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导师团队培养化工专业硕士创新能力研究

2018-07-25 11:37金士威曾乐平洪景萍肖杨刘冰
科教导刊 2018年14期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化工校企合作

金士威 曾乐平 洪景萍 肖杨 刘冰

摘 要 化工发展在现代建设中的作用越发重要,如何有效培养实用型的化工人才,是需要我们化工教育者长期思考研究的一个问题。本文探讨了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导师团队,优化教学模式,连通学校与企业,提高化工专业硕士教学质量,高效培养实用型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 化工 校企合作 硕士研究生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5.026

Abstract The role of chemical development in modern construc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How to effectively cultivate practical chemical talents is a problem that we chemical educators need to consider for a long tim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strengthening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mentoring team, the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models, the connection of schools and businesse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chemical professional master's education, and the efficient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innovative talents.

Keywords chemical engineer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aster; innovation

0 引言

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盘根错节,贯穿于工作生活的各个脉络,在世界经济中有着绝对重要的地位,是许多国家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化学工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对社会经济的各个部门有着直接影响,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效催化剂,对于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化工行业迎来又一个春天,专业人才需求量上升,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是教学的又一任务要点,而化工专业研究生,将是化工行业的主力军。

化工这种应用型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有很大区别,获得应用型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培养方式与职业紧密结合,培养的研究生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这样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导师重点落实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训练。

1 校企合作的基础背景

目前,中南民族大学对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沿袭单一导师指导的传统培养模式,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接触到的领域有限,不能够很好地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学生毕业工作也很难快速适应岗位要求,学校不能保证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对外输送,企业单位还需要花较多成本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对这样不利于学校教学的长久发展,因此,改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高校陆续开始实行“双导师制”,即学生的培养由学校内外导师共同负责,学校聘任的校外导师,是从事化工相关专业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具有丰富的行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历的可执教资历的部门主管。“学校-学生-校外单位”三点一线,校内外导师同时指导学生学习。

从现阶段来看,“双导师制”虽然比传统式的“单一导师制”更有成效,但十多年过去了,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备健全的体制,为更好地培养学生,我们可以在“双导师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校企合作,由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共同组建的导师团队集体指导学生。导师团队成员应具有优良的道德修养、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资深的专业教学或工作指导经历,在确定有合作培养学生的意愿下,签订培养协议,明确校企双方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共同商定学生的培养方案。

团队成员切实履行职责,完成研究生培养方案教学,指导学生完成科研项目,提供学生做课题研究需要的经费,修改学生编写的论文。整个培养过程中,校内导师主攻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同时,注重学生道德修养和学术规范方面的培养,敦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自己的学业规划,为学生的实习实践打下夯实的基础。校外导师运用具体事例组织教学,整合学科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服务于学生的培养计划和其职业规划。

2 初步教学构想

2.1 导师团队交流

校内外导师团队各自每周召开一次学生学术指导会议,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讨论,这样既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又避开了个体思维的局限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校内外团队成员一个月开一次会,一来整体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就具体的情况,适当调整工作方向;二来双方协同作战,团队成员面对面交流沟通,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有助于信息的传达,避免造成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环节上的脱节。

2.2 学生学习安排

理论学习和实习详略得当,合理安排学习课程。

导师讲解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准确把握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实践点结合,在讲解好知识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点到即止,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思考,创新。实践环节由导师和学生自行拟定,一般是在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基础课程之后安排实践,使之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具体案例操作中,更加深刻理解所学内容。鼓励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和用相得益彰,达到一个知识上的良性循环,帮助学生慢慢地上升到哲学的层面。

2.3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整个世界发展的方向逐渐向人工智能化靠拢,社会需要更多能够助力智能化进程的人才。当前化工专业的学生,缺乏企业工程创新能力,化工专业科和其他学科知识不能股很好地交叉应用。为改进这方面的不足,导师在拟定选题内容的时候,以学术型为参考,添加工程设计实践环节。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很少有时间去学习使用Aspen等学科专业软件,设计的内容也很片面,没有实质性的参考意义。借助设计广泛的覆盖面,连通学习的知识脉络,理论和实践强强结合,全方位训练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4 学生答辩,导师团队成员不参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生毕业采取团队答辩模式,校企双方的导师团队都不参与,全权交给答辩委员会。答辩主要是通过看学生对自己所写论文的认识程度和论证论题能力,进一步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将所有的学生分组,一个组做一个课题,每组撰写一篇论文,答辩通过,集体通过。这样安排毕业答辩,各组成员之间自行分工,学到的知识相互融合,既增强了团队合作交流能力,又考驗了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给师生节省了很多时间,为其他项目提供了更多实践的可能。

3 结论

导师团队更好地发挥导师的人脉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践的平台,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术业有专攻”,我们的学习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相结合,对于尚不成熟的学生来说,多方面锻炼提升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

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应用型研究生,导师们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践行者。在导师团队的指导下,研究生主动参与课题实践,学校拓展了研究生课题选题来源,保证了研究成果生产应用价值实现的力量来源,企事业单位能够完成更高质量标准的课题。合作培养研究生,架起了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的桥梁,研究生教育与事业需求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双方互利共赢的可观局势。

参考文献

[1] 黄文艺,程昊,刘骝.基于导师团队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都市家教月刊,2017(6):98.

[2] 刘彩红.建设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模式[J].高教探索,2012(5):104-106.

[3] 饶瑜,唐洁,钱珊,等.基于多元高校导师团队的食品科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7(s1):131-132.

[4] 刘焕淋,陈勇.基于导师团队培养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创新能力研究[J].亚太教育,2016(13):257.

猜你喜欢
硕士研究生化工校企合作
学生作品
纳滤膜在盐化工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思路浅述
浅谈化工分析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篮球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研究
高校硕士研究生对学校和导师水平能力的评价分析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我国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现状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