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古诗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探索

2018-07-26 04:25唐金花
新课程·教师 2018年3期
关键词:拓展探索传统文化

唐金花

摘 要:语文学科是传统文化载体,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都是经久不衰的经典篇目,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在教学实践中用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古诗文课堂教学,传承优秀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传统文化;拓展;探索

一、针对教学现状与学情,明确弘扬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以往的古诗文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限制,注重字词的积累与文言阅读能力的提升,以及应试演练,而对文本的吟咏诵读、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感悟不够重视,文本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未得到充分的挖掘。教学形式比较单一,难有突破创新。而学生受外来文化(影视、网络、现代科技传媒对阅读的冲击)、浮躁的社会大环境(娱乐消遣、急功近利思想的浸染)的影响,在学习中很少关注文本中传统文化意蕴、文化内涵,不大注重文化积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古诗文没有实际意义。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教育,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教材中经典文本中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学生在古诗文学习中,在心灵上、精神上受到优秀文化思想的滋养。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形式,形成古诗文学习的良好氛围

课余利用多媒体播放“中华好诗词”“最爱是中华”等电视节目视频;充分利用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让学生随处立足即可诵读教学楼内各种字体的古诗文名句。早读有计划地展开自助诵读、自我展示朗读、接龙式等多种诵读模式,对课本所学篇目熟诵于口,濡染于心;组织班级进行阶段性的古诗文诵读活动,每学期进行班级诵读比赛,形成课内外双管齐下学习古诗文的良好氛围。

三、积极探索并构建新课标理念下古诗文教学模式

1.四步式诵读涵泳点拨模式

诗词语言的韵律和节奏是和诗歌表达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诵读诗词,能培养对古典诗词的良好语感,进而进入古人的情感世界,深入理解把握诗词中的情感。课堂以读为主,诵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诵读中注重涵泳品味。第一步:教师范读。引领学生在课堂上朗读,或播放配乐朗读,给学生创设感知诗文文字美的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意境美、情感美。第二步:自由读。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读顺,读正确,读出节奏。体验古诗文的音乐节奏美、抑扬顿挫的语言美,并初步感知诗文内容。第三步:理解赏析读。教师设计简明有效的问题,学生诵读解答;或学生点选自己喜欢的句段,自主赏析,教师点拨疑难。第四步:进行理解性背诵。教师可根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指导背诵思路。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模式,所选篇目应该是篇幅短小、内容浅易、易于诵读理解。内容理解的问题设置切中要害,不宜过难,学生理解、教师点拨环节要在诵读环节中恰到好处,做到节时高效,例如李煜《虞美人》的教学。

2.古诗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

以读导写,以写促读,思考感悟。古诗文学习运用读写结合策略,可以达到对文本内涵的深入理解。实施读写结合的主要策略有:现学现用,引用诗文佳句仿写精彩语句;就文取材,素材式片段练笔;探究式阐发,抒个人独特见解;感悟思考,古为今用;联想想象,再现诗文情景等。练写篇幅可长可短,或当堂完成点评,或在课余写作练习批阅后总结。一方面深化课堂教学,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学以致用,拉近古诗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与生活体验的有机交融,在情感、品德陶冶和人生价值观方面受到教育,达到提升自我、完善人格的目的。

3.古诗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模式

语文教师在提高自身诗词古文素养的基础上,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深入解读文本,在大量收集与文本相关的信息中,整合资料,从而进行课堂的高效拓展。多角度引领学生走入诗境,进入作者的内心深处,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古诗文教学的延伸、拓展,要切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只是增加课堂教学容量,而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入理解文本的需求,设置与课堂文本主题鲜明、内容相关、风格相似的内容拓展,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让学生学得灵活,学得深透,更能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面,实现了文本教学的深化和学生能力的提升。可分为创设情景式拓展、主旨相关性拓展、总结感悟式拓展等。如《短歌行》,可从曹操的《求贤令》谈谈现代社会的人才观,也可从曹操渴求贤才有统一天下的壮志谈谈人生理想抱负。

四、结合校本课程,积极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探究

研究性学习既能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能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在选题上立足学情,紧密结合教材,拟定适合学生发展实际的课题,任课老师予以有效分工的指导:就研究方法、资料获取渠道、小组的分工协作等问题进行详细的指导,在研究中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给予具体的操作指导,便于课题分析和总结评价。例如,以必修一为例,拟定一下研究性课题:(1)先秦爱国主精神探源(《烛之武退秦师》)。(2)古代侠义精神的内涵及对后世的影响(《荆轲刺秦》)。(3)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及文化内涵。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更丰厚的传统文化知识,在理解教材、恰当延伸的基础上,开发学生的潜能,拓宽知识的领域,提升了人文素养。例如“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及文化内涵”研究,学生的涉及面比较广,除了基本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对古诗文中常见的上元、中元、寒食等節日均有涉及。对每一个传统节日,探究它的来源、习俗、蕴含的文化内涵等。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进一步认识,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总之,用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古诗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应当以提升人文素养为目的,以传承优秀文化为责任,弘扬民族品德精神。通过有效的方法途径使学生在传统文化濡养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罗新兵,李晶.语文生活化的含义与功能及其情境标准[J].语文教育学报,2011(4).

[2]杨慧娟.60年来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的历史沿革与启示:以人教版为例[J].语文教育学报,2011(2).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5]GHB1013)“用传统文化引导古诗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研究成果。

?誗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拓展探索传统文化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