学为例

2018-07-30 09:59王树宏崔佳敏
统计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山西财经大学术科学时

王树宏,崔佳敏

(山西财经大学体育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一、引言

1998年,教育部将社会体育专业列为正式专业。上世纪末期,我国高校掀起了专业结构调整热潮,从1999年开始,高校又连续“扩招”。在此背景下,社会体育专业发展迅速,截至2006年9月,该专业办学点(本科)已经达到173个[1]。目前,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已超过两百所。社会体育专业在发展初期,很多高校都在探索适合各自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中,有的采取“2+2”分流培养模式,实施该模式的高校一般在前两年开设通识课程及专业基础课,后两年按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模块,如体育经营管理模块、体育健身指导模块、体育播音评论模块、康复保健模块、残障体育模块等;有的采取综合培养模式,开设较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重视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适应范围广、操作能力强、懂经营管理又擅长健身指导的综合型人才;有的采取倒T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横向上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体育专业基础知识,并掌握一些大众健身项目,纵向上侧重于发展学生体育经营与管理能力,培养体育经营场所的经营管理人才。近年来,全国各地体育产业发展较快,社会体育专业(2012年改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也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在新形势下,创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强能力人才,是该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当务之急。

二、Y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

社会体育专业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后,到2007年已形成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在发展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其中,存在于专业内部的主要问题有专业发展速度较快、专业地域分布不合理、专业服务领域雷同、缺乏明显的院校特色。2008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社会体育专业学术委员会成立,并举办了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规范研讨会。通过讨论,与会代表在专业定位方面达成共识,即社会体育专业培养健身指导及体育经营管理人才,这也使不少人从“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经营管理人员、体育教师、体育记者、体育经纪人、体育行政管理人员”的认识误区中走了出来。教育部在2012年本科专业目录修订时,将“社会体育专业”改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专业代码040203)。《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2012年)》中指出,该专业旨在培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体育经营场所及社区从事体育组织管理、健身指导、经营开发的应用型人才”,由此明确了社会体育专业的定位,也为高校招生、人才培养及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了重要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大众对体育的热情日益高涨。2011年2月15日,国务院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对“十二五”时期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从而使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与每5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持同步,协同推进。按照国际惯例,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体育产业的发展会呈现出一个“井喷式”的发展态势。而中国目前人均GDP已超过8000美元,中国的体育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人民大众的体育消费潜力巨大,2015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0.7%[2]。良好的体育产业环境也给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山西财经大学属于地方性财经类院校,2004年设立了社会体育专业。2004—2011年,该专业的定位是服务地方体育经济建设与体育产业发展,依托学校经营类、管理类优势学科,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体育经营管理人才,采用倒T型人才培养模式。山西属于中部地区,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限,体育产业发展较慢,当时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尚未形成,学生毕业后在学校工作及改行人数较多[3]。近年来,山西的健身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省会太原每年都有几家大中型健身俱乐部开业,仅在长风、亲贤商圈就有大中型健身俱乐部10余个。2015年,山西财经大学举办首届体育产业人才招聘会,前来招聘的体育企业有30多家,这些商业性健身俱乐部需要大量的健身指导人才,单纯的经营管理型人才需求量则非常有限。2011年山西财经大学在进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虽加大了术科比例,但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的运动技能不够突出,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山西财经大学在2013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前,曾派教师到江、沪、浙三地调研,并请专家论证,结合经济发达地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经验及本校实际情况,将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改为“旨在培养具有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与创新意识,品德优良,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具备社会体育组织、管理、咨询、指导能力,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从事健身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山西财经大学把该专业定位为“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能在商业性体育场所从事经营管理及技能指导的人才”。为了加强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及健身指导能力,该校在课程体系中再次加大了术科比例,学科共同课程中开设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等课程,鼓励想在经营管理方面进一步深造的学生考研、选修双学位课程,重视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环节,采用“课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采用Y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山西财经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11版和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各类课程学时见表1。

表1 新旧课程体系中各类课程学时比较 单位:学时

由表1可以看出,2013版与2011版课程体系相比,在通识课程组群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时增加了22学时,而公共通识课程和学科共同课程组群有所减少,这是根据教育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要求而做出的调整。2011版课程体系中,学科类课程为664学时,术科类课程为408学时。2013版课程体系中,学科类课程为658学时,术科类课程为726学时。在专业课程群组中,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时增加幅度较大,专业必修课中加大了游泳、田径、太极柔力球等课程的学时,专业选修课中增加了网球课,要求学生在第3—5学期选择一个主项,主项学时为192学时,比2011版增加了64学时;辅项在第6学期开设,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主项以外的辅项,辅项的学时与2011版相同,都为96学时。此外,将主项选修的学期由原来的第4学期提前到第3学期。

