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仕梅
摘 要 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即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新课程强调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应该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我们知道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是语文教学的最终归宿。
关键词 教育生活化;课前;课堂上;课后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4-0230-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联系生活进行基本训练,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学会做人。
那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该怎样联系生活,回归生活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课前要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灵活运用教材
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大自然是教育人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不采取这种手段,即使最细心的教育也是枯燥无味,片面而不能引人入胜的。”
如今的教材的编写紧密联系生活,许多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由于缺少引导,他们常常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如《槐乡五月》《荷花》《小露珠》等,对于农村的孩子,这些都是身边屡见不鲜的事物,但由于缺少正确的引导,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存在着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大自然这种活教材的现象,使孩子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生活的范围较狭窄。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孩子,对于一些常见的农村作物从不会用心去观察,只会它当做玩物,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陶行知先生认为: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于是,我们经常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按季节的变化把学生带入到大自然的怀抱,引导学生观察化冻的泥土、柳树的嫩芽、泛青的小草、回归的燕子、飘动的白云。只要教师增强生活教育的意识,让他们有意识地去看去想去记,他们就会发现身边事物的无限美。
二、课堂上演一演、练一练,体验生活
语文课可以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约请、广告、指路等综合性的活动,创造性的将语文小课堂的模拟还原为生活大舞台,为学生提供表现与增长才干的机会。还可以指导学生改编课本剧,即兴演讲,情景对话等,将学生带出课堂,深入社会。
例如,在教学《陈毅探母》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陈毅在母亲床前的“所言、所行”的情景。通過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陈毅“母子情深”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又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三、课后认真设计作业
(一)设计生活化的作业
语文教材内容上涉及到科学、地理、社会等知识领域的方方面面,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探究、体验机会。学生在丰富多样的综合作业中主动探索,动手实践能力就得到锻炼和提高。
如教师可以布置查阅性的作业,为深入理解课文做铺垫,并培养其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布置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台的节目,记录自己最喜欢的新闻;了解某种产品的性能用途,写说明书,或自己设计一则广告;走上街头,查找纠正生活中的错别字;搜集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关注家乡变化发展……这些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极大帮助。
(二)在生活中学习写作
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自有农家生活的小天地,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的广阔天地,去寻找习作的丰富“原料”之矿,使农景、农事、农活成为丰富的习作源泉,自然而然农民就会成为孩子们心中“最可爱的人”。为了让学生多角度表达,多种形式发散,多种类型联想,拓展习作空间。村村有故事,家家有故事。学生看到什么事,听到什么事,做了什么事,都要求学生收集起来。事无大小,鸡毛蒜皮,瓜秧豆菜,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就值得写下来。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学生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参考文献:
[1]成尚荣.构建生活的课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