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原因,提出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打造“互联网+校企合作”、建立利益共同体等措施,积极探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思路及经验,为推动商务会展产业转型升级、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践平台
一、引言
近年来,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曾多次指出,广州将大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重点发展包括现代金融、现代旅游、商务会展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打造广东现代流通大商圈。在此背景下,我省本科院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应顺应形势,理清思路,调整方案,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基于此,本文拟从校企合作入手,探索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建设方式,构建符合会展企业所需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等院校会展专业校企合作现状
校企合作也被称为“合作教育”,是一种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企业与高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运作模式。它以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及综合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高校与企业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将以教授知识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与以实践获取经验为主的社会教学有机结合,培养用工企业所需的应用型复合人才。目前高等院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如下:
1.校企合作模式单一
近几年,校企合作模式主要以各类展会为依托,在企业参展期间,学校派出学生赴展会现场进行实训。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弊端:一是企业参展期间所需学生人数有限,无法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实训机会;二是展会时间较短,学生尚未进入状态,展会就已结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三是参展企业提供的多为门禁、引导、接待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学生难以在实践中学到相关的专业及行业知识。
2.高校培养人才与企业所需人才不对接
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期望学生在毕业后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只要经过短期培训,就能较快适应工作。而企业则更希望招聘的员工拥有较为丰富的从业和实操经验,到岗后能独当一面,为企业最大限度地创造利益。但目前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多数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但实践经验较为匮乏,与企业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不利于双方的长期合作。
3.产学研合作机制尚不完善
当前会展教育领域虽已逐步重视校企合作中产学研机制的研究,但长期以来,高校科研成果大多停留在发表论文、撰写报告等层面,难以被企业实体采用,从而无法有效完成生产力的转化。同时,企业因没有在成果转化中受益,也不愿在高校学术研究、行业教育等方面给予资金投入。
4.校企合作缺乏对互联网时代教育共享特征的认知
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已渗透到各行业的发展中,在教育领域,其应用也日益广泛,并改变着教育形式和教学模式。但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会展专业校企合作在互联网教育方面几乎是空白。双方在合作中均缺乏对“+时代”“会展+”及“+会展”的认识与理解,导致校企合作无法顺应互联网发展的趋势。
三、校企合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校企双方对合作目的存在认识错位
企业以追求利益为目标,高校以教书育人为目标。因双方目标不同,在合作中企业注重追求利益,高校则更多强调教育的成效。如此容易导致校企双方对合作目的认知错位,给深度合作带来不利影响。实际上,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应强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和责任,高校应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拓展合作范围,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2.企业接收本科院校实习生的积极性不高
企业在选择合作院校时,更倾向与高职院校合作。第一,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基础较好,已建立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合作体系与流程;第二,大部分高职院校已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了半年或一年的脱产顶岗实习机会,学生赴相关合作企业后能较快适应岗位环境。而本科院校长期以来采用研究型教学培养模式,造成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在企业实习中动手能力较弱、实训技能不强,大大降低了企业与本科院校合作的积极性。
3.学生缺乏对校企合作的认识
校企合作是否顺利,除高校和企业因素外,学生参与的数量与质量也是决定合作顺利与否的重要因素。本科学生普遍缺乏对校企合作重要性的认识。其原因主要有:第一,学生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定位。会展经济作为新兴专业尚在发展之中,学生对会展行业的职业规划了解不多,难以做出符合自身的职业规划。第二,学校缺乏针对学生的职业导向。高校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大多未接触过会展行业,尚不能为学生提供较好的职业发展路径与方向。第三,企业缺乏对学生的职业引导。不少学生认为会展行业等同于会展策划,而对在展会期间从事登记、引导等基础性工作不予重视。
4.政府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近几年,国家已逐步在政策上给予会展产业一定的支持。作为会展大省,广东省更是得到了国家和地方在政策层面的扶持。但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对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力度仍有所欠缺,缺乏规范及深度合作的制度环境,更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考核机制以及行业评价条例,导致校企合作缺乏运行机制上的保障,只能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合作层面上。
四、深化校企合作策略建议
1.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1)选择固定企业,建立长期合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高校人才培养需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可见,发挥企业及社会资源优势与高校进行互补,已成为实现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满足社会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方式。在此背景下,我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近年来已与中国对外贸易广州展览总公司、广州随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数家业内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固定合作关系。合作期间,双方均能在思想与行动上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实践教学的有关精神,且已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广州展览总公司承办的中国(广州)国际家具博览会已成为与我校合作的固定实习项目,双方在实训内容、合作范围等方面进行了良好的互动与合作,积极探索长期合作的有益模式,未来将在学术研究活动、教师教育教学、人才技能提升、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展開更为深入的合作。