山西财经大学利用经济学类、管理学类学科优势,在学科共同课程中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等课程,为体育经营管理类课程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经营管理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山西财经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性环节是毕业论文和教育实习,其中教育实习时间较长,共17周。2011—2014年,每学年的第2学期还增加了教学实践周,期间停止常规课堂教学活动,全校师生集中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在专业选修课程组群中,增加了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前沿、体育测量与评价,教育心理学由以前的学科共同课程组群变成了专业选修课程,对于期望从事体育教育的学生来说,可以选修教育心理学,这有利于教师资格证的考取。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后,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也进行了相应修订。修订后的教学大纲中对术科理论、技术、竞赛组织与裁判方法、健身指导等内容都有要求,目的是充分发展学生未来的职业能力。

在山西财经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专业课中学科类课程总学时由2011年的664学时减少为2013年的658学时,几乎没有变化;术科类课程总学时由2011年的408学时增加到2013年的726学时,学生专业选修课模块1的学分由以前的14学分增加到18学分,可以看出,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更加重视培养学生术科类课程运动技能及相应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大学阶段接受专业教育后,能够较为熟练地发展至少两个体育项目的特长,以便适应未来健身指导工作的需求。不过,山西财经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存在总学时较大、学生可自由支配课余时间少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外体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三)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山西财经大学体育学院于2012年成立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术科教学团队,团队由14名教师组成,负责该专业开设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武术、体操、健美操、健美运动、体育舞蹈、散打、瑜伽、太极柔力球、游泳、足球、网球17大类29门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团队成立后,2013年新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正好进入实施阶段,成立教学团队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技术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促进教学改革。

要想培养高质量的学生,首先教师要与时俱进,了解社会用人需求,及时把握学科发展动态,并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教学团队的成立营造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教师积极开展课内外实践教学及教研、教改活动。2012年开始在羽毛球课程中先行先试“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改革,课内重视学生基本技能、技战术培养,课外通过大量的裁判实践,强化学生的裁判能力和组织编排能力。2012—2017年共有68名学生获得羽毛球国家一级、二级裁判员资格证。随后,这种成功经验又被推广到体育舞蹈、篮球、啦啦操、跳绳等课程教学和训练中。团队教师除了教学外,还负责开展课余训练,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比赛,指导学生裁判工作。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中,近5年来共有500多人次参加了羽毛球、篮球、足球校内外体育竞赛的组织与裁判工作。在体育舞蹈、跳绳、啦啦操等省级以上比赛中,有200多人次获奖,这些奖项的获得也检验了近年来团队在花样跳绳、体育舞蹈、啦啦操等课程开展“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成效。

通过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内掌握各体育项目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在课外强化了健身指导能力、体育竞赛组织及裁判能力。2017届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中,近1/3在校期间获得了裁判员资格证书和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为在校期间的兼职及毕业后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Y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分析

Y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可用2017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来验证。山西财经大学2013级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4年后毕业生的去向见表2。其中,21人在健身俱乐部从事健身指导、私人教练、游泳救护等工作,6人在健身俱乐部、体育用品营销企业和体育场馆从事经营管理工作,4人从事小学体育教师,16人读研,31人在其他行业就业,如物流公司、房地产行业、汽车营销企业、银行、保险公司、政府部门、部队等,3人在体育培训领域创业。

表2 山西财经大学2017届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去向

2013年,山西财经大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充分考虑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未来就业及考研需求。为方便运动技能好的学生选择技术课,在模块3中设置健身指导有关的课程,强化专业课学习;对于运动技能一般或想从事经营管理的学生,鼓励其学好学科共同课程组群和经营管理类课程;还开设了专业选修课模块2,供考研的学生选择。山西财经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17届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充分验证了Y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2017届已就业的学生中,有一半学生利用体育技术特长及相关技能就业,另一半的学生利用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或双学位在体育及其他领域从事经营管理相关工作。Y型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定位相吻合,能够适应当前就业形势,也促进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四、结论

山西财经大学通过加大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术科类课程比例,成立术科教学团队,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运动技能、健身指导能力、体育竞赛组织及裁判能力,通过增加经济类、管理类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2017届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表明,Y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能够在商业性体育场所从事经营管理及健身技能指导人才”的专业定位相吻合,能够适应当前就业形势。

猜你喜欢
山西财经大学术科学时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第二届博士论坛召开
民族地区准体育教师术科能力下降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6年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学术论坛召开
The International Strategies of Alibaba Group in the Discourse of Chinese Business an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体育院系术科教师教学反思能力评价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2011年广东省普通高考体育术科统考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