(2)依托行业协会及商会,落实产学研机制
行业协会及商会不仅拥有许多前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课题,在行业发展方面处于先导地位,而且还是人才聚集中心。应依托行业协会及商会,充分利用其纽带作用,推动企业与高校间的积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实践机会。目前,我系已与广州市会展产业商会开展了相关合作,并邀请该商会秘书长何韵女士来校交流,指导学生,接洽合作事宜等。未来还将更广泛依托会展行业协会及商会机构,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共同举办专业论坛、技能比赛等,实现校企深度对接。
2.打造“互联网+校企合作”网络平台
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传统教学模式与资源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诉求。而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使网络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工作与学习工具,越来越多的人将各类资源利用网络共享,构建信息化平台。因此,高等院校也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积极实践“互联网+校企合作”新型教育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将高校的师资力量、信息成果等诸多资源,以及企业拥有的先进生产技术、生产经验等进行优化整合,打造“互联网+校企合作”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成果利益共有,提升校企合作质量。
(1)切实落实用户思维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互联网+校企合作”的教学资源开发须根据企业、学生、教师、学校的需求,将企业的生产管理与教师的应用型教学课程相结合。学校提供技术平台,教师提供理论知识,企业提供技术保障与案例资源,学生提供学习需求,形成知识库,实现共享共赢。
(2)校企共同开发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
在“互联网+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校企应依托科技技术公司,共同开发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资源共建。教学资源须在时效性与技术性方面与行业标准及企业岗位职能相一致,使其既可作为企业员工培训的重要依据,也可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
(3)实现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在教学工作中融入当下流行的MOOC、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实现网络教学。由企业专家与教师共同授课,将行业、企业与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与被教育者的认识与习得过程相结合,形成双向参与的开放共享模式。
(4)引入企业参与评估机制
在资源建设中引入企业参与评估机制,部分专业考试实现互联网操作,由企业提供考试标准及条件。一方面可将行业发展、企业文化、职业技能等实际工作内容纳入考试范围,使学生加深对行业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企业文化,培养协作意识,实现未来零适应期上岗。
3.建立利益共同体
众所周知,企业以利益为本,高校以育人为本。本着遵循双方宗旨的原则,合作伊始,高校须全面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利用自身教育与科研优势,为企业不断输送实用人才;企业也应认真理解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为高校提供有效的教学资源案例及充足的资金支持,为培养符合自身所需的人才助力。
(1)加大宣传力度
高校及企业可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校企合作的形势、内容、成果及优势。这样不仅可以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树立良好的形象,也可增强社会对高校的认知度。通过宣传,更多的企业及高校将看到合作前景,加入合作行列。
(2)落实“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
多数高校积极倡导“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希望教师能够到企业学习,积累一线经验,但多年来成效甚微。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认为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并不能为企业带来利益,甚至还将承担商业机密泄漏的风险。而“双师型”教师在高校,特别是在会展专业教育中尤为重要。所以笔者建议,在校企合作中应由高校专业带头人及企业相关人员共同研究,制订“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一方面保证高校教师在固定时间内到企业非机密部门进行实践,丰富行业实操经验;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在企业员工培训中积极担当,建言献策,成为企业培训的师资保障,使“双师型”教师培养落到实处。
(3)共同申请科研项目
校企双方应本着互助合作的理念,围绕人才质量及教师能力的提升、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的更新、企业管理机制及工艺技术的创新等方面,共同向政府部门申请科研项目,以项目为纽带,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实施及双方合作的深入。
4.政府强化支持
校企合作有赖于政府支持,只有得到政府的引导与鼓励,合作才能有序开展。首先,建议政府将校企合作纳入地方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新规划,在政策层面鼓励校企合作。其次,借鉴国外经验,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在法律层面保障校企合作。再次,相关部门应在校企合作研究上加大投入力度,一方面设立校企合作专项教育经费;另一方面给予积极主动承担校企合作任务的企业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为持续合作提供财政层面的支持,推进双方合作的长久开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它对会展行业及会展院校均可产生重要影响。但目前校企合作仍存在模式单一、合作机制尚不完善、双方缺乏对资源共享特征的认知等问题,阻碍了校企合作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本文拟通过对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打造“互聯网+校企合作”共享平台、完善合作机制、充实合作内容、创新合作形式等内容的探讨,寻求深化校企合作之路,为更好地巩固和发展校企合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邓曼英.“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合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实践[J].山西青年,2016(19):31-33.
[2]夏汉军,田秋玉.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南文理学院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6(8):235-236.
注:本文系2015年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和教研教改项目“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项目编号:仲教字【2015】22号);“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协同培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仲教字【2016】36号);资金来源项目(项目编号:省级项目仲科字【2015】03号)。
作者简介:王婧(1987— ),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会展经济与管理